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時期,秦穆公便已經稱霸西戎,使得秦國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然而到了戰國初期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卻徹底淪為了一個二流諸侯國,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回顧一下,秦國的百年衰退期。
東出之路被晉國阻絕,秦國常年與晉國交戰
秦國自占據關中之后,從秦宣公時便開始嘗試東出,先后多次與晉國交戰,甚至在“櫟之戰”和“遷延之役”中兩度擊敗晉國。秦穆公即位后,則繼續貫徹東出國策,在即位后的第一年,便親自帶兵東伐茅津戎,兵鋒直指函谷天險。
函古天險乃是晉國封鎖秦國東出的關鍵,秦穆公此舉無疑極大刺激了晉國,于是晉獻公采取“假虞滅虢”之策,奪取了崤函和茅津渡的控制權,之后又在“崤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兩度擊敗秦國,從而徹底斷絕了秦國的東出之路。
由于晉軍占據地利優勢,在東出之路徹底被阻斷的情況下,秦穆公意識到,如果繼續與晉國打下去,非但無法突破晉國的封鎖,反而會使秦國陷入危機,于是只好暫時和晉國休戰,轉而向西發展。
此后,經過一系列征戰,秦穆公先后消滅西戎國家12個(另說20個),又擊敗蜀國等函谷關以西國家,從而拓地千余里,稱霸于西戎。
稱霸西戎后,秦國國力得到增強,于是再度開始嘗試東出,不過由于晉國國力強大,又占據地利,因此從秦穆公之子秦康公時期開始,秦國便開始采取聯楚抗晉的策略,不斷與晉國爭奪崤函控制權,意圖打通東出通道。
而晉國為了徹底封鎖秦國,也采取了多種策略,一是在河西駐扎精兵強將,又筑城修壘,不斷鞏固對河西的統治;二是拉攏和扶持吳國,從東部對楚國形成牽制,減輕自身壓力;三是作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多次聯合中原諸侯國攻打秦國,削弱秦國國力。
正如《秦晉交兵表》中所述,“秦、晉七十年之戰伐,以爭崤函。而秦之所以終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在雙方的長期交戰中,秦國雖然也曾取得勝績,但由于兩國國力差距太大,晉國始終牢牢掌握著崤函通道,秦國非但沒能打通東出通道,反而使得國力損耗嚴重。
秦景公與晉國重修于好,但秦國又陷入嚴重內亂
從秦康公時期開始,此后歷經秦共公、秦桓公,直到秦景公嬴石即位之初,秦晉兩國連年交戰已經長達七十余年,常年的交戰導致秦晉兩國國力嚴重衰退。因此,在晉悼公去世后,兩國歷經數年和談,最終于景公三十年(前547年)結盟修好。
秦晉和解之后,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亦于次年召開“弭兵會盟”,列國暫時和解,此后諸侯之間再也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在諸侯息兵的大背景下,秦國也迎來了難得的休整期。期間,秦國只有在秦哀公時,曾出兵救援在“柏舉之戰”中慘遭戰敗的楚國。
此后,歷經秦前惠公和秦悼公兩代治理,秦國國力有所恢復。直到秦厲共公時,秦國才再度對外擴張,不過擴張的對象卻是在西部,秦厲共公先是攻打西戎大荔,奪其王城;前457年又率軍討伐綿諸,前444年則出兵攻打義渠,俘虜其國王。
秦厲共公統治后期,曾經的中原霸主晉國發生嚴重內亂,即“三家分晉”,無暇顧及秦國。而與此同時,秦國由于國政被舊貴族所掌控,在秦厲共公之子秦躁公去世后,同樣陷入了嚴重的內亂。
秦躁公去世后,秦國舊貴族擁立秦躁公之弟秦懷公即位,秦懷公在位期間非但無法掌權,更是在秦懷公四年(前425年)時被逼自盡,大臣又擁立其孫嬴肅為君,是為秦靈公。秦靈公在位十年去世,大臣們又擁立其叔父秦簡公嬴悼子即位,秦靈公之子嬴師隰則被迫流亡在外。
秦靈公在位期間厲行改革,削弱貴族特權,例如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實行按土地畝數征收租稅的政策,承認“私田”合法性。但與此同時,東邊魏國的魏文侯也在任用李悝變法,秦國的壓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日漸增強。
秦出公后內亂逐漸平息,但卻不敵強鄰魏國
自“三家分晉”之后,魏國便開始不斷與秦國爭奪河西之地,秦國東部壓力驟增。雖然在秦靈公時,秦國便已經開始沿黃河修筑防御工事,但隨著魏國變法后國力大漲,尤其是吳起出任魏國主將后,秦國仍然難以抵御魏國的進攻。
魏文侯三十七年(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命其率兵奪取河西,吳起率兵先后攻占秦國河西的臨晉、元里、洛陰、郃陽等地,并于此筑城鞏固對河西的統治。次年,吳起再度率兵攻秦,一路長驅至鄭縣,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河西之地盡喪。秦簡公為防止魏國再度西進,只能命人于東境修筑長城。
秦簡公去世后,秦后惠公嬴仁即位,此時秦國“四代亂政”已經接近尾聲。為了奪回河西之地,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秦惠公率50萬大軍攻入河西,結果于陰晉慘敗于魏將吳起,此后魏國修筑河西要塞以壓制秦國,直到吳起離開魏國前,秦國都始終沒有機會奪回河西之地。
秦惠公去世后,其子秦出公即位,由于年僅兩歲,由其母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以致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這種情況下,流亡在外近三十余年的嬴師隰,在左庶長菌改的幫助下返回秦國。
秦出公之母得知消息大驚,連忙派軍隊前去捉拿,結果軍隊途中嘩變,將嬴師隰及其隨從一起迎回了雍城,并隨即發動兵變,殺死秦出公母子,把他們沉入深淵,之后擁立嬴師隰即位,是為秦獻公。
秦獻公即位后,對內大肆推動改革,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等,對外則數次發動收復河西的戰爭,雖然多有斬獲,但已經淪為二流諸侯國的秦國,始終難有實質性進展,直到其子秦孝公即位之后,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國力才重新恢復。
如上,自秦穆公稱霸之后,秦國由于東出之路被晉國斷絕,常年與晉國交戰,導致秦國迅速進入衰退期。雖然后來晉國陷入內亂,但秦國亦遭遇“四代亂政”,繼而又迎來強鄰魏國,結果導致歷經百年衰落期的秦國,就此從春秋霸主淪為了二流諸侯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