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好音樂,能自度曲,制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傳于世。
——《宋史·文苑傳》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北宋著名詞人,也是詞史上繞不開的一個人物——著名音樂家,正宗婉約派詞人,格律詞創始人,后世還給他貼上了“詞家之冠”“詞中老杜”的詞壇專用標簽,是公認的久負盛名的詞人。
周邦彥的詞主要以描寫閨閣之情,羈旅之思,感慨身世,詠物抒情為主,詞風典麗精工,形象豐滿,格律嚴謹,尤其是在慢詞的創作中融入了鋪陳與敘述的方式,極大拓展了詞的敘事功能,被后世詞人尊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創始人。
在整個宋代詞壇,能填詞的詞人,但會譜曲的詞人少之又少,周邦彥就是這少之又少的詞人中的一員。在宋徽宗時代,周邦彥曾任職于國家最高音樂機構“大晟府”。
思念情人,寫下情書
周邦彥才華橫溢,不僅填寫了很多有名的詞作,而且還創作了很多曲譜,如《瑞龍吟·章臺路》《蘭陵王·柳陰直》《六丑·薔薇謝后作》等。
在周邦彥的詞作中,還有一首雙調詞《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全詞只有56字,但他將用典、比喻、對比等手法融進一首詞中,抒發對情人的思念與內心的惆悵,展現了高超的藝術效果,原詞如下: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該詞是周邦彥重游廬州桃溪時所作的一首詞:他曾經在廬州桃溪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并與之墜入情網,可是這位美麗的女子最終沒有和他走到一起。
此次,他重游桃溪舊地,回想起從前的點滴美好,內心無限惆悵。于是他將深摯濃密的情致巧妙地融入典麗精工的旋律之中,寫下了一首極其傷感極其婉約的歌詞。
開篇句“桃溪不作從容住”,起調從容平緩,詞人以講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這是周邦彥獨具特色的陳述風格,而且這個故事借用了一個有名的會真(遇仙,艷遇)典故。
該典故出自劉義慶《幽明錄》中記載的一則神話故事:“漢永平中,劉晨、阮肇采藥失故道。行至溪滸,二女迎歸。食以胡麻飯。求去,指示之。至家,已七世矣。”
典故講的是漢明帝永平五年的事情,話說會稽郡剡縣有兩位精神小伙,一個叫劉晨,另一個叫阮肇,有一天他們一起到天臺山采中草藥,結果在山中迷了路,后來兩人在桃溪邊遇到了兩位美麗的女子。
綺麗的邂逅宛如一場美夢,他們隨即大方而禮貌地與兩位女子交談起來,彼此互相傾慕,一見鐘情。劉晨﹑阮肇被邀到女方家中,女子還做了胡麻飯招待劉晨和阮肇。加一句題外話,從故事中還能一窺漢代的飲食與待客習俗。
在天臺山居住了半年后,劉晨﹑阮肇由于想家,便向兩位美女說要回家探親,當他們返回家中才發現世界早已變了模樣,他們的妻兒子女早已去世,家里的主人竟然已是他們的七世孫。后來兩人重游天臺桃溪,但再也沒有遇見當初邂逅的那兩位美女。
話說回來,這則艷遇故事的結尾當然是傷感且有點遺憾的,但劉義慶《幽明錄》中的與仙的故事直接影響了唐代文人的創作思路,直接帶動了唐宋傳奇文學與詩歌創作的熱潮。
如唐代有名的傳奇小說《柳毅傳》《離魂記》《南柯太守傳》《鶯鶯傳》《虬髯客傳》等,講述的大多是會真、遇仙的奇聞軼事。唐代的詩文中常用遇仙、會真暗寓艷遇,如楊炯《和劉侍郎入隆唐觀》就寫道:“還如問桃水,更似得蓬萊。 漢帝求仙日,相如作賦才。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臺。”
大詩人元稹《會真詩》也寫道:“因游李城北,偶向宋家東。戲調初微拒,柔情已暗通。”元稹這首詩描寫的就是張生和崔鶯鶯邂逅的愛情故事。
“桃溪不作從容住”,暗示詞人曾有過一段像漢代典故中那樣綺麗而美好的艷遇,但詞人的那段艷遇有始無終,終以離別收場,并以傷感的旋律畫上了休止符。
這一句其實是詞人對往昔旖旎繾綣的情感經歷與傷感離情的追憶,口吻中含有一股淡淡的憂傷,也為詞作定下了略帶悲傷的抒情基調。
此處用“桃溪”的典故,還有另一層用意,還隱含劉禹“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深意。因為這一句典故非常契合詞人重游桃溪舊地的情境與心境,由此可見周邦彥在選擇典故上的精準性,以及在詞作意境上的打磨和拿捏都恰到好處。
接下來的“秋藕絕來無續處”,詞人用了一個比喻,暗示自“桃溪”一別,他和情人的關系就中斷了,正像秋藕斷后,雖然藕斷絲連,但是秋藕卻再也不能重新連接在一起了。這一句還蘊含著詞人欲與情人重溫舊夢而不得的無盡遺憾。
這一句語調中充滿了惋惜悔恨的情緒,悲傷的情愫溢滿字里行間,如果將它吟唱出來,一定是傷感而又令人惆悵滿腹的曲調。
珍貴的東西一旦在無意的輕率中失去,留下的便只有永久的悔恨,所以人們常用“藕斷絲連”這個詞語來形容一段難忘的舊情和難以斷絕的情思。而周邦彥卻反其語而用其意,既顯得意語意新奇,又不落俗套,這句也能看出周邦彥歌詞的超一流原創能力。
開篇兩句側重敘事,詞人通過用典與比喻的手法說出了他和邂逅女子的離合軌跡,也為下面抒寫“今日獨尋”的場景做足了行文的鋪墊和情感的烘托。
接下來兩句“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大意是說,回想當初互相等候在赤闌橋,今天卻獨自一人徘徊在黃葉蓋地的荒路。很明顯,詞人運用了今昔對比的寫作手法。
