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區是江蘇省常州市市轄區,別名毗陵、蘭陵、陽湖、常州、武進,原為武進縣,1995年撤縣建市,2002年撤市設區,成為常州市武進區。武進擁有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設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歷史上這里曾形成“陽湖文派”、“惲南田畫派”、“常州詞派”。走出了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趙元任、吳稚暉等歷史名人。
武進區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誕生19位帝王、9名狀元和1546名進士
為中國縣級之最!
自古就繁華富庶
秀美之中又有恢弘大氣之感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為什么在武進考中進士之多,其他縣級地域無法相比?帶著這個疑問,我想起以前讀過著名學者余秋雨的文章《十萬進士》,又翻騰著找出這篇文章,試圖從里面找出答案。文中敘述了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優劣,以及其產生的后果和不同后果產生的種種原因,對于科舉的歷史有了一個很明確的解釋。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之久,從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緊緊地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科舉的直接結果,就是選拔出了為數眾多的進士和舉人,這一群人組成了中國官員的基本隊伍。但是,對于武進這種奇特的進士現象,文中只字未提,沒有涉及到任何的論述。其它關于科舉的文章,也沒有相關的論述解答。
偶然的機會,同兒時的玩伴忠海談及此事情,他毫不猶豫地給出了答案,其一:某個朝代的帝王曾經對此提出質疑,是否作弊?于是,下令罷免主考官員,重新任命主考官員出題再考,結果還是如此;其二:至今為止,全國高考沒有使用統一考卷,也是為了避免中國幅員遼闊,經濟、教育上發展不均衡,導致兩極分化的弊端。比如:經濟落后的西部,教育也相對落后,若使用統一考卷,那必將有的地域高中學子無數,有的地域學子榜上無名,我聽完敘述,很佩服此論斷,也成為科舉考試中“武進現象”的最好論述。
【作者簡介】王治剛 筆名致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臨朐縣井頭村人。從事營銷工作,業余酷愛讀書,喜歡寫作,主要文學作品:《月是故鄉明》、《懷念我的奶奶》、《奮斗》、《探訪朐山村》、《中國神秘的朐氏》、《中華逄氏尋根地》、《闖山西》、《闖關中》、《闖關東》、《下南湖》等散文隨筆,專長于山東移民文化研究,為在外的山東移民和烈士公益尋親二十多年,山東電視臺、山東商報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