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期“企業史研究”網易號選取《當代中國史研究》從1994年至今所刊發的企業史文章,擬分上下兩期刊發。選擇標準圍繞“企業組織、企業家和企業生長環境”三方面:①以企業組織為核心,涵蓋了對企業組織制度、發展演變、經營管理、產權結構和會計制度等方面的研究;②以企業家為核心,對企業家、企業家群體和一般企業職員的群體研究,如企業家精神、職工運動、同業團體和商人經營活動等的研究;③以企業生長環境為核心,企業與外部環境(外部經濟形勢、國家經濟政策、社會發展狀況)的互動研究。
論文基本信息
1.《福建小三線建設企業布局及其特點芻議》
作者:葉青 黃騰飛
摘要:福建小三線建設是國家小三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在軍事上長期處于戰備狀態,與其他省份小三線相比,在企業布局上有其特殊性。福建小三線建設企業可分為軍工和民用兩類,其中軍工企業是福建小三線建設的重點。在建設方式上,軍工企業以新建、遷建為主,民用企業以遷建為主。基于福建地形地貌、工業基礎以及當時的政治和軍事等因素,福建小三線建設企業呈集中分布于閩西北地區、以南平和三明兩市為核心、以交通便利和自然資源豐富為導向、沿河谷分布等特征。小三線建設改善了福建經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狀況,充實了經濟門類,推動了經濟發展,在福建經濟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福建經濟建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9年第1期
(三明市工業局關于上海遷廠方案)
2.《三線建設時期重慶地區內遷職工社會生活問題探析》
作者:王毅 萬黎明
摘要:三線建設是新中國經濟史上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是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一次戰略大調整。重慶地區作為三線建設中最大的中心城市,內遷職工在環境適應、工資獎金、勞保福利及生活物資供應標準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重慶市根據企業的內遷情況逐步調整標準,并按照"先安后遷"的原則靈活解決內遷職工的社會生活問題。與此同時,重慶市通過采取走群眾路線、樹立典型等措施對內遷職工進行思想教育,使內遷職工不斷適應遷入地區環境,增強環境認同感,從而提高了內遷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保證了重慶地區三線建設的順利開展。
——2019年第1期
3.《人民公社體制下蕭山縣社隊企業興起與發展的歷史考察》
作者:易棉陽 曾蕙宇
摘要:1958—1984年,蕭山縣社隊企業經歷了從初步發展到萎縮再到快速發展的歷程。到1984年,蕭山縣社隊企業總體實力居于浙江省乃至全國前列。在發展過程中,蕭山縣社隊企業形成了以工業和建筑業為主體,以農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為補充的產業結構。社隊企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蕭山縣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助推農業現代化建設、豐富商品供應、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小城鎮形成和發展、增加外匯收入等方面。
——2020年第6期
4. 《山東小三線建設中的民工動員》
作者:劉本森 劉世彬
摘要:民工是山東小三線建設中基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1965—1967年,山東小三線建設的第一步就是動員和組織民工。民工的動員、選拔主要由縣、區、公社及下轄生產隊完成,實行半軍事化管理,選拔原則為政治性強、本地化、重視技工。在建設過程中,工地領導通過思想教育、勞動競賽、規范勞動報酬等方式對民工開展了進一步的動員,激發了民工的勞動熱情。通過不斷完善民工動員工作,民工的潛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山東小三線建設得以順利展開。
——2020年第5期
(山東小三線紀念館)
5.《1949—1956年上海國營工業企業勞動競賽研究》
作者:劉岸冰
摘要:1949—1956年,隨著國家形勢的發展,上海國營工業企業的勞動競賽經歷了萌芽、發展、高潮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競賽目標、內容和特點。上海國營工業企業的勞動競賽成績顯著:激發了國營工業企業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有利于企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職工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國營工業企業建立了一系列生產管理制度,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樹立了國營工業企業的良好形象,進一步推動了私營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020年第5期
(生產線上的革命——20世紀50年代上海國營工業企業的勞動競賽)
6.《20世紀50年代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制度的調整與探索》
作者:黃岑玥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企業在提高職工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產生了福利經費超支和浪費等問題。為更好地將改善福利與發展生產相結合,20世紀50年代,黨和政府探索并嘗試了規范福利開支、鼓勵職工自辦福利等方式,不斷推動職工福利從國家"包下來"轉向國家、企業、職工合理分擔的模式。在探索過程中,黨和政府始終堅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職工生活的方針,指導國營企業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偏向,保證了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制度調整工作的順利開展。
