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于198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1985年3月動工興建,是全國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作為青島改革開放“排頭兵”和試驗田,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自正式動工興建那一刻起,始終秉承“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三牛”精神,堅守初心、激情創業、勇毅前行,譜寫出改革開放大潮下荒灘變新城、橋隧貫東西、貿易遍世界、人民樂安業等一個又一個破繭成蝶、滄桑巨變的新奇跡、新篇章!
創業、創新、創造。經過38年發展,從一片荒灘丘陵起步,創造了新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奇跡。海爾、海信、澳柯瑪等本土企業在這里植根發展,馬士基、神鋼 、浦項等百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投資興業;以青島港重心向前灣港轉移為契機,從“港口裂變”到“產業聚變”,培育形成航運物流、船舶海工、家電電子等六大產業集群,成為青島乃至中國最為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中電光谷等主題園區成為全市“四新”經濟策源地。近年來,聚焦聚力破局全省“缺芯少屏”,以京東方全球最大物聯網移動顯示端口器件生產基地項目為龍頭的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建設邁入快車道,一條千億級芯屏產業集群正加速崛起……這一切,濃縮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銳意創新、激情創業的光輝歷程,也為青島跨越發展和西海岸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發、開放、開拓。經過38年發展,從一個初始規劃15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478平方公里、國家級園區云集的高度開發開放的綜合區域。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國際經濟合作區(中德生態園)、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等一大批國字號功能園區相繼落戶,成為山東半島國家級園區數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區域,也開啟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百舸爭流的新時代,以占青島市4.2%的陸域面積,創造了全市1/4的工業總產值和1/5的GDP,貢獻了全市1/6的外資,體制機制相關創新做法,多次被國家部委推廣。2021年以來,圍繞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和省委關于深化省內東西合作系列部署要求,與濟南明水、遼寧丹東、廣西憑祥等省內外園區全面開展合作共建試點并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宜居、宜業、宜游。經過38年發展,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一座集山、海、島、灘、灣和居、業、學、養、游于一體的“城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現代化文明和諧新城區。堅持綠色集約發展,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和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順利通過驗收,是全國首個成功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國家級開發區。青島膠州灣大橋、膠州灣隧道和地鐵1號線、13線開通運營,地鐵6號線在建,東、西海岸進入一體化同城地鐵時代;薛家島省級旅游度假區、珠山國家森林公園環繞左右;中國石油大學等8所高校和300余所科研機構點綴其中;10萬余個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迸發;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建設深入推進、王臺老工業區升級改造全面起勢見效,一座新興芯屏產業新城和西海岸新區北部新城初見雛形;青島國際啤酒節、唐島灣濱海公園等已成為享譽內外的歡樂集聚名片,先后獲評中國生態(人文)宜居規劃建設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稱號。
時代浪潮涌,揚帆正當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殷殷囑托,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聚焦市場化改革、高水平開放、內涵式發展,奮勇爭先、全面提質,努力建設高端產業集聚區、創新發展先行區、綠色發展示范區、對外開放引領區、營商環境樣板區,聚力打造全國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新標桿、勇當全國開發區改革開放排頭兵!(孫冰 李貝科 王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