母愛,是孩子人生的“踏板”,媽媽的付出最終會成為孩子人生中最溫暖的光芒。
——薩姐
作者:暖心
最近,在哈爾濱一地鐵站里,一個6歲的男孩進了女廁所,被一名女子好意提醒“這里是女廁所,男孩不能進來”。
沒想到惹來男孩母親的破口大罵:“你沒有子宮,你生不了孩子,你沒當過媽。”
雙方因此在廁所內激烈爭吵。
男孩的父親一直都在廁所外面,聽見爭吵也沖進廁所和母親一起辱罵女子,整個過程持續(xù)了30分鐘,看得路人都紛紛為之憤怒。
很多網友都在怒斥這位母親:
孩子長大了也會覺得很丟人吧!有這樣的媽媽孩子很難不長歪。
因為媽媽,這個孩子以后或許會在學校抬不起頭來。
做母親不依不饒真的很過分,在孩子面前歇斯底里只是反面的榜樣…
是啊,母親就是孩子的榜樣,但是她歇斯底里的樣子恐怕孩子一輩子都忘不了。
鄭淵潔曾說過: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媽媽是孩子人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師,承載著對孩子的愛與責任,她的影響會貫穿孩子生命里的每一個細胞。
母親,在孩子面前不能“為所欲為”,而是要扮演好孩子成長中的三種角色,給孩子陪伴、榜樣和解惑。
缺一種,都不能養(yǎng)出“健全”的孩子。
01
0-6歲,媽媽是孩子的陪伴者
《魔法歲月》一書中將孩子0-6歲的這一階段比喻為:是孩子魔法世界里的一段冒險經歷。
是的。
6歲前,孩子會經歷“走路摔跤、認識陌生人、孩童之間的矛盾”這些都是一道又一道的難關。
當孩子經歷這些難關時,都在一聲又一聲地呼喚“媽媽”。
“媽媽”既是孩子的依靠,也是緩解內心恐懼的安慰劑。
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6歲前的母愛是否充足,將會對他的一生造成影響。
綜藝節(jié)目《春日遲遲再出發(fā)》中男嘉賓林承緯的故事令人心疼。
父母離異后,他被“丟來丟去”,先跟著爸爸生活,后又跟著媽媽生活。
因為父母感情不好,媽媽經常對他發(fā)泄情緒。
雖然他被母親帶在身邊,但是他的成長卻飽含緊張和壓力。
他說:
我和我媽關系非常不好,他非常愛打我,可以說我從小被打到大的。
直到現在我也過不去心里那道坎,在我小時候需要她的時候,她那樣對待我。
從小,他就沒有享受過被媽媽愛著的感覺,所以長大后他非常缺乏安全感,也非常自卑。
親密關系里面他也是卑微地付出,卻從不敢奢求別人的回報。
后來,他在婚姻里與妻子相守17年,就因為妻子一句“沒有戀愛的感覺”而果斷犧牲自我而成全妻子。
有心理學家總結:3-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如果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及時回饋,恐懼和虛無會替代孩子的內心,并一直延續(xù)下來,影響孩子的人格。
6歲,是孩子的一個分水嶺,是孩子從聽話到叛逆的轉變。
而這樣的轉變是否會走向“異途”取決于6歲前“媽媽有沒有陪在他身邊”。
在孩子6歲前,媽媽持續(xù)給予孩子擁抱、安慰、陪伴,會為孩子建立一生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
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如果有條件,孩子3歲前自己帶最好,在養(yǎng)育孩子的同時讓孩子把媽媽當成信任、依賴的人。
3歲后,母親的角色是“陪伴著”。
例如:周末帶著孩子一起去郊外、游樂園、商場,陪孩子玩樂;
下班回家,陪孩子玩一個親子小游戲;
睡前一起看一本故事書。
6歲前,媽媽用愛滋潤了孩子;6歲后,孩子就會用愛來回饋媽媽。
02
6-12歲,孩子言行的“締造者”
在北京的一個小區(qū)內,一個男孩用水彈槍在小區(qū)里亂射,一不小心就射到了一個孩子的大腿上。
當時孩子的爸爸立馬上前制止。
這時候,男孩的媽媽不僅沒有歉意,甚至還責罵那位父親:“你一個大男人沖小孩喊,什么素質,你什么態(tài)度?”
說完還拿著手機拍攝,說要將這一幕曝光。
這時候,被射的孩子媽媽還在好言相勸,卻惹來男孩媽媽更大的憤怒:“剛才你老公對著小孩吼,我要曝光你們。”
這時,玩槍的小男孩卻囂張地跑到鏡頭前沖著鏡頭喊道:上新聞吧,上新聞吧!
