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吧。
一
江西山嶺間,大貨車黑夜飛馳,司機困得啪啪拍腦殼,易小星縮在副駕一角,怕黑,怕快,怕死。
那年他25歲,在工地當監理,搭貨車回南昌,司機沉默寡言,他社恐不敢搭話,只能一夜開窗防睡,下車時臉已吹麻。
那趟夜行至此難忘,恍如他們那一代人的縮影:在黑夜里出發,在變化中疾馳,渾然不知前路。
他是標準八零后,在湖南岳陽長大,小時敏感內向,奶奶說他“冷卻”,不懂照顧別人情緒。
那時他數學糟糕,老師暗示他腦子有問題,媽媽情急之下帶他去看氣功大師,大禮堂中坐了三千多小孩:
我感覺很溫暖,好多腦子不好使的小伙伴啊,忽然就不孤獨了。
大師發功后,他數學仍無起色,但好在還有語文可以安慰。
他從小便愛讀書,偏愛鄭淵潔和梁曉聲。那代人的書單百無禁忌,權威抹去,規則重立,萬事都可嬉笑怒罵。
他的作文連年成為范文,高中時筆鋒已足夠犀利,文章全校傳閱。班主任說,“你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天下聞名的人”。
他因此偏愛語文課,同桌朗讀作文,易小星出招讓他聲情并茂邊走邊念,一路讀著上臺,震懾全場。
他迷戀幫別人出風頭的感覺,表演相聲也愛當捧哏。他喜歡策劃和旁觀歡笑的誕生。
2002年,他高考,作文題是登山者風雪抉擇。那年大學擴招已持續3年,后浪洶涌,無數年輕人正翻越山丘。
他沒有讀上心儀的文科,家人說家里條件不好,學土木工程,將來好找工作。
日子變得乏味漫長,他曾去學校電臺面試,輸給了學弟。學弟普通話不如他,但長得比他帥。
他攢了幾個月生活費,咬牙買了臺電腦,一頭扎入網絡,成為貓撲最早的游民。
那是貓撲論壇的黃金時代,天仙姐姐和奶茶妹妹相繼登場,銅須門一路登上央視新聞。陳凱歌耗資三億拍的《無極》,在那也被無厘頭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可解構,可調侃,可顛覆,貓撲之上,眾生平等。
貓撲頁面下方,有第一代網絡電臺。易小星成為電臺DJ,聊聊電游和至尊寶,宛如老友。
那是許多人懷念的午后,簡陋的頁面,喧囂的青春,易小星聲音輕快,夜行的人們擰開了收音機。
畢業之后,易小星去中石化,做了5年監理工程師,曾參與修建江西最大的高架橋。
工地塵土飛揚,鋼筋砸得山響,易小星以為人生將固化如此。
直到一天,他測量時從土坡滾落,爬起時滿身傷口,“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他用25塊錢買了攝像頭,用A4紙做了紙面具,用兩個拖把接在一起做搖臂,拍視頻自娛。
紙面具眉心寫了“獸”字,用繁體是因“逼格高”。
他在貓撲加入猥瑣神教,彼時品行不端的教授正被全網聲討,教主給他賜名“叫獸小星”。
他最初只錄游戲解說,后來推出叛逆搞笑的“叫獸教你XXXXX”系列。視頻連火4年,2009年,他獲評年度網絡名人。
2010年,易小星參加視頻網站頒獎禮,全網呼聲最高,但顆粒無收。評委稱他的視頻業余、惡趣味、毫無價值。
真正明白草根魅力的是土豆網兩位高管,他們邀易小星進京發展,轉型導演。
他在工地上糾結許久,最后想通“三十歲前做事情不要后悔,可能三十歲之后就沒后悔機會了”。
2011年深秋,他遠行北京。夜行車越過山丘。
二
北京站熙熙攘攘,大廈迎面鋪開,易小星說,空氣中都像有文化味道,“北京是少有幾個你跟人談夢想,別人不會覺得你傻逼的地方”。
他在大望路后現代城落腳,住進小間,和兩位合伙人創辦了一家小影視公司。
本煜和劉循子墨是合伙人帶來的,柯達是微博私信毛遂自薦。小愛和白客,是易小星挖來的,靠叫獸的名氣。
他們在一起,成了萬合天宜。
小公司踉踉蹌蹌,一年原創不到十部,更多時間拍廣告求存。公司常被客戶罵做草臺班子,有客戶不滿意,揚言要業內封殺易小星。
那年,萬合最大金主是痔瘡膏馬應龍,白客等人稱其為衣食父母,但“一個方案改二十幾遍,越改越不好笑,快瘋掉了”。
有年端午,易小星和兩個合伙人,提著粽子,等在廢棄倉庫門口,但所約客戶不愿相見。
那天風雨很大,易小星在積水上踩來踩去,水洼中倒映著他蒼白的臉。
許多希望像漣漪般消散。那幾年北京房價翻番上漲,后現代城從四千漲到四萬。夜行一代到了承壓年齡,看的電視劇是《裸婚時代》和《蝸居》。
業內人勸易小星,不如拍回喜劇,越嚴肅的時代,越需要笑聲。
