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顧 箏
前不久我們制作了8424的解密視頻,沒想到,在西瓜的主場,有不少彈幕CUE到了馬陸葡萄。 那么,今天就讓它做主角。
01
2021年,有一條新聞,足以登上沙雕排行榜。
說的是四名男子在家喝葡萄酒覺得很過癮,心想要不自己在家釀一些。
那時腦子還沒喝糊涂,知道釀葡萄酒要用葡萄,就準備去偷一些回來。
他們很懂經地知道要去偷馬陸葡萄,可是光知道馬陸有葡萄,但不知道具體在哪里,只能跟著導航一路摸索。
2021年的奇葩新聞
好不容易找到一片葡萄種植大棚,偷摘了七八串后迅速逃走。
應該是葡萄太好吃了,半路上就被幾個人吃光。于是他們回去再偷,第二次作案,膽兒肥了,一下子偷了20多斤。
第二天派出所接到報案,根據線索抓住了這個盜竊“團伙”。
當時很多外地網友看了新聞哈哈大笑的功夫,還在留言中提出了兩個集中的問題:
1,馬陸葡萄到底是怎么樣的存在?
2,偷的葡萄夠油錢嗎?
本文就來好好解答這兩個問題。
02
上海人應該都知道,“馬陸”不是葡萄的品種,而是地名。
但相信很多上海人和“賊”有一樣的疑惑。
馬陸葡萄都曉得的,但馬陸到底在哪里?
馬陸在上海西北方向,隸屬嘉定
單傳倫第一次到馬陸,花了大半天時間。
他要先從寄宿的一個村子花40分鐘走到上海南匯蘆潮港的車站,坐70分鐘公交車到惠南鎮的東門汽車站,再坐公交車到東昌路,擺渡到十六鋪,坐車到徐家匯,轉到北站,再坐北嘉線到馬陸。
那是1980年。
即使是在軌道交通如此方便的今天,要從上海東南面的蘆潮港(臨近滴水湖)橫穿整個上海,到達地處上海西北郊,隸屬嘉定區的馬陸鎮,也要花上3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得分別在漫長綿延的16號線和11號線上坐到天荒地老。
漫長的行程
單傳倫舟車勞頓來到馬陸,是一次偷偷的“轉會”。
這位來自山東的果樹技術員,在1976年被南匯畜牧水產局作為人才引進,讓他在蘆潮港為蘋果種植提供技術和經驗。
是的,你沒看錯,上海曾經想種蘋果。
帶著這樣的目標而來,可想而知,單傳倫經歷了什么。
經過四年的打擊,再大的信心也被澆滅了,恰逢馬陸需要人才。
馬陸需要人才是個天時,1980年,在上海和大阪建成友好城市之時,馬陸人民公社被命名為上海大阪友好人民公社。
上海大阪友好人民公社命名儀式
/新華社記者 楊溥濤攝
應大阪方面的建議,馬陸建起了一個園藝場。
一開始對園藝場的設想是種蔬菜、花卉和果樹。
但當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種蔬菜?嘉定只有江橋、黃渡的市場有人收,一般不會到馬陸來收。種花卉?還沒到市民隨隨便便買花的程度。
最終決定種果樹。
單傳倫在果樹種植技術圈有點小名聲,相識的嘉定同行就來挖人,詢問他有沒有興趣到馬陸。
天平的一頭雖然是不確定的未來,但另一頭是在上海種蘋果。
單傳倫的選擇一點都不糾結。
03
鋪墊了這么久,主角終于要出場了。
馬陸一開始的設想是做百果園,梨桃為主,還有石榴枇杷梅子蘋果山楂……
但單傳倫的想法是不能廣而雜,而需專而精。
1980年代的上海水果攤上,很難買到葡萄。
現在馬陸幾乎家家都有葡萄園
長期以來,上海的葡萄種植一直是小規模的。生長周期長,病蟲害多,品質不佳,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上海葡萄都是小小的個,甜中帶著點酸澀。
80后胡君妮(化名)記得小時候家里種了一棵葡萄樹,要等到酷熱的七月才能吃上。那時其實還沒有整串成熟,但心急的她會站在凳子上仔細觀察,看到透明的顆粒小心摘下,她知道這是“美味”的標志。
