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說的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威鎮八方的108將,在征討方臘的過程中,損兵折將,最后僅僅只剩下了27人,而剩下的官兵也很快被朝廷一 一拆分。
宋江被朝廷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來到了當時還叫楚州的淮安,于是《水滸傳》中就有了淮安的故事。
北宋時期,楚州作為漕運要道,經濟上已經躍居全國前列,詩人揚萬里的一首詩,最能體現當時的楚州:“已近山陽望漸寬,湖光百里見千村。人家四面皆臨水,柳樹雙垂便是門。全盛向來元孔道,雜耕今是一雄藩。金湯再葺真長策,此外猶須子細論"。看來施耐庵讓宋江在楚州上任,也算沒有虧待他筆下的宋江了。
宋江在楚州上任后,勤政愛民,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公務之余,宋江愛上了楚州南門外的蓼兒洼,時常過去走一走,因為這里山峰環繞,龍虎踞盤,曲折峰巒,坡階臺砌,四圍港汊,前后湖蕩,好像梁山泊一樣。
也許各位詫異,楚州哪來的山,其實這幅描繪勺湖公園的《勺湖草堂圖》就是最好的答復,所謂的山,有可能是開挖運河后泥土堆積成的丘壑寫實,也有可能來自于施耐庵的文學創作。風水上本來 就有“高一寸為山,矮一寸為水”的說法, 再說一千年的滄海桑田,梁山不也無處尋找八百里水泊了嗎?
本來宋江就想在楚州做個太平官,了此一生,誰知蔡京、高俅等奸臣對宋江懷恨在心,他們在御賜酒中下了毒,騙宋江喝下了毒酒,宋江怕李逵造反,壞了名聲,就騙李逵也喝下了毒酒,宋江和李逵雙雙被楚州百姓安葬在了楚州南門外的蓼兒洼。
吳用、花榮聞訊趕來,在寥兒洼哭祭宋江、李逵后,雙雙自縊而亡,一場轟轟烈烈的梁山大聚義就此落下了帷幕,令人唏噓。
楚州人民感念他們的忠義,將吳用、花榮和宋江、李逵葬在了一起,并在墓前建了祠堂,正殿塑天罡星三十六將、兩廊塑地煞星七十二將。年年享祭,萬民頂禮,宋江、吳用、花榮、李逵也時時顯靈,保佑楚州風調雨順,從此淮安也有了蓼兒洼的傳說。
施耐庵在寫作《水滸傳》時,將整部小說的高潮安排在了楚州,這除了施耐庵在淮安創作這部小說外,是否還有其它因素?歷史上是否有宋江這個人物?他是否真的到過淮安呢?
根據《二十四史》記載, 宋江在河朔起事,轉戰十郡,官軍不敢觸其鋒芒,宋江進犯京東、河北, 進入楚州 、海州境內。當時的中書侍郞侯蒙上書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山東、河北、河南一帶,官軍數萬沒有敢抵抗的,他一定有過人之處,現在方臘在青溪作亂,不如赦免宋江,讓他討伐方臘來贖罪。 也就是說歷史上確實有宋江這個人物,他也真的來過楚州,當時的朝廷也確實設想過招降宋江去征討方臘。
宋徽宗于是下旨命令知州張叔夜招降宋江。1121年2月,宋江率軍轉戰至海州,奪取了官軍巨艦十數艘。這時任海州知州的張叔夜探知宋江準備攻打海州城,便在城郊設下埋伏,引誘宋江軍出來交戰。同時,張叔夜又吩咐一隊奇兵匿伏在宋江水軍附近。
等到宋江軍上岸與官兵對戰時,突然放火焚燒了宋江的戰船。宋江的士兵看到老窩被燒,立刻沒了斗志,這時張叔夜的伏兵殺出,宋江軍大敗只好投降。
由于宋江曾經侵擾過楚州,因此宋江和水滸三十六將的故事更是在當時的楚州流傳很廣 ,宋末元初的楚州畫家龔開是最早記錄水滸三十六人姓名和綽號的人。
龔開說:起初宋江的故事在街頭巷尾中傳播,他并不當真,直到看到中書侍郞侯蒙的上書,他才知道這是真實的故事,于是他為三十六人一 一寫贊,上圖是龔開所作 《 宋江三十六人贊 并序》,這三十六人的姓名、綽號幾乎和《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將姓名、綽號一模一樣。
完成于元代的《大宋宣和遺事》也記載了宋江三十六人聚義梁山泊的故事。應該說龔開的寫像和《大宋宣和遺事》為施耐庵就地取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那么淮安歷史上有沒有一個叫蓼兒洼的地方呢? 明代著名的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有著這么一段描述:“插天高的淮城,城下一帶清長淮水。那城樓之上,還掛有丈六闊的軍門旗號。大吹大擂”。“一天之下,南北分開兩事家.中間放著個蓼兒洼”, 顯然“蓼兒洼”在淮安也確有其名。
至于宋江投降后是否真的征討方臘,我們在這里不作深究。《水滸傳》中方臘是被花和尚魯智深所擒,但歷史上真正生擒方臘的卻是和魯智深一樣,曾在延安府從軍 , 但和淮 安有著很深淵源,梁紅玉的丈夫——抗金名將韓世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