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家魏微、評論家申霞艷以及詩人黃禮孩、世賓、畫眉、安石榴等在九里約讀書會,一起分享了《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艾略特·溫伯格著),感受詩歌翻譯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照。
如同翻譯家王屏所言:“詩歌翻譯是雙向閱讀和寫作,訓練多維想象和思維的工具,掌握語言文化精華的捷徑。翻譯者必須穿梭于兩條大河、兩個世界、兩種文化、兩個語言,造船搭橋,讓詩歌的靈魂自由來往。好的翻譯,是再創造。”
此次讀書分享會,是對“2022黃埔國際文學交流會: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另辟蹊徑的回應。2022年11月12日,由廣州市黃埔區魏微文學工作室主辦、廣州市黃埔區作家協會聯合協辦的“2022黃埔國際文學交流會: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在線上舉行,活動由著名詩人、廣州市作協副主席黃禮孩主持,美籍詩人保羅·胡佛,出生于香港的瑞士籍詩人馬克·文森孜,美國華裔詩人及翻譯家王屏,翻譯家、專欄作家須勤,英國劍橋大學詩人張雪萌在線上分享了創作心得與體會。
“《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是在時空錯落所帶來的距離感、神秘感和美感,繁茂的異域詩句令人驚喜,就像我們閱讀到翻譯過來的外國詩歌。從東西方不同的角度回望古典詩歌,我們的目的是打破傳統,才能重新發明傳統,重新塑造日常經驗。”黃禮孩介紹,語言重構能帶來奇妙的世界,一首詩歌的每一次閱讀即是一次翻譯,用他者的經驗獲得新的啟示,感受到語言在不同時代借鏡時所產生的強韌有力的生命時態。
分享會中,保羅·胡佛介紹,自己四十歲才開始正式大量地翻譯詩歌,并將翻譯中獲得的種種感悟,融入自身的詩歌創作實踐中。“例如,荷爾德林詩歌中強烈的音樂性,會給詩歌寫作帶來節奏和韻律層面的啟示。龐德在翻譯王維的過程中,更是將中國詩歌、文字、哲思中對于‘意象’的強調,介紹到西方的現代詩歌寫作中,為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馬克·文森孜分享了作為“中國詩歌的發明者”的龐德,是如何從王維的詩歌中接受新的啟發的:“在歐美意象派詩歌誕生之前,英語詩歌受到維多利亞時期模式化用語的限制,而龐德所思考的,正是如何重組并激活英語詩歌的語言。”馬克認為,王維的佛教傾向、對“空”的探討,以及中國哲學,為英美現代主義詩歌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與借鑒。在龐德之后,加里·施奈德等詩人沿用并發展著這一實踐,并將中國詩歌中獲得的靈感,不斷傳遞給現當代的英美讀者。
須勤對《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一書也有獨到的見解:“溫伯格羅列分析了包括詩人原作在內的19個版本的《鹿柴》,其中,W.J.B.弗萊徹在1919年的譯文《鹿之形》是較為經典的。雖然標題不夠精確,但行文已經傳達了基本的畫面。王維是受世界歡迎的詩歌大家,后世的詩人翻譯他的作品,內心都存在一種敬意,如此說來,翻譯本身就是奔向文本的一種謙遜。”
文章來源:
南方+見習記者 戴雪晴 編輯 王露純 李杰倫 校對 曾慧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