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先期強硬對等反制,和為期數天的談判后,中美貿易談判終于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也就是,在未來的90天內,美國方面將會把此前提高的125%關稅,直接降至10%,可針對芬太尼問題,單獨加增的20%關稅,并不會就此免除。
作為對等回應,中國則是同樣將反制關稅降至10%,但對美煤炭等部分產品加征的10%-15%關稅,不在此次減免之列。
另外,中國還要暫停或者取消,自4月2日以來,對美施加的非關稅反制措施。
一句話概括就是,此前特朗普在4月份,大張旗鼓搞起的關稅戰,算是到今天為止短暫告一段落,所有相互施加的報復性關稅,基本上全都取消,雙方也都回到了4月份前的狀態。
照理說,這一波純屬是美國先挑事出招,可結果卻是中國不聲不響的全接了下來,并且云淡風輕的讓對方恢復了理智。
理應算得上是,中美博弈中中國小勝了一局,也值得所有國人高興一把,可人大教授金燦榮老師卻不這么認為,反而在這個關頭,給大家潑了盆冷水。
關稅戰中,中國的底氣
從貿易數據來看,即便在關稅戰的壓力之下,中國外貿依然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
2025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1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增速,更是達到了7.5%。
4月當月,貨物貿易進出口3.84萬億元,增長5.6%,出口2.27萬億元,增長9.3%,進口1.57萬億元,增長0.8%,進出口雙增長的規模,更是創造了歷史同期第二高。
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中國經濟具備強大的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美國的關稅大棒并未對中國外貿,造成致命打擊。
另外,在國際影響力方面,中國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
面對美國的無理挑釁,中國堅決實施對等反制,這在全球眾多觀望國家眼中,絕對是大國才有的風范。
中國做了所有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自然是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與尊重。
有了中國在前面挑頭,許多國家的輿論也是紛紛譴責,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徑。
近期,多國領導人紛紛訪華,而貿易合作必然是重要議題。
且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可以預見,在與各國的貿易談判中,人民幣將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更多的貿易可能會采用人民幣進行交易結算。
這不僅體現了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穩定性和發展前景的信心。
而這一切的一切,全都是中國有底氣和美國硬剛的基礎,現如今事實也確實證明了,美國確實是先一步說軟話“認慫”了。
金燦榮的冷靜提醒
可就是,在一片歡呼和樂觀之中,金燦榮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給大家“降了降溫”。
他指出,雖然中國在關稅戰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為未來的局勢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他在文章中注重強調,美國政府的政策向來具有,不確定性和反復性。
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出爾反爾已是常態,之前就曾多次推翻經貿磋商的共識,單方面加征關稅。
盡管此次雙方達成了協議,但誰也無法保證,美國不會再次違背承諾,重新挑起貿易爭端。
回顧過去,2018年2月初,美方提出希望中國派高級別代表團,赴美進行經貿磋商,雙方當時也確實談得不錯。
然而,2018年3月22日,美國政府就拋出了,所謂對華“301調查”報告,對中國提出“盜竊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等不實指責,并宣稱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價值500億美元商品,加征 25%關稅,一舉推翻了此前經貿磋商的積極態勢。
此外,2018年5月,中美雙方發布聯合聲明,美國公開表示暫停推進,對華加征關稅計劃。
但僅10天后,美國政府不顧國內工商界和廣大民眾的反對,推翻磋商共識,宣布將繼續推進加征關稅計劃。
以上這樣的歷史教訓歷歷在目,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做好應對美國再次變卦的準備。
再就是,全球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也增加了關稅戰后續發展的不確定性。
當前,全球經濟正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疫情的反復、地緣政治沖突的加劇、能源危機的蔓延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對中美貿易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一旦全球經濟出現大幅波動,美國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再次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以轉嫁國內經濟壓力。
此外,美國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也不容忽視。
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利益博弈和權力斗爭,可能導致美國貿易政策的頻繁調整。
如果未來美國政府換屆,新政府的貿易立場和政策取向,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都給中美關稅戰的后續發展,帶來了諸多變數。
背后的復雜局勢剖析
事實上,要想深入理解關稅戰的復雜性,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剖析。
在政治方面,美國的選舉政治使得貿易政策,成為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政客們為了迎合部分選民的利益,常常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通過加征關稅來展示自己的強硬立場,以獲取政治支持。
同時,美國國內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也在關稅政策的制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些傳統產業集團,如鋼鐵、紡織等行業,由于面臨來自中國等國家的競爭壓力,強烈要求政府采取保護主義措施,加征關稅以保護自身利益。
而另一些利益集團,如大型零售商、消費者組織等,則反對高關稅政策,因為這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損害他們的利益。
這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使得美國的關稅政策,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變數。
至于經濟層面,美國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也對關稅戰產生了重要影響。
美國經濟高度依賴消費和服務業,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相對較低。
長期以來,美國通過進口大量廉價商品,來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維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
然而,這種經濟模式也導致了,美國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制造業就業崗位流失等問題。
現如今,美國政府試圖通過加征關稅,來減少貿易逆差,推動制造業回流,但這種做法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對美國自身的經濟和消費者,造成負面影響。
畢竟,加征關稅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生活成本,抑制了消費需求。
同時,對于那些依賴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美國企業來說,關稅的增加也會導致生產成本上升,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影響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決策。
中國的應對策略探討
當然了,面對關稅戰帶來的復雜局勢和潛在風險,中國也必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
而擴大內需,就是其中一個好辦法。
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和不斷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內需潛力巨大。
通過加強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內需活力。
另外,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特別是在新型基礎設施領域,如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同時,通過促進消費結構的優化,增加對高品質、個性化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可以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進而推動產業升級。
再就是,拓展國際市場,也是降低對美國市場依賴、分散貿易風險的重要途徑。
中國應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共同建設基礎設施,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加強與歐盟、東盟、非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也是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向。
總之,通過多元化的國際市場布局,中國可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高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
最后一點就是,科技創新是提升中國產業競爭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在關稅戰的背景下,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中國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吸引更多的創新資源和人才。通過科技創新,中國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
后記
中國在關稅戰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關稅戰的勝利只是階段性的,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會輕易放棄,對中國的遏制和打壓,可能會采取更加隱蔽和多樣化的手段,來限制中國的發展。
貿易保護主義、技術封鎖、地緣政治沖突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都將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構成威脅 。因此,我們必須保持警惕,做好長期應對挑戰的準備。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