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生化環材行業里的有趣的小故事!(芳心作品)
這個人他叫田中耕一,是日本一家企業的職員。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每天早九晚五地上班,甚至還為了生活所迫時常需要加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然后命運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員工,在一天的早晨,突然接到了個陌生的來電,電話那頭說的是英語,他以為是打錯了,于是把電話掛斷了。
接著鈴聲又重新響起,電話那頭用非常簡潔的話告知他:呦西。。我們是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不用懷疑,恭喜你獲得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此時的他聽到一臉懵b,這么高大上的獎項,怎么頒給我呢.....
1959年8月3日,田中耕一(Tanaka Koichi)在日本富山縣富山市一個普通家庭出生。一個成功的人一般有一個坎坷的童年,田中耕一也不例外,生下他不久,他的母親就離開人世,童年的他被過繼給了親戚照顧。
田中耕一不負眾望,大學考入了日本知名學府的東北大學。然而他的大學成績并沒有那么突出,學校要求學生一定學習一門外語,但田中耕一選的科目卻是德語,且學的非常吃力,是標準的學渣(這也是他獲獎聽不懂英語的原因,壓根沒正經學過)。
大學畢業后,他對找到心儀的工作充滿信心,但總是被自己喜歡的公司拒絕,只能進入當時認為普通的公司--日本島津。該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和銷售分析儀器、實驗室設備、醫療設備、工業設備和環境設備的企業。田中主要擔任研發工程師,分析測量部生命科學商務部門的職員。事實上,他所從事的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職業--電氣檢測員。當時,日本經濟開始下滑,田中耕也擔心生活支出問題。
但田中在工作中非常認真,也被老板看到了。突然有一天,老板打電話給田中,給了他一份研究新儀器的文件,這是公司想做的新項目。但田中卻覺得有些尷尬,因為他學的是電氣工程,研究的是關于生物大分子質量的新測量儀器。那時,蛋白質等大分子的分子量,通過傳統的儀器方法很難分析。
其實不難理解,說個簡單的比喻:一頭大象真實存在,在古代是沒有體重秤可以稱的,怎么稱得又快又準?
作為一個電氣工程師,居然被公司委托跨行去做化學方面的研發,想想都覺得用錯了人才。
然后命運就是這么神奇,一個“失誤”居然成就了他。
1985年,田中才26歲。他對化學知之甚少。他不小心把甘油倒進鈷粉里。他一直很節儉,為了不浪費昂貴的試劑,他希望用蒸發甘油的方法繼續使用原料,沒有讓他想到的是,與甘油混合的鈷粉可以讓儀器檢測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成果將分子量超過1萬的化合物分離出來!
當時,這一發現并沒有引起任何波瀾。三年后,一位教授鼓勵他寫論文,世界看到了他的研究。這項研究后來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后人稱之為“軟激光脫離法”,相當于科技領域的神奇突破。
這也證實了開始。17年后的一天,2002年的一個上午,43歲的田中耕像往常一樣上下班。突然,他接到了一個國際長途電話。對方說的是英語,這讓田中耕一感到尷尬。他根本不懂英語。他認為這是一個欺詐電話,所以他敷衍了事地掛斷了電話,他不知道的是,他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消息,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而在田中獲獎的那天,日本教育部一片混亂。因為田中耕一的名字在他們日本研究生命科學學術界的數據列表中根本找不到。所以很多媒體聽到田中耕一的名字都很困惑,根本不知道這個角色是誰。
后來,很多人質疑田中的成就,認為他不配,但不管田中是否稱職諾貝爾獎,他的貢獻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獲獎后,作為公司的高等級研究員的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花了15年的時間又研究和使用血液進行檢測測試“阿爾茨海默病”。結果獲得重大突破。這項研究極大地預防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并對醫學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也證實了他的堅持和專業精神。現在他仍然在研發和學習,非常令人欽佩。他曾經說過:只有一件事讓他著迷于實驗,那就是“興趣”。
俗話說,“360行,真的行行出狀元。”從田中耕一的故事可以看出,興趣是每個人指引的好老師,興趣是每個人做好事的動力。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感興趣,他會積極做好!
所以努力吧,平凡的我們也會創造出不平凡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