——2020年第4期
7.《三線建設與青海城鎮發展研究》
作者:崔一楠 喻雙全
摘要:三線建設時期是青海城鎮發展的變奏期和轉型期。在國家主導下以備戰為目的的大規模工業建設不僅擴大了青海的城鎮規模,拓展了空間布局,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城鎮的產業類型和職能結構,實現了青海城鎮體系的重塑。三線建設不僅奠定了青海城鎮建設的工業基礎,而且對于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和改善民生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企業內遷和省際移民都成為推動這一時期青海城鎮發展的關鍵因素。
——2020年第3期
(青海鑄造廠全景圖)
8.《四川三線建設企業布局與工業發展芻議》
作者:王毅
摘要:四川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其三線建設企業涵蓋了機械、冶金、化學、電子、能源、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及核工業等工業門類。三線建設提高了四川的工業生產能力,增強了其工業實力,使四川現代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在"分散、靠山、隱蔽"布局方針的指導下,三線建設企業以成都、重慶為軸心,沿鐵路線呈"H"形分布,既基本遵循了工業布局的客觀規律,又將"分散、靠山、隱蔽"布局方針同四川的地形地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特殊年代既達到了戰略防御的目的,又使四川的工業布局相對均衡,同時起到了平衡全國工業布局的作用。
——2020年第3期
(三線時期的268廠)
9.《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三線建設研究綜述》
作者:秦穎 劉合波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中國的三線建設逐漸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國外學者對三線建設的基本概念、三線建設與中國國防軍事工業及經濟發展的關系等問題都做了不同的解讀,這為我們借助國外研究成果,審視當前國內三線建設研究的成績與不足提供了參考。中國學者既要積極借鑒西方學者研究三線建設的新視角,也要認清國外學者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存在的問題,深入挖掘三線建設的精神、內涵及其在新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價值與意義。
——2020年第1期
10.《1978—2010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歷程與經驗》
作者:馮維
摘要:從1978年改革開放啟動到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頒布,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歷經30余年改革,大致經歷了改革的啟動與探索、改革的創新與深入、改革的統一與完善等階段,完成了模式創新和制度轉換,在保障社會民生和配合經濟改革方面成就顯著。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主要包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的出發點,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是改革的方向,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有機互動是改革的方法與路徑。
——2021年第6期
11.《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國營企業勞動保護工作探究》
作者:荊蕙蘭 苗慶科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國營企業中一些人存在著"重生產輕勞動保護"的思想觀念,面臨著勞動保護機構與安全設備缺乏、勞動保護規章制度缺失等諸多問題。對此,黨和政府在東北地區國營企業中開展了一系列勞動保護工作:建立勞動保護專門機構、制定勞動保護規章制度、開展勞動安全宣傳教育、改善安全設備與勞動環境等。這不僅保障了職工的生命安全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而且增強了工人階級對新生人民政權的政治認同,還為全國勞動保護工作提供了東北經驗,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和歷史意義。
——2021年第4期
(鞍鋼工廠職工)
12.《1949—1955年太原鋼鐵廠推廣蘇聯技術初探》
作者:衛磊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為迅速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決定學習蘇聯先進技術。太原鋼鐵廠作為全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先后受到多位蘇聯專家的技術指導。起初,蘇聯專家的建議并未真正被接受。后來,太原鋼鐵廠通過宣傳展示蘇聯技術的優越性,對職工進行思想動員、加強技術教育、開展生產競賽、完善組織和制度等,蘇聯專家的建議逐步被接受。國營企業對蘇聯專家建議的大力推廣,加速了蘇聯技術向中國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2021年第1期
(太原鋼鐵廠)
13.《1959—1965年上海工業企業“比學趕幫”運動研究》
