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這是當年毛主席離開韶山沖前往長沙求學時做的一首詩。
很快,毛澤東在長沙學有所成,還和恩師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喜結連理。
年少有為的毛澤東曾經有過很多志向,一開始他認為讀書可以報國救國,因此他做了一段教書育人的教師。
但很快,毛澤東發現中國積重難返,絕不是教書育人可以解決問題的。
毛澤東認為,只有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推翻舊的封建帝制,才能救民于水火中。
很快,毛澤東發動了秋收起義,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正式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這段時期被稱為“土地革命”時期,隨著中央蘇區擴張越來越快,蔣介石也感覺到了危機,開始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
在毛澤東和朱德的正確領導下,前三次“圍剿”被完美化解,中央蘇區不僅沒有淪陷,反而還愈發壯大。
但很快黨中央的決策出現了失誤,毛澤東失去了對軍隊的指揮權。
- 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博古和李德出現了嚴重的指揮失誤,紅軍從8萬銳減至3萬,被迫發動了長征。
這張圖正是毛主席在長征路上拍攝的,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以一種近乎不可能的方式跳出了蔣介石的天羅地網。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再次獲得了中央紅軍的領導權,至此,中國革命前途一片光明。
這張照片拍攝于陜北革命圣地延安,是我黨在長征后的新革命根據地。
延安時期,我黨的力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且為我國北方的抗日工作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這是毛主席在延安的窯洞中寫下《論持久戰》的照片,此時毛主席已經意識到,中國和日本的戰爭絕對不會速勝。
日本不可能吃下中國,中國不會亡,也不會速勝,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事實果然如同毛澤東所料,抗戰整整打了八年,算上九一八事變的話,抗戰則打了14年。
這是抗日戰爭勝利后,毛主席帶領黨中央從延安轉移的畫面,毛主席力排眾議,主動放棄了陜北,保留了我黨的有生力量,為解放戰爭轉守為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戰爭勝利后,毛主席率領黨中央進駐北平,這張照片正是拍攝于此時。
這張照片是毛主席和毛岸英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拍攝的,雙清別墅是新中國成立前,主席在北京的暫住處。
這里環境優美,又離市區夠遠,足夠隱蔽。
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莊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至此,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1955年,我軍舉行了盛大的全軍授勛儀式,這張照片拍攝于毛主席給朱德元帥授元帥委任狀時。
毛主席一生為國為民,殫精竭慮,臨終前還要關注國際局勢,了解“三木武夫”的消息。
中國有如此領袖,何愁國家不富強,百姓不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