詞人故地重游,追憶往昔邂逅的場景,往事歷歷在目,詞人觸景生情,但是他的思緒又馬上回到現實,因為只有他一人來到給他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而情人呢,并沒有陪他一同前來,他甚至連她如今在哪里都無從知曉。
從行文看,這兩句又緊承前兩句中的桃溪相遇與舊情難續,往日邂逅的美好情景與現在形單影只的寂寞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赤闌橋與黃葉路,都是指桃溪,是同一地名的不同稱呼,這也避免了詞義的重復。
赤闌橋,本來是指安徽合肥城南的一座橋名。在唐宋詩詞中,這個名詞是有寓意的,它常與楊柳、春水這些表示春天特征的事物聯系在一起。
如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楊柳》詩中有“正是玉人腸斷處,一渠春水赤闌橋”,再如北宋詞人陳克的《菩薩蠻》中有“赤闌橋盡香街直,籠街細柳嬌無力”。
在周邦彥的詞中,赤闌橋這一地名已被詞人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暗指當初兩人邂逅的地方,那還是一個給他留下無比美好的回憶的地方。
在周邦彥的筆下,詞人沒有寫明與赤闌橋一起出現的事物,但是從詞作意象來看,詞義不言自明:兩人邂逅的季節是春季,而此時此刻卻已是深秋時節了。
由此及彼,詞中的桃溪,點明是桃花盛開的春天,秋藕點明荷藕成熟的秋季,兩條敘事的時間線雖然一暗一明,卻相輔相成,分別寫明春和秋這兩個季節。
赤闌橋以明麗溫暖的色調,烘托了往日兩人邂逅時的溫馨旖旎的場景和濃情蜜意;黃葉路以其蕭瑟凄清的色調,渲染了今日獨尋時的寂寞悲涼,今昔對比強烈。
情因景而生,詞為情而作。詞人回憶過去的地點,當初邂逅的情景便分外值得珍重流連,而詞人此時此刻的心境也因為回憶過去的美好邂逅,在今昔對比之下愈加顯得情不自禁了。
今昔之間,不僅因相互對照而更見悲喜,而且因相互交融滲透,使得詞作呈現出的感情內涵更加豐富復雜。詞人雖然是舊地重游,在記憶中追尋往日的溫情,在孤寂中重溫久已失落的歡愛而已,但畢竟在寂寞惆悵中還有溫馨的記憶,還能有心靈的一時慰藉。
周邦彥筆下的赤闌橋與黃葉路這一對意象,內涵已經遠遠越出時令、景物的范圍,而成為不同的心態和人生階段的一種象征了。上片在今昔對比,物是人非的描寫中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悲涼的基調。
過片兩句,詞人筆鋒一轉,由寫情轉到寫景,描繪的景致氣韻高遠,綺麗無比: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這兩句寫的是煙霧籠罩著排列聳立的山岫,無數的山巒在煙霧中若隱若現,時值日落時分,紅霞滿天,夕陽的余暉灑落在天空中飛雁的身上。
不得不說,詞人描繪景物的文字精致而美麗,但是在景物之外,詞人卻以景寓情,透露出深藏于心的情感世界,若游絲一樣的情感圍繞在景物之中,這正是所謂的“情因景而生,詞為情而作”。
這樣的景致又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受,詞人眼前的無數青山與他漠然相對,更顯出了環境的空曠與自身的孤寂;“雁背夕陽紅欲暮”固然顯示了晚景的絢麗,可這一抹夕陽再美,它很快就會暗淡并消逝在一片暮靄之中了。這闊遠中的孤獨,絢麗中的黯淡,與“獨尋”者的處境、心境之間有著游絲一樣的聯系。
結尾兩句,詞人運用比喻,不但形象地刻畫出了情人飄忽不定的情景,而且側面寫出了情人輕靈縹緲的身姿風貌:被雨水沖刷到地面上的柳絮,與雨后的地面膠著、粘連在一起,詞人筆下的柳絮也被賦予了柔情,似乎隨風飄散沒入江中的云彩,也像極了情人的身影。
結拍兩句連用兩個比喻,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此時的心境,能看出他對待這份感情是一往情深的。他心系、牽連著昔日情人,雖然到了“今日獨尋”的地步,但是他依然忘不了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往事。
這兩個比喻生動貼切地表達了詞人此時此刻的感情,抒情又是細膩生動的,因而感覺不到雕琢的生硬感 ,只有那種行云流水的自然感。而且這兩個比喻不是詞人從前人詩句化用而來,而是百分百的原創,后世好評如潮,堪稱千古名句。
清代詞學集大成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評論道:“美成詞有似拙實工春,如玉樓春結句‘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兩臂,別饒姿態,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纖,此中消息難言。”
小話詩詞
周邦彥的詞作在繼承柳永長調慢詞的創作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婉約詞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在選詞下句、謀篇布局方面都是很精到的,在描摹物象方面也很見功夫,很多事物在他的筆下都會呈現出獨特的美。
這首詞雖然在寫一個悱惻的愛情故事,詞人卻不著重鋪敘,而是以極富情致的筆調抒寫內心的感受。
周邦彥的這首與情書一樣的歌詞,無論用典、比喻、還是寫景,詞作都突出表現那種深摯、纏綿、膠著的感情,那種悔恨、追戀、傷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的執著情感,因此詞作充滿了深厚蘊藉的情致,讀來動人心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