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顧箏
這是一個近似“無厘頭”的問題,感覺只能收到一只“儂吃飽了”的眼神。 但在讀者眼里“早生幾十年,只只是打樁模子”的寫稿小分隊,拿著這個問題,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倒也不是小分隊如此社牛,而是不管上海這座城市如何變樣,外灘始終還是外灘。它永遠都不會是去過要被開除“滬籍”的地方。
先來看現場↓
本號視頻內容散布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視頻號 微博 B站 抖音
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攜手開創美好未來
▼點擊觀看▼
01
“每個上海人都曾經走到過外灘”,這是編輯部前兩年討論的一個選題。
這句話一出,大家都在心里暗暗點了個頭。
以前上海沒有那么多娛樂場地,當說白相的時候,大概率指的就是外灘、人民廣場。
2021年5月2日的外灘
游人如織
70年代,知青回城探親,他們會選擇在外灘拍照。照片放進行李里,既解思鄉之情,也帶去給老鄉們看看上海的樣貌()。
80年代,約會地點沒那么多,外灘情人墻成了不少“前浪”的選擇。
90年代,東方明珠建成,又有市民到此見證新地標的建成。
外灘在每個上海人或游客的生活中會占據一張照片的位置,翻開家庭照相簿,會有和外灘的合影,時間久遠到,可能連自己都忘了。
而時至今日,上海地標性建筑和網紅打卡點層出不窮,那我們為什么還去外灘?
2022年6月9日的外灘
住在黃浦區的寫稿小妹覺得,想要在上海這座遍布高樓的城市里找一方開闊之地,實在太難。
她曾在深夜見到過無人的外灘,對她來說,外灘是一個怎么看都不會膩的散心好去處。
還有沒有別的答案?
02
我們以為在外灘找到上海人,會很困難。
確實不容易,但也沒那么難。
工作日下午,小金提著一袋油面筋,和母親出現在外灘,看起來不像游客。
小金手里的油面筋
“格是無錫油面筋,阿拉四川路上買的。”
“此地兜兜呀,差不多有靠廿年沒來過了。”
小金當天休假,和母親從楊浦出發,坐地鐵到虹口足球場之后,一路走到了外灘。
十幾年前,小金一家住在董家渡。曾經,一站路之外的外灘,她們是常客。
小金和媽媽
從魯迅公園一路走到了外灘
“老早吃好夜飯,就走出來。到外灘、南京路,再回去。”
但老房子拆遷之后,她們已經太久沒來過外灘了。家里的老房子一帶,變成了停車場。
“格十年里向,(上海)真的變化老大的。地鐵都已經十幾根線了。”小金媽媽感慨道。
我們在人民英雄紀念塔附近
遇到了小曾和嬢嬢
35歲的小曾,帶著71歲的嬢嬢,在人民英雄紀念塔附近拍照。
“我正好休息,天氣比較好,就帶家里長輩出來逛逛。”兩人也住在楊浦,當天坐61路到終點站后,慢慢走到了外灘。
小曾來外灘故地重游,這是她童年生活的重要記憶。
“小時候外婆住在城隍廟,暑假我都會去住一段時間。外公會帶我們來外灘逛逛。”
由于父母工作忙碌,小曾是由家里的長輩一起帶大的,她和嬢嬢有著很深的感情。
小曾和嬢嬢
“其實上海很多家庭都這樣,父母工作很忙,家里長輩會幫忙帶孩子。”
兒時的周末,母親會帶她坐公交車途經外灘。
“從外白渡橋(坐)到外婆家里。每次經過外灘,媽媽就會指著外面對我說‘你看,這是東方明珠’,‘你看,廣告牌又在刷漆’。”
1994年的電視劇《大上海出租車》中出現的外灘
有廣告牌矗立在路邊
“那個時候五六歲,是記憶比較容易刻在腦子里的時候。”
“還有小時候很多相冊里面的照片,都是在外灘拍的。媽媽有空就會帶我到外灘來,穿新衣服、拍照片。”
工作之后,小曾變得越來越忙,她上一次到外灘,還是七八年前和朋友吃飯的時候路過。外婆家的老房子,也已經拆遷20年了。
