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而言,二十年的時光或許只是剛成年;于變化萬千的市場來說,二十年卻已經穿越了數個枯榮周期;于一家企業而言,二十年的市場拼搏終登寶座,其中苦楚又與何人說。
8月9日,對于比亞迪汽車乃至整個國內汽車市場來說,絕對是意義非凡的一天。就是在這一天,比亞迪迎來了品牌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下線,成為了全球首家達成這一里程碑的車企。這不僅是比亞迪的全新里程碑,更是中國品牌向好向上發展的見證。
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比亞迪從量產第1輛新能源汽車到第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用了整整13年,從100萬到第200萬輛用了1年,從200萬到第300萬輛只用了半年的時間。此時,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制造履歷里面又可以加上一條,從300萬到第500萬輛僅僅過了不到九個月。
當然,對于比亞迪品牌來說,做新能源汽車的這二十年,必定也伴隨了無數的風雨和滿壯豪情,以至于王傳福董事長在新車下線發布會現場,提及品牌發展史時幾度哽咽。慶幸的是,比亞迪二十年堅持迎來向上突破,二十年成長鑄就了今日之輝煌。更為慶幸的是,比亞迪用這二十年的時間,做了一道關于新能源、關于中國汽車的證明題。
活動現場,王傳福董事長還向“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主講人、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交付了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騰勢N7(參數丨圖片)。羅振宇作為騰勢N7車主表示,非常榮幸能夠成為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車主。
談及比亞迪造車史,同時也是中國汽車品牌發展的一個縮影。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產車還主要以工業用車為主,乘用車的技術和市場還處于未開發階段。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允許外國汽車通過合資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希望以此帶動國內汽車技術的發展,也就是俗稱的“市場換技術”。這樣的組合方式,對于自主品牌發展雖有成效,但核心技術缺失的發展限制仍舊無法擺脫合資品牌的全方位打壓。
進入千禧年之后,國內汽車市場開始意識到原有模式的局限性,在加強與國外汽車制造合作的同時,不斷尋求自主品牌發展的新方向。也正是此時,比亞迪確定了以發展新能源造車為第一要務,就此打響了沖破合資品牌壓制,實現自主品牌彎道超車的第一槍。
2003年,比亞迪集團創立比亞迪汽車公司,標志著這家電池制造商正式進軍汽車市場。2005年,比亞迪推出了首款汽車——F3,憑借高性價比和節能環保的優勢,該款車型迅速成為了市場的熱銷車型。2008年,比亞迪成功研發了全球首款雙模電動汽車F3DM,它的推出使得比亞迪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投入量產的企業。同時,比亞迪也以該車型的問世為契機,不斷加大對于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投入。
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截至目前,比亞迪已經擁有了11個研究院,超9萬研發人員,研發總投入超千億,現在平均每個工作日遞交19項專利申請,獲得15項專利授權。比亞迪已先后推出刀片電池、DM混動、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云輦等一系列顛覆性技術,繼續推動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持續變革。
除此之外,在比亞迪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發布會現場,引人注目的還有比亞迪提出的”在一起 才是中國汽車“的大格局。分別提到了包括一汽、東風、上汽、廣汽、長安、吉利、長城、奇瑞、小鵬、理想、蔚來等多家友商同行。同行競爭雖是本性,但合作共贏對于自主品牌來說,不可謂不是一個新思路。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60%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產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中國已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和完備的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再被“卡脖子”,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此時,自主品牌團結一致、合作共贏,于國于己都是最佳選擇。比亞迪此舉展現出的氣度和格局,著實令人贊嘆。
ID:試車場
選車|用車|改車|賽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