作者:陳碧舟
摘要:”比學趕幫”運動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葉國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工業化建設、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老工業基地”上海,工業企業的“比學趕幫”運動開展較為深入,并歷經了“二起二落”。第一次“比學趕幫”運動集中在1959年底至1961年秋,主要內容是因循蘇聯的勞動競賽模式,追求“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次“比學趕幫”運動重啟于1963年春,結束于1965年初,目標轉變為“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比學趕幫”運動使上海工業企業產值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有了顯著提升,推動了工業企業的發展進步。
——2022年第3期
14.《1949—1958年工礦企業青年工人的技術培養——以師徒合同為中心》
作者:徐雪晴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對技術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為盡快培養更多的青年技術工人和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一些工礦企業充分利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開始推廣訂立師徒合同。在各單位的組織配合下,師徒合同這種技術傳承方式得以廣泛推廣,對提高青年技術工人的水平產生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師徒合同存在的缺陷、國家有限的物質條件、獎勵與考工制度的不完善、速成教育與培訓的局限性等因素限制了師徒合同的繼續發展。盡管如此,師徒合同在工礦企業內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鼓勵技術學習的整體環境,促進了“尊師愛徒”新型師徒關系的建立,提高了青年技術工人的技術水平,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有利于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開展。
——2022年第1期
15.《國有企業提升產業鏈韌性的歷史性成就與規律性認識》
作者:王思霓 王彩萍
摘要:根據新中國內外部環境變化和國家戰略需求,國有企業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升產業鏈韌性的路徑具有鮮明特征,實現了中國產業鏈從無到有,再到韌性提升的質的飛躍,具體體現為國營企業誕生與建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國有企業改革與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國有企業新定位與增強產業鏈核心競爭力。新中國之所以只用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產業鏈發展過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始終堅持改革發展與開拓創新,通過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優越性為產業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依靠國有企業改革理論研究、政策指導與企業實踐交互促進,為產業鏈韌性提升賦予持久動力,同時國有企業的“家國情懷”也貫穿始終。
——2023年第3期
16.《環境史視野下的三線建設研究——以816工程為線索的方法論探討》
作者:劉合波
摘要:三線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實施的大規模國防基礎設施建設,目的是利用遼闊幅員和縱深腹地應對現代戰爭,在自然環境的掩映下保障中國核心工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涉及諸多環境史議題。816工程是地處西南的三線建設重點項目,其選址、建設以及后來的發展變遷均需考慮環境因素,涉及與環境的多方互動。通過對該工程的進一步考察發現,三線建設的環境史研究應在整體史的分析脈絡中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此外,該工程現存的檔案史料中有諸多涉及環境問題,為進一步開展三線建設環境史研究提供了可能。總之,無論是816工程的環境史個案研究,還是其提供的分析路徑和研究方法,均顯示三線建設的環境史研究應立足整體、把握地方、多維分析,以進一步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研究。
——2023年第3期
(816工程舊址)
17.《福建晉江發展社隊企業的歷史考察(1978—1984年)》
作者:蘇劍
摘要:發展社隊企業必須因地制宜,福建晉江地處對外開放前沿陣地,借助中央賦予福建“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優勢,依靠“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契機,社隊企業走上了大量利用外資的征途。在發展的過程中,晉江利用僑胞眷屬手中的閑散資金、閑置的房子以及閑散勞力等生產要素,在對外開放啟動時興辦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在對外開放艱難起步時積極探索,在對外開放擴大時發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探索出一條外向型經濟發展之路,為“晉江經驗”的形成奠定了歷史基礎。
——2023年第3期
《當代中國史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