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品如選命,定價定生死。 陳志強《萬店盈利》
目前國內僅有的4家萬店餐飲連鎖:蜜雪冰城(今年會到35000家),正新雞排,華萊士,絕味鴨脖。2023年可能會再多出來7-8家,而長期中國市場最多可以容納20-30個萬店品牌,每個估值都會在百億美金以上。
絕大部分品類做不到萬店,能做到萬店的品類包括奶茶、咖啡等現制飲品,小吃,中西快餐等。這些品類需要有全國性的認知,不能是地方的,比如南方人北方人對餃子餛飩的認知不同。
亂翻書曾發起一場《中國餐飲何以邁入萬店時代?》的商業圓桌討論,三位嘉賓為萬店盈利智庫創始人 陳志強、穆棉資本&內向基金合伙人 孫婷婷、合眾合合伙人 王雨嫣。
以下為即刻網友Diiiii和獨孤邦記錄的一些key takeaways:
做萬店品牌的一些必要條件(和做互聯網產品還是挺像的):
首先,最核心的是,價格要大眾化,客單價25塊錢以上的做“萬店”是沒戲的。邏輯是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在5,000塊錢以上的人只有7200萬,在2000塊錢以下的有9.6億人。中國人每天用在吃上的錢是17塊8,所以正常情況下,普通中國人吃一頓飯是不會超過20塊的。最好的定價區間是10塊錢以下,10塊錢以上的,每加1塊錢都是一個價格定位,競爭都很激烈,價格漲一塊錢銷量會小很多。要想撬動足夠的消費力,就要挖掘這個群體的消費潛力。超過25塊就太貴了,相當于放棄了那9.6億用戶;
其次,是場景的選擇,以shopping mall為主要場景的做萬店也不可能。通常不同店型的分布大概是,商場店(幾百家),街邊店(幾千家),社區店(幾萬家)。想做萬店,場景需要很廣譜,在中國大多數地方,2萬個人可以支持一家店(美國是5000人)。基本上7個人以上的,用廚子的更沒戲了。萬店品牌都不是從一線城市起家的,很少開商場店,因為很難和強勢的shopping mall議價。相比商場店,或許國際化的機會還更大些(例如蜜雪在東南亞開店)。
第三,必須是加盟制,不能走直營。直營模式的周期是“苦 - 甜 - 苦 - 甜”,中間會遇到比較大的山寨競爭瓶頸和成本瓶頸,而加盟模式的周期是“甜 - 苦 - 甜 - 苦”,邁過了供應鏈的坎兒之后,很容易能夠一路干到品類天花板。基本上,加盟做到人效1000元(每1個員工對應1000塊收入)、回本周期在6-12個月、ROE大于20%的時候就可以快速擴張了,3個人一間店,年收入100萬,利潤20-30萬,可以養活一個加盟商。密集開店時,很容易出現同一條街上同一個品牌多間店的情況,大多數時候這幾家店是同一個加盟商開的,為的是搶對手的點位,寧可有一兩家虧錢也好過被競品搶流量。比如為什么蜜雪冰城一條街上開很多家?一是為了擠壓同行的進入,二是鼓勵一個加盟商多開店,可以綁定利益共同體,三是測試開店的密度極限,究竟多大體量能夠支撐一家店。
第四,有億級收入/利潤的爆品。比如蜜雪冰城的冰淇淋和檸檬水,比如正新的雞排,這會給供應鏈帶來很大的規模優勢。
近些年來,餐飲行業的基建在快速進步,數字化程度提升(從手工記賬到電子支付),以預制菜為代表的供應鏈體系的成熟,外賣滲透率的提升,短視頻營銷渠道的增加,等等。
下一個萬店品牌可能是誰?基本上就三類公司,第一類是做奶茶和咖啡現制飲品的,古茗,滬上阿姨,幸運咖 第二類是做小吃的,包括做火鍋的,鍋圈食匯, 第三個就是中西快餐,中國整個萬店企業在餐飲行業可能會有20-30家。
萬店餐飲創始人的畫像第一可能不是高知的,原因是因為餐飲行業有非常多的坑是學校里教不了的,只有花時間去試才知道。第二是對口味的理解和追求,在口味和效率之間平衡。第三是整個團隊的加起來的餐飲從業時間。
最后,并不是說只有萬店品牌才是成功的。萬店只是餐飲的其中一種形態。中國當前的餐飲企業超過200萬個,即便出來20個萬店品牌,從店面數來說也只占10%。在一線城市的shopping mall開幾十家店,或者只有一家店的米其林餐廳,也都占據了不同的生態位,共同構建了一個繁榮的餐飲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