團隊12個人成立劇組,交通工具只有一輛面包車。易小星也摘掉面具飾演角色,片場最像樣道具是一把玩具刀。
《萬萬沒想到》就此誕生,主角王大錘善良單純,偏愛吐槽,滿心夢想,又屈從生活,如你如我。
故事第一次試拍,就誕生了那段經典臺詞:
不用多久,我就會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那是草根們的夢想,畢竟馬云已成Jack馬,張朝陽早叫查爾斯,劉強東即將不知妻美,而王健林一本正經說出了小目標。世界仿佛還有無限可能。
積蓄十年的無厘頭,迎來最后的狂歡。
《萬萬沒想到》上線24天點擊破億,30歲以下觀眾超八成,一代人找到自己的精神樹洞。
西單簽售會上,粉絲從大廳排到停車場,來晚的站到大街上,有人起頭,唱起萬萬沒想到,啦啦啦啦啦。
主創團隊到學校路演,觀眾歡呼如海,易小星說:
“他們就像看到自己站在臺上,他們是為自己歡呼。”
2015年,易小星30歲,他把這一年看作決勝之年,要拍屬于自己的電影,標桿是周星馳。
他每天只睡不到四小時,連續兩個月失眠,劇本修改了53版。放映前,他組織觀影會,偷架攝影機,看觀眾反應。
《萬萬沒想到》電影上映前,他發微博:北京有個聲音在召喚我,就好像那里有一把導演椅在等著我坐上去。
然而那把椅子不好坐。在更強大的商業規則面前,無厘頭像帶著理想主義的稚嫩玩笑。
電影口碑下滑,粉絲們不忍批評,看完后默默離場,“我的青春好像在這里結束了”。
業內嘲諷四起,易小星如那次夜行般蜷縮。最崩潰時,他想過回工地當工程師。
三
拍完《萬萬沒想到》大電影,萬合陷入沉寂。
期間,易小星拍劇找不到主角,四十天瘦身三十斤自己出演,但也未能激起水花。
那場短暫的高潮,更像一個易碎的夢,萬合的朋友們開始星流云散。
2020年,易小星宣布退出萬合天宜,成立新公司,并推出電影《沐浴之王》。這年是他本命年,他說要認真奔命。
《沐浴之王》七城路演,易小星做了64頁報告,分析觀眾好評差評。他發現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你的作品沒辦法取悅所有人。”
他力尋最大共同點,比如放棄冷幽默,笑點換成春晚風格,再比如增加漫感,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沐浴之王》算不上絕佳喜劇,但是一部成熟作品。當然,叫獸也埋了彩蛋,最后比賽觀眾席上有個戴獸字面具的人,像在遙遙望向年輕的自己。
他從未屈從,只是長大了而已。
從前,粉絲因為他光頭,昵稱他鹵蛋,他的公司,新廠牌便叫破殼而出。殼是想破腦殼,也是打破禁錮。
而今,他光頭依舊,體重反彈而回,臨近不惑,戴上香灰手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他不信命數,只信哲學,他在乎別人評價,但不糾結批評,“人生總是在否定中成長”。
他說,他依然很懂當下的年輕人,哪怕天涯倒閉,貓撲凋零,年輕人的哲學并未改變,“B站上的他們,和當年貓撲上的我們,其實是一樣的”。
4月28日,他第三部電影《人生路不熟》上映,電影靈感來自于那場夜行。
疫情時他探班韓寒,世事苦悶,他看著大海,和制片人說不如拍公路片。公路就是另外一種人生。
大屏幕上,一個歡樂的故事流淌而出。電影最寶貴之處在于自然,沒有堆砌的笑點,沒有匠氣的拼接,沒有尷尬的拔高,只有成熟演繹,水到渠成。
電影中,有許多小人物的影子,有王大錘的,也有易小星自己的。那個故事其實想說,當撞到生活鐵壁,想不清世界規則,就出發吧,答案在路上。
銀幕外,易小星和一代人仍繼續同一旅程:從青澀出發,翻越理想山丘,有叛逆的狂飆,也有時代的顛簸,而今剛穿過疫情迷霧,迎來未知的山口。
發動機里,最初的燃料是激情、熱血、理想主義,后來換成了責任和持續奮斗。
易小星說,他的動力還有熱愛,熱愛熱愛的。
還有一年零幾個月,他便四十不惑。然而他說,四十后他的黃金時代才會到來。
韓寒的《飛馳人生》收尾,汽車沖出懸崖,一切慢動作定格,韓寒想凝固那個他所留戀的黃金年代。
《人生路不熟》收尾,汽車同樣飛起,易小星配了首 《my way》,歌中唱“年輕人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路”。
他不愿停止,那輛車落到田野之上,自有新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