“我會常常夢到外灘,它要么特別復古,要么特別科技化。所以我要自己來走一走,再感受感受真實外灘的樣子。”
這次專程帶嬢嬢來外灘兜風,是她對生活方式反思的結果。
“人在年輕時候的觀念,(總覺得)要多奮斗、多賺錢啊。但是因為疫情的關系,被動地把節奏給拖慢了。剛停下來的時候,也非常焦慮,覺得怎么辦啊,自己改變不了什么。”
“但時間慢慢沉淀下來以后,就會有一種新的思路,覺得人還是要回到生活當中。”
她想趁著長輩身體還好的時候,多給予她們身體力行的陪伴。
“老年人其實抑郁癥很多的。抑郁癥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人不跟他們溝通。”()
03
除了來懷舊,外灘更多的還是游客。
他們或許是第一次來,或許已經來過幾十次。外灘承載了他們對于上海的期許,也見證了他們人生某一低落的時刻。
遇到小朱的時候
她正在拍竹筒奶茶和“三件套”
30歲的小朱,是第一次到外灘。碰到她的時候,她正在擺弄剛買的竹筒奶茶的位置,想拍到和“三件套”合體的照片。
前幾日,她剛從安徽某縣級市,調到公司的上海總部工作。
在閔行的宿舍安頓完,她就開始按照抖音的推薦,“打卡上海地標”。“(我還)沒有去別的地方,因為覺得上海的話,外灘是必須要來的。”
她從南京東路走到外灘,看到黃浦江和對岸的摩天大樓,滿是驚喜。
初來乍到的小朱
第一站就選擇了外灘
“我一看,哇……挺震撼的,大城市確實繁華。”她準備外灘逛完,按照抖音的指引,坐輪渡去浦東,想拍一張三件套盡收眼底的照片,再坐輪渡返回,看夜晚燈火通明的外灘。
在小朱的語氣里,我們絲毫聽不出新到一個城市的忐忑,而是滿滿的興奮感,元氣十足。用她的話說:“滿懷憧憬。”
“剛安頓好有時間,先轉一轉。之后就開始努力工作,掙錢啦。”
有人歡喜有人憂。
33歲的小何,一個人在外灘,雙手倚靠在欄桿上,什么都不做,就看著黃浦江,若有所思。
他的形象屬于外灘的異類。掩映在外灘鐘聲下,多是成群結隊、滿心歡喜之人。
小何旁邊
有人在拍全家福
“你一個人?”
“對啊。我到上海辦事情。”
“辦好了嗎?”
“沒有”,他停頓了幾秒回復。
“感覺是一個很難的事。”
“對。出來逛一下。”
和小何5分多種的對話里,都是這樣的短句。我們問一句,他答一句。
他來自浙江義烏,剛在北京出完差,緊接著到了上海。他當天從膠州路打車到的外灘,這是他來上海常見的操作,他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次來外灘了。
他的手一直搭在欄桿上,留一個側面的笑容給我們,但這笑容就像勉力維持社交形象一般,總感覺下一秒就要泄了氣。
小何一直擠出側臉微笑給我們
“你每次來上海,都會來外灘?”
“不不不不,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來……想來的時候,會來。”
“為什么心情不好的時候,想來外灘?”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不上了。”但他過了幾秒,還是說了句:“喜歡這里的風景。”
這樣的對話持續了近20個來回后,我們大概知道,他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心里放不開,出來走走。”
而面對著黃浦江的水翻來滾去,“心里啥想法都沒有了”。
他說義烏沒有這樣的地方,都是很擁擠、逼仄的國際商貿城。
5分鐘后,我們就此道別。但沒想到,走了幾步路,小何繞到我們前面幾米,主動和我們搭上了話。
道別后不久,小何又繞回我們眼前
希望他可以順利渡過眼前的困境
“(我再)走一下就回去了,回朋友那里。昨天晚上住在那什么,那W(酒店)。”
2000多塊一晚的江景房,足夠小何看夠黃浦江了。
“你還看不夠嗎?”