“葡萄是酸甜的,帶一點奶油味,所以我把它叫成奶油葡萄。”在胡君妮童年的認知里,那已是葡萄最好的味道。
葡萄成熟時
受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限制,過去有“葡萄不下江南”的說法。但單傳倫想種葡萄,這個念頭在他還在蘆潮港種蘋果的時候就有了。因為他看到成功種植經驗了。
在之前的參觀考察中,他曾看到嘉定唐行果園路邊種了兩行葡萄,是日本的巨峰。
碩大紫色的成熟果實掛在枝頭,說明引種成功,“巨峰這個品種適應性廣,我覺得可以鋪開來種。”單傳倫說了當時的想法。
但他當時只是一個外來的技術員,人微言輕,很難實現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候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個人物——原馬陸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張彪,他給予了單傳倫最大的支持,讓他可以理想照進現實。
1981年3月,單傳倫帶領員工在馬陸園藝場種下2.2畝巨峰葡萄。第二年7月,果然如單傳倫所預想的一樣,適應性很廣的巨峰栽種成功。
1983年秋單傳倫(中)與同事一起為葡萄秋施基肥
當然,歷史總需要有一點波動曲折。
單傳倫記得7月中下旬的一天,他出去開會,早上7點出門,下午4點回來,打開葡萄園的瞬間就像七仙女站在蟠桃園門口一樣震驚,果子怎么都沒了?
周邊農民從沒見到過如此又大又漂亮的葡萄,看著葡萄園里沒人,就把它們都摘光了。
“難過啊,葡萄其實還沒熟,是酸的。”單傳倫痛心疾首,沒辦法,只能從頭再來。
1983年,他利用當年春天扦插、梅雨季帶土移栽的“綠苗種植”方法,將葡萄擴種至25畝,第二年,葡萄豐產,取得了畝產1750—2000公斤的好收成。
那一年,葡萄收購價一元一斤,單傳倫和他的同事們當年每人拿了500元獎金。“當時銀行一次最多領500元,出納只能天天跑銀行(真是甜蜜的煩惱)。”
馬陸園藝場的豐產模式吸引農戶前來參觀學習
1984年對上海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年份,它給上海帶來了8424的種子,也在這一年,讓馬陸葡萄一戰成名。
即使當時交通不便,沒有網絡,但上海人賺錢的嗅覺還是很敏銳的。個體戶排著隊來拿葡萄,一元收進,在水果攤上賣1.2—1.5元,非常好銷。
別說什么市場有看不見的手,這手也太明顯了。
種三畝地就能成萬元戶,這是能讓葡萄種植在馬陸全面鋪開的最強針。
1985年,嘉定全縣推廣葡萄種植,村民們開始種葡萄。到1987年,全縣已有2萬多畝葡萄,那個時候整個上海市郊只有4萬畝,馬陸葡萄之鄉的名聲就這樣傳了出來。
04
1985年的葡萄能賣到1塊多一斤,相對當時118元的平均工資來說,和現在的晴王差不多水平了,是個奢侈水果。
胡君妮記得第一次吃到巨峰的時候驚為天人,葡萄怎么能像小乒乓球這么大,水分多,幾乎沒有了“葡萄天然就該酸”的認知。那時的巨峰是親戚上門做客時送的,平時媽媽還舍不得買。
這種“奢侈”感維持到1980年代末。
1987年就有了兆頭,《新民晚報》上發表了《巨峰葡萄為啥酸起來了》的文章。
1989年,市場出現了才賣幾毛錢一斤的葡萄。
原來隨著葡萄大面積種植,市場一下子進入飽和狀態,而由于農戶沒有進行優產優育,葡萄量雖大,但質量不佳,果粒小、顏色差、穗形不整齊的葡萄跌到了2毛錢都無人問津。
