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南京路,一條步行街。 當然,南京東路并非一開始就是步行街,他是如何一步步改造而成的?
提到南京路步行街,很多人第一反應是:
第一次來旅游,不了解
南京路很不錯,來了很多次
在附近上學,節假日人太多了
在這里長大,這里是中華第一街
老上海人經常來這里買東西,年輕人倒不大去了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南京東路也并非一開始就是步行街。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南京路步行街的改造歷程。
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給她正式命名為-南京路。在這之前,她還有過一些別的名字:花園弄、派克弄(Park Lane)、大馬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租界被廢除,民國政府將南京路改為南京東路。
改革開放后,憑借自身豐富的商業業態,不僅上海人常來(白相),外地人周末也專程趕來。
但是購物環境卻日趨擁擠惡化,人車混流等問題也更尖銳。
1995年起,南京東路在周末午后的部分時段改為步行街,出現了百萬人逛大街的壯觀場面。于是在1998年,市政府決定將南京東路建設成全天候步行街。
而南京路步行街從這樣變成這樣,離不開一個人。
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設計總建筑師兼專家組組長——鄭時齡院士。
鄭時齡
同濟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
他認為南京路步行街的設計指導思想應該以“人的活動”為根本,以南京路所特有的“城市空間”和“歷史文脈”作為核心。針對南京路的特點,他提出了改造的五大原則。
改造原則一
象征性原則
百年南京路,歷來是萬商云集、人潮如流的寸金之地,她是冒險家的樂園,商人們的聚寶盆,她代表著舊上海的萬種風情、奢靡繁華。
鄭時齡認為改造后的南京東路應當成為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標志,延續城市的文脈,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海派文化。
改造原則二
簡潔性原則
南京東路是上海經濟繁榮的象征,是中國近代商業文化的發祥地,從20世紀開始,南京路上陸續擁有綢緞、時裝商店、茶樓、咖啡店、銀樓等30多個行業。
鄭時齡覺得南京東路十分繁華,已經有太多的視覺刺激。
在新的城市設計中應當以少勝多,力求簡潔明快,整治廣告,除去一切妨礙和影響步行、觀光的構件。
改造原則三
標志性原則
南京東路記錄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變遷,這里有第一批煤氣路燈、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第一幢摩天大樓……
第一批煤氣路燈
第一條有軌電車路線
第一幢摩天大樓:國際飯店
鄭時齡認為所謂標志性,就是指在南京路步行街的設計中要增強領域感和場所感,在重要的地段布置具有識別性的建筑物、香樟樹、雕塑等,同時,也將上海歷史上著名的新老建筑、城市景觀等以裝飾性的圖案雕刻在“金帶”的37個窨井蓋上,使人們可以追尋歷史的文脈。
窨井蓋設計圖
改造原則四
商業性原則
南京路商店云集,素有“中華第一街”的稱號。
1910至30年代,隨著四大百貨公司相繼建成開業,開創了亞洲百貨業諸多先河,被譽為“遠東第一商行”。許多在巴黎百貨商店中剛剛上架的新商品,一周之后就會在這里出現。
先施公司
大新公司
永安公司
新新公司
鄭時齡堅持南京路步行街的設計應當服務于商業活動,創造良好的休閑和購物環境,提高步行街的舒適性。
改造原則五
人本性原則
南京路步行街的設計應當使步行街成為購物者的“天堂”,讓每天來這里的百萬游客全天候地感受到這是以人為主體的環境,免受交通干擾。為游客提供問訊、休憩、廢物丟棄等設施。在兩旁增加種植了上百棵樹木,夜晚放射出流光溢彩,讓人們有一個觀賞南京路步行街全景的場所。
從1848年至今,南京東路經歷了百年風雨歷程,在時代的浪潮中,她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改造,變成了如今的模樣。2019年,隨著東拓工程的完成,南京路步行街和外灘實現無縫連接。直到現在,南京東路的改造還未停止,她就像一位身著旗袍搖曳生姿的高貴女子,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妝容和服飾,以適應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
她不僅是上海的一處旅游勝地,更是一個珍貴的文化寶庫。
她見證了上海百年滄桑,充滿著夢想和希望,如今的她,已然成為上海城市的象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