“本來回去的,事情沒有搞好,然后又出來晃一圈。”
04
低落的時候來看黃浦江,是非常容易能理解的事情,在上海這樣一座擁擠著高樓的城市,要找到一個足夠空曠,可以卷走心中煩悶的地方,好像也就是濱江了。
對情侶來說,要找一個非室內的,可以出來走走的約會地,也會想到外灘。
小徐和小王
小徐手里提著一只很大的星黛露玩偶和一大包小玩偶,和女友小王在外灘漫步。
他們今天休息,在南京路花100多元抓了娃娃,再走到外灘來。
對他們來說,外灘并不會特意來,但如果在附近,還是挺愿意來的,“看看江景,吹吹風,挺好的。”
外灘空曠,地面平坦,也適合推一輛輪椅。
88歲的老奶奶剛出院
由子女推著來外灘看看
88歲的江蘇老奶奶由四個子女推著,在外灘逛。這一天,上海像一下子跳過了春天,進入夏天一般,但老奶奶穿著毛衣,裹著棉襖。
她前段時間在長征醫院住了20天,現在出院了,子女帶她來外灘看一看。
當問到老太太身體情況的時候,子女們異口同聲說:“好了好了。”
那提高的嗓音中,滿懷著對老人家身體健康的期待。
05
兄弟姐妹幾個帶著年長的父母來外灘的,不在少數。
我們之前不能理解,走幾步就有一個的“外灘攝影”攤位,還有誰會來拍照?
在一個攝影攤前,我們碰到了來自安徽的老蘇一家。老蘇的子女準備花50元,給老爺子拍張照。
在外灘,相隔幾米就有一攝影小攤
還有把照片印上T恤的業務
老蘇已經86歲了,人瘦削,襯衫束在軍綠色的褲子里,有一種曾經當過軍人的精氣神。三女兒告訴我們,他沒當過兵,以前在鄉里上班。
“我和小妹在上海打工,這次老弟和弟妹帶著老爸來上海玩。這是他第一次來,就帶他來外灘。以后年齡大了,不一定能走得動了。”
攝影師幫老蘇把皮帶擺擺正,又指點他:“下巴收一點。”
對這個年紀的人來說,拍照是個正經事,老蘇挺直腰板,神情嚴肅。這一刻,我們生出了一絲感動,突然明白了人人都有一只手機的年代里,一張實物照片誕生的莊嚴儀式感。
攝影師正在給86歲的老蘇拍照
“你們要不要一起來一張?”
“不用了。”姊妹倆回答攝影師。
“我來拍一張。”弟弟走了過去。在老三口中的“老弟”是最小的那個,才40多歲。
父子倆站在一起,在外灘拍了一張合照。不知道這是他們父子之間的第幾次合影。
全家合影是攝影攤生意中的最高比例。
老袁和女兒、外孫一起拍了一張合影,12寸帶框,也是50元。
“為什么會來外灘玩?”
“來回憶回憶過去。”
老袁是木工,2003年就來了上海,在新虹橋的建設工程中打工。后來他也在浦東上過兩三年班,“現在看,變化很大。”
在上海和江浙滬的建設工作中干了10多年,2016年他回了四川。“老了,沒工作了,回老家了。”
上海的發展,離不開老袁這樣的建設者
他手提的袋子里是剛拍完的全家福照
讓他感到驕傲的是,當年在上海廠里上班的女兒這幾年發展得不錯,“成了新太倉人,一家人都在太倉。”
“太倉很宜居,生活得很好。上海落戶有很多規定,我們就在太倉落戶了。”女兒介紹說。
他們當年在上海工作、生活了10多年,可能并沒有在外灘拍一張照,這次帶著第三代,一起留下了一張全家福。
外灘有著形形色色的游人
這是一次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預設的采訪,做好了面對失敗的準備。
但沒有想到的是,采訪到的每個人,都說出了來到外灘的理由。
這些理由,在一天天的瑣碎日常中,很容易就劃過。
但因著這些理由走到外灘,就好像變成一次有儀式感的旅行,連接著自己和這座城市,和父母長輩,和自己的人生的關系。
采訪結束,我們也不可免俗地在外灘,拍下了一張工作照。
文章看到這里的你呢,最近一次去外灘,是在什么時候,是在什么心境之下,想聽聽你的故事。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姜天涯 顧 箏/
拍照片:姚祖鴻 顧 箏 /
拍視頻:姚祖鴻 姜天涯 顧 箏/
編稿子:小泥巴/
做圖片:二 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