“那個時候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5毛錢一斤的葡萄賣不掉,5塊錢一斤的葡萄買不到。”單傳倫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馬陸葡萄會毀掉。
套袋是葡萄種植的“硬核技術”
1992年,馬陸葡萄研究所成立。名字這么硬核,就是為了用科技破解瓶頸,研究所成立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控制產量,提高品質,對葡萄實行“計劃生育”。
重視質量之后,馬陸葡萄再次成為上海人民的心頭好,甚至有住在楊浦的盲人坐著北嘉線過來,點名要買鴿子蛋大小的葡萄,妥妥的吃貨了。
網友留言
在醉賊偷馬陸葡萄的新聞中,有一些留言是:這點葡萄油錢都不夠吧,開車去的汽油費估計100元了,買25斤葡萄差不多價格了吧。
而底下有留言對話道:“那個說4元一斤的,我確定你沒買到過馬陸葡萄,十年前就是10元到15元一斤。”
市民來馬陸葡萄公園游玩
大家都知道馬陸葡萄
確實,在馬陸葡萄度過了品質危機后,它的價格年年攀升。
2003年7月,馬陸葡萄研究所的葡萄在上海南京西路展覽中心舉辦的“郊區夏季農產品大展銷”上賣出了25元一斤的高價,相當于當時5斤大排的價格。
能賣到高價的葡萄,在單傳倫口中就是精品——“優質優價,精品高價”。
現在,在馬陸上市的葡萄有的賣到了50元、60元一斤,算是“水果刺客”了,但愿意為之掏腰包買單的人還是不少。
“一早上裝多少賣多少。”在馬陸葡萄公園售賣葡萄的工作人員小房在朋友圈里曬圖發了動態。
作為科研人員的她在葡萄成熟季節,和所有同事一樣,擔任銷售職務。
她是山西人,“我們老家的葡萄都是酸的,價格也很便宜,所以我會買馬陸的葡萄給家人寄去,他們都沒想到葡萄可以這么甜。”
05
馬陸葡萄早就名聲在外,但卻是在2002年才申請注冊了“馬陸”牌葡萄商標,算是在法律層面上給它安了戶口。
馬陸葡萄和8424西瓜不一樣,它是以地理位置做了品牌限定,而品種可以百花齊放。
馬陸葡萄有幾十個品種,巨玫瑰、陽光玫瑰、京蜜、妮娜皇后……看得人眼花繚亂。
馬陸葡萄的品種讓人看了眼花繚亂
2015年2月,農業部正式批準對“馬陸葡萄”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保護范圍為嘉定區所轄7個鎮1個工業區1個新區。
從理論上來講,只有登記證書持有人授權的葡萄園所產的葡萄才能叫“正宗馬陸葡萄”。
單傳倫也總是被問哪個才是正宗馬陸葡萄的問題。
“我覺得只要好吃的就是正宗的。”他笑了笑說,種了40年葡萄的他始終認定品質是第一位的。
現在這個時節開車到馬陸,路邊都是招手讓你去葡萄園采摘或是購買葡萄的人,這里是不折不扣的葡萄之鄉。
進入馬陸,路邊都是葡萄園
不過這個以地域出名的品牌是非馬陸不可嗎?
“一開始引種的巨峰適應性廣,其實很多地方都可以種。”
所以要不是那一個個的機緣巧合,可以是嘉定葡萄、金山葡萄、奉賢葡萄,更有可能的,會是單傳倫當時所在的地方——蘆潮港葡萄。
歷史充滿了偶然性和必然性,有名的水果也是如此。
參考資料:
1, 沈月明,《山東來的“葡萄狀元”》,《新民晚報》2000.7.17
2, 《馬陸葡萄四十年》,上海馬陸葡萄研究所編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編稿子:小泥巴/
畫圖片:二 黑/
寫毛筆:楊 卓/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