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經常能在朋友圈里看到這樣一篇爆款文章:《人到中年:遠離多巴胺,靠近內啡肽》。我記得前幾年,網上也曾經火過這樣一篇文章:《多巴胺是最廉價的毒藥》。
兩篇文章里,作者無一例外把多巴胺比喻為能給人帶來短暫快樂的物質,是那種通過打游戲、刷短視頻、吃美食等不需要付出過多努力,就能獲得的即時快樂。而且,兩篇文章還都將追求這種快樂和成癮行為(如網癮、吸毒、賭博)相提并論,進而把多巴胺比喻為毒藥。
我猜,作者大概是為了鼓勵大家追逐內啡肽帶來的長期快樂,才把多巴胺帶來的快樂進行這樣簡單化處理。只是,這種簡化不僅低估了多巴胺的作用,而且也不準確,容易造成大家對多巴胺的誤解。
內啡肽今天暫時不講,借“世界帕金森日”的契機,我講多巴胺。
先來看看多巴胺在身體中的作用都有哪些
01
多巴胺,不只是讓我們快樂
我們知道,多巴胺是迄今為止被人類研究得最廣泛的一種神經遞質。作為人體自身分泌的一種神經傳遞物質,它其實不能直接讓我們產生快樂感覺,它的作用是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神經信號,而且是通過不同的通路向大腦的不同區域傳遞信號。
大腦的不同區域接收到信號后,會調節身體的多種生理和心理功能,而帶來快樂只是其中的一種功能。除此之外,它還調節運動、動機、記憶、學習、認知、睡眠以及生長發育和生育等內分泌功能。
你看,它不是單一才能者,而是個多面手。而且,在調節各項功能的時候,它常常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和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其他神經遞質相互配合打團戰。
02
大腦缺失多巴胺,會怎樣?
200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解答了這個問題。當年的獎項授予了瑞典的藥理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松等人,以表彰他們在多巴胺作用機制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
他們的研究發現了什么呢?
一是發現了多巴胺是人體自身分泌的神經遞質, 二是證明了帕金森病人大腦中缺失的神經遞質正是多巴胺,從而為左旋多巴等治療帕金森的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帕金森病又名震顫麻痹,以運動障礙和震顫為典型癥狀,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拳王阿里、偉人鄧小平、數學家陳景潤都曾經飽受帕金森病的折磨。
雖然這個病目前仍然無法治愈,但早期識別和規范診治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時至今日,多巴胺類藥物仍是治療帕金森病的主要選擇。
你可能會好奇,帕金森病人服用多巴胺類藥物會成癮嗎?
03
多巴胺失調綜合征值得注意
多巴胺類藥物屬于處方藥,如果病人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并定期復診,通常不會導致成癮。
不過,臨床中確實會看到有少部分病人在服用多巴胺類藥物過程中,出現控制不住地多吃藥、控制不住地賭博、控制不住地購物、強迫性吃東西、以及性欲亢進等異常行為,這在臨床上被定義為 多巴胺失調綜合征 。
除了可能出現上述強迫行為以外,這類病人還可能會出現刻板行為,表現為做復雜的、有固定模式的、通常沒有目的的持續重復動作,比如不斷地清理冰箱、不斷地囤積物品等。
盡管出現這種藥物相關嚴重副作用的具體病因目前還沒研究清楚,但少量研究發現這種副作用通常出現在發病年齡較小、具有更高獵奇性人格特征、長期大劑量服藥、以及合并有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人身上。
如果你身邊有親朋好友在服用多巴胺類藥物過程中,出現了上述異常行為,一定要建議他們去看醫生,因為需要停藥或者調整用藥,必要時,還需要輔助心理治療以及使用抗精神病類藥物。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的話,這些癥狀都可能被控制住。
看到這里,你應該意識到了,多巴胺在體內少了不一定健康,多了也未必更好。
凡事要適度。對多巴胺的追求,也當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