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顧箏
菜場被放入旅游指南里早就不是新鮮事。 曾執導《舌尖上的中國》的陳曉卿說,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 但僅僅把菜場當作一個旅游景點來拍照、參觀,還不足以真正了解一座城市。
01
《孤獨星球》旅行指南是這樣評價菜場的:“世界上沒什么地方比這里更喧囂雜亂又有條不紊。”
“喧囂雜亂”一直是人們對菜場的印象。上海的菜場也曾如此生猛,咸腥、油膩、血淋嗒滴,要不是特別愛美食,愛做菜,一般的旅行者進入這樣的場地,大概1秒鐘后就捏著鼻子逃出來。
2019年改造后
烏中市集的門面
走小清新風格
所以近幾年上海菜場的改造,都盡力體現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往精致化的方向發展。
前兩年在和Prada合作中大紅了一把的烏中市集,成了很多菜場來取經的對象。
菜場管理者們有這樣的共識:
新一代菜場的環境一定要干凈整潔無異味。
真如的高陵集市
在2019年進行了改造
“菜市場有帶魚、海鮮,味道一出來,就會覺得和鮮花不搭界。烏中市集改造后開業兩年多了,沒什么味道。”烏中市集工作人員介紹說。
還有美觀很重要。在烏中市集,所有蔬菜攤位都用了統一的藤編筐,比傳統菜場那種藍色黑色塑料袋好看多了。
更重要的是,業態要更豐富,內容要更好玩,去菜場,不能只有買菜這一項活動。
烏中市集蔬菜攤位
好看的藤編筐
是運營方統一提供的
先于烏中市集改造的蒙自西路上的蒙西菜場,早就掌握了這些“成功密碼”。
改造后的蒙西菜場大量使用竹籬笆元素,被形容為帶著“精致煙火氣”。
菜場外人行道上設計有波浪狀圍欄,買好菜休息的時候,就像站在街邊小酒吧旁邊。
02
外部形態的改造只是在這樣的時代,迎合受眾需求所做的改變。
畢竟,讓80、90后甚至00后們進入那種充斥著雞鴨魚蝦腥臭,地上濕漉漉,下不去腳的菜場,是要昏過去的。
而菜場的內里幾乎是不會變的,它始終是這座城市最日常的生活。
姚嘉(化名)第一次去上海菜場買菜的時候鬧了個笑話。
她租住在大木橋路,每天的生活就是地鐵上下班,平日三餐幾乎都在公司附近解決,或者叫外賣。
一個周末,她沒有加班,就準備給自己做飯。附近的茶陵路上有個小菜場,她在各種各樣的綠色蔬菜之間挑花了眼,最后選了一把油麥菜。
賣菜的阿姨給她裝好菜后又放了一把蔥進去,姚嘉“哎”了一聲:“我沒有買蔥。”
阿姨笑了,說蔥是送給你的。
是的,買菜送蔥是上海菜場從不需要言說的規矩。各個買菜網絡平臺也在上海入鄉隨俗,購物后會有一個選項:送把小蔥。
給一把小蔥
是蔬菜攤不用言說的服務
上海菜場的增值服務都體現在這樣的小細節上。
和其他城市相比,上海菜場的蔬菜攤多少有點文藝氣息。攤販們對食材的擺放講究,處理也精致。
板栗就要細分成帶殼的、去殼帶皮的、只有果肉的三種。還有冬筍、地梨(荸薺),都被剝殼處理得“一塵不染”。
現在這個季節的時令貨——蠶豆,也分剝殼和不剝殼兩種。
剝殼和不剝殼按不同的價格售賣,小菜場這樣的處理模式和上海的城市特點有關。
上海作為城市,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工業和現代化設定。
地梨、冬筍、栗子等
都可以在上海菜場
買到已經剝殼剝皮的
一百多年前就充滿了起早貪黑的打工人,日常飲食最看重方便、快捷。
1980、90年代還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吃飯店和外賣,作為雙職工的爸媽下班之后騎著自行車去菜場晃一圈,買菜回家后還要快速做飯,所以他們寧愿多花一點錢購買人工,買那些處理好的菜。
這樣的購買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有的服務需要購買,有的服務是攤販免費贈送。
吳儀晨(化名)喜歡在APP上買菜,但也喜歡逛菜場,她覺得在菜場里能感覺到那種周邊小店的感覺。
“不是人機對話,是人和人真實的交流,而且去得多了,會有彼此認識的感覺。”
吳儀晨有自己常去的魚蝦攤,攤主阿姨會主動給她做很多服務。買了珍寶蟹之類的大蟹,會幫她殺好。“小姑娘,你殺不動的。”阿姨爽朗地笑著說,“我知道的,你要洗得干凈一點。”
那種讓外地朋友驚嘆的挑蝦線服務對她來說,也是稀疏平常的事情,早就是她和攤販阿姨之間不用言說的服務。
有的服務并不是因為常客而幫你做,是攤販們自發的行動。比如,買了水芹幫忙去葉;買了萵筍主動去皮去葉,順手再幫你把葉子放進塑料袋里——上海人對綠色蔬菜的喜好可見一斑。
03
有“精致”的環境,精細化的服務,所以即使傳統菜場在不斷被電商、生鮮超市擠壓,但沸騰的煙火氣是很難被取代的,這也是一座城市最無法“裝”的地方。
宜林市集的設計
看上去像一家網紅餐廳
小紅書發起了#菜市場漫游指南 活動,去旅行的時候,可以去逛逛當地特色菜場,去當一回“本地人”!
3月13日-4月13日,打開小紅書 搜索【菜市場漫游指南】,獲取全國值得一去的菜市場和菜市場探索tips。
帶#菜市場漫游指南話題發布筆記,則有機會獲得專屬周邊【買菜包】。
要了解一座城市,要去菜場走一走,不只是簡單的拍照打卡,是可以去買買菜,和買菜的爺叔阿姨取取經,和賣菜的攤販聊聊天,這樣才能了解到上海菜場那些細致化的服務。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拍照片:市指編輯部/
編稿子:小泥巴/
做圖片:二 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