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組胺H1受體藥,是最常用的抗過敏藥物,對皮膚粘膜過敏反應的治療效果較好,對昆蟲咬傷的皮膚瘙癢和水腫也有效。目前一共有三代。
第一代?
有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苯海拉明,賽庚啶,異丙嗪等。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和中樞神經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嗜睡和乏力、頭暈、口干等,因此,服用這類藥物后應避免從事開車、高空作業、操作精密儀器等工作。好處就是便宜。
異丙嗪可致 2 歲以下兒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 2 歲以下兒童禁用,2 歲及 2 歲以上兒童慎用。
第二代?
常用的藥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咪唑斯汀等。第二代抗組胺藥具有不易透過血腦屏障、鎮靜作用小、幾乎無抗膽堿作用的特點。對于慢性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應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
同時因第二代抗組胺藥作用時間長,減少了服用次數,用藥劑量相對較小,故提高了患兒用藥依從性,這些優勢使其逐漸成為兒童用藥的首選,其中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在兒童應用中具有更多的安全性數據。
但近年來部分藥物發現可能會引起心臟毒性,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等,對于老年人來說,在使用抗組胺藥物時一定要注意。
第三代?
如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秦、非索非那定等。副作用更少、更輕,與紅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會產生心臟毒性。
實際上,即使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半衰期更長、副作用更少,第一代抗組胺藥相較于第二代仍有優勢之處。
第一代抗組胺藥,如馬來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具有穿過血腦屏障、進入人中樞神經細胞與組胺受體結合的能力,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膽堿作用,有助于減少分泌物、減輕咳嗽癥狀,因此其為普通感冒的首選藥物。可以看看很多復方感冒藥,都有里面都有馬來酸氯苯那敏。
第二代抗組胺藥盡管具有非嗜睡、非鎮靜的優點,但因其無抗膽堿的作用,故不能鎮咳。
最后?還有免疫抑制劑,這類藥物主要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類制劑(如地塞米松、強的松龍、氫化可的松等)、環磷酰胺、巰唑嘌呤等,一般不長期使用,主要用于嚴重的、急性全身性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