這件事曝光之后,引起了眾多網友的不滿:這應該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吧”。
孩子從小就有一個本能:模仿。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
“無論給孩子什么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么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產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監(jiān)護人的行動榜樣。”
而母親,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責任人,她的言行也成了孩子成長最大的“締造者”。
一個家庭中,如果母親性格很好,而父親性格、習慣很差,那么孩子仍然有可能很優(yōu)秀;
但是,如果母親是一個狂妄自負、蠻橫無理的媽媽,心胸狹隘、行為粗鄙,那么必然會把孩子拖進窄小的人生格局里。
所謂“一代無好妻,三代無好子”,母親的言行能貫穿孩子一生的智慧。
江蘇有這樣一位媽媽。
男孩不小心把乳膠漆撒到了人行道上,甚至地面和電線桿上都白了很大一片。
剛開始,男孩不以為然。
但是媽媽卻很生氣,逼著他一點一點清理干凈,他才明白自己的錯誤。
孩子6-12歲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除了父母要嚴格地管教孩子,還要用榜樣去約束和糾正孩子的錯誤,并且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媽媽的言行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好的榜樣能成就孩子,壞榜樣也能毀掉孩子。
喬治·華盛頓說:
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歸功于我在母親那兒得到的德、智、體的教育。
蔡元培說:
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我母親的仁慈和誠懇,影響我們的品行甚大。
孩子優(yōu)不優(yōu)秀,真的還得看媽媽。
6-12歲是孩子“成材”的關鍵時期:
母親知書達理,那孩子必定溫文儒雅;
母親善良大方,孩子也會熱情開朗;
母親處事不卑不亢,孩子必定成大器。
所以,請媽媽謹記:在孩子面前每一次的言行,都是教育孩子的樣子。
03
12歲以后,媽媽是孩子的“解惑人”
我聽過身邊很多媽媽感嘆:孩子慢慢長大,卻越來越不愿意和媽媽說話了。
答案很簡單:不被接納。
孩子想放松一下,媽媽說:作業(yè)寫完了嗎?這次考這么差,你給我說說是怎么回事?
用存了很久的錢給媽媽買了母親節(jié)禮物,換來這樣一句話:錢哪里來的,錢多了沒有地方花是嗎?
和同學發(fā)生了矛盾想找媽媽解決,結果:整天想些沒用的,難怪成績不好…
每一句話都在批評指責孩子,卻沒想過孩子想聽的究竟是什么。
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出現更多的困惑,此時他最信任的傾訴對象是媽媽。
但是有些媽媽給予孩子的永遠是權威、挑錯,說出來的話總與孩子的想法背道而馳。
《青春期的煩“腦”》一書中曾指出:
青少年大腦發(fā)育的不完善,是青春期叛逆沖動、行事魯莽、喜怒無常等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這時候他們還不能夠快速準確地處理和傳遞信息,導致他們缺乏自控力,做事不計后果;
釋放出多巴胺,對多巴胺的反應也更為強烈,導致他們難以抵抗煙酒和網絡游戲的誘惑。
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像“盟友”一樣的媽媽去支持和引導他,而不像“掌控者”一樣去管教他。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在言語和行動上戰(zhàn)勝自己的敵人,而是一個始終跟自己站在一起的朋友。
父母要能引導孩子走入正路;解決孩子遇到的煩惱,才能讓孩子去信任你。
有一位媽媽與女兒的關系特別好,而她們親子關系親密的秘訣就是“八卦、閑聊”。
上學路上開了一家美食店、班上今天誰被表揚了,學校里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趣事都是她們談論的話題。
女兒每次說出這些煩心事情時,媽媽都會耐心地聽完,讓女兒覺得媽媽很尊重她,所以和媽媽的關系也越來越好。
女兒上高二那年,有了喜歡的人,她也主動告訴媽媽并尋求媽媽的意見。
那時,媽媽并沒有阻止女孩,而是建議她將對男孩的心思寫在日記里,并這樣說:
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值得被喜歡,你只有做到更好,才能贏得他人的在意;
如果到了高考之后你還喜歡他,那就告訴他。
聽了媽媽的建議,女孩對自己的未來更明朗了,在學習上也變得更努力了。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帶著壓力與焦慮,媽媽的態(tài)度就不能太強硬,而是要“順”著孩子,要明白“孩子需要什么”。
青春期最能支持到孩子的媽媽的角色是:亦師亦友。
既能傾聽孩子的內心,又能為他排憂解難,孩子就會自我控制,認真地聽從家長的意見。
因此,當孩子12歲以后,媽媽千萬要懂得:
生活中要多和孩子說“廢話”;
少談大道理,多談理想和目標;
少聊些學習成績,多留意生活中的點滴;
少一些對“正確”的堅持,多一些“我理解你”的共情。
04
媽媽,是離孩子最近的人,她不但是孩子愛的避風港,還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
孩子6歲前,媽媽撐起的是孩子愛世界的勇氣;愛給得越足,孩子對世界的愛越濃厚。
就像弗洛伊德一樣:他在媽媽那邊得到了全部的愛,他終生都在贊美女性。
6-12歲,孩子尋找的方向都能“映射”出母親的模樣。
媽媽時刻要檢視自己,用每一個正面言行去塑造孩子這面“鏡子”,讓孩子變得正直、光明、磊落、勤奮。
12歲后,媽媽是幫助孩子撫平棱角、度過搖擺不定的青春歲月的引路人。
媽媽的耐心、細心是最“柔軟”的智慧,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和孩子在同一頻道,給予孩子共情、愛與希望。
母愛,就是孩子人生的“踏板”,媽媽的付出最終會成為孩子人生中最溫暖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