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88年,王陽明到南昌諸養和家迎娶他的女兒諸氏。豈料,就在一刻千金的新婚之夜,諸家人發現王陽明卻不見了?
王陽明在出生前,他的祖父夢見天上有位神仙踏著云彩飄到大院上空,突然將一個孩子拋出,緊著被孩子的啼哭聲驚醒。
隨后孩子的出生就是王陽明,祖父給他取名叫王云,寓意貼合夢境的祥瑞。
然而長到五歲的王云,卻不會說話,可把一家人給急壞了。
一天小王云在家門口玩耍時,一位僧人路過摸了摸他的腦袋說:“有出息的孩子啊,可惜道破了天機”!
這時在一旁的祖父才恍然大悟,立即著手給他改名。
隨后祖父在《論語》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祖父希望王云能用仁德守住自己的本心,所以為他改名為“王守仁”。
改名后的當晚,祖父在欣賞自己寫的“大學之道”的書法,還小聲喃喃自語這4字,但是卻沒有下文了。
而在一旁的王陽明脫口而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滔滔不絕的背誦著。
從此后,王陽明就是家里的重點培養對象了。
在他十歲時,父親王華高中狀元,隨后一家老小搬遷去了京城。
父親將他送往當地最好的私塾上學。
一天在課堂上,教書先生問大家的理想是什么?
基本上學生的回答都是希望求取功名,而王陽明卻搖搖頭說:“不對,學習最重要的是做圣人,做像孔孟一樣的圣人”。
這可把教書先生給氣的不行,直接把他送回去,對他父親說:“你是狀元,你的孩子還是你自己教吧,我教不了啦”。
王華一聽說自己兒子要做圣人,氣的前胸貼后背。于是就想著給他物色一門親事,好讓他收心好好學習。
公元1488年,十七歲的王陽明,按家里長輩的意思去迎娶南昌布政司參議諸養和的女兒諸氏。豈料,就在一刻千金的新婚之夜,諸家人發現王陽明卻不見了?
而此時的王陽明是因為白天完婚后,覺得時候還早,于是想著出去走走。
這一走居然走出了諸家,在街道上漫無目的地游蕩起來。
不知不覺地走到一處道觀,抬頭看時發現了“鐵柱宮”三個大字。
王陽明也沒想就直接進去,當時已到深夜,他成了唯一的香客。
進去后發現有個老道士正在打坐,于是王陽明向道士請教關于養生的問題。
于是兩人一晚上都在聊養生,早把新婚之夜拋之腦后。
次日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的關系至此就生出了隔閡。
后來王陽明也就一門心思在求取圣人的道路上。
在二十八歲時,王陽明連考了三次才考中進士,進入官場為朝廷效力。
而此時的明朝宦官劉瑾,很受明武宗朱厚照重用。
而十五歲的皇帝年幼還喜歡玩樂,劉瑾把控大權,不僅囂張跋扈還操縱武宗把持朝綱。
使得清流一派的忠臣們個個看不慣劉瑾的做派。
1506年冬,戴銑薄彥徽等20名清流不顧自身性命,連名上書彈劾劉瑾等人,結果卻被打成死囚。
當時任命為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很是義憤,連夜寫了奏折為這些官員辯護,請求武明宗釋放他們。
而武宗皇帝看了他的奏折后,極不耐煩地對劉謹說:“這些小事就不要煩我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劉瑾對王陽明等人早就恨之入骨正愁沒有法子,這回正好把文人的傲氣給打掉。
當即下令將王陽明帶到午門,眾目睽睽之下脫掉褲子打了40大板,打的奄奄一息又被關進了大牢。
王陽明被扒掉褲子廷杖的事,很快傳了出去。
百姓們都知道這位直言進諫的忠臣,王陽明的父親也更為激動,認為自己的兒子沒有給老王家丟臉。
后來王陽明能活下來全靠的是自己的意志力。
此后又被貶到了貴州龍場,王陽明看明白了世間復雜,明白自己到底追尋的是什么。
于是,在貴州龍場創辦了自己的學校,為普通人掃盲,為自己的弟子講授心學。
王陽明找到了自己苦苦追求做圣人的道路,也做到了致良知,知行合一。
這也是后來王陽明能夠屢戰屢勝的原因,僅用幾千老弱病殘的部隊就將寧王朱宸濠的10萬大軍打得大敗而歸。
王陽明的一生經歷了諸多起伏和挫折,卻不忘初心堅持著自己做圣人的志向。
他創立的心學,強調“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強調良知的重要性。
提醒我們要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需求和價值觀。
如今心學的學術思想還一直受到日本等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尊崇。
讓我們向王陽明學習,探索心學的智慧,以心為主導,修煉內心的平靜與善良。
用心學的智慧引領我們的日常生活,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關注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