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期
編者語: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著人類關(guān)系的本質(zhì),也道著蕓蕓眾生為生活奔波勞累的日常。
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多久沒留心看一眼匆匆而過的身邊人的神情里是否透著焦慮?在小區(qū)走路時,有多久沒停下腳步,多看一眼被驚起迅捷逃離、身形瘦削的流浪貓?……
有些人會停下來多問一句,多看一眼,多做一點,讓生活的底色更暖一點,讓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更高一些。
社區(qū)民警工作瑣碎又具體,底色關(guān)乎著人間冷暖。各種糾紛的底色是人的情感,是親情、友情、愛情、社交……各種情感需求“求而不得”的隱喻。
誰能解開?便是解鈴人。
徐洋便是其中之一。在蕭山瓜瀝,大家都知道“有事找徐洋”。
徐洋正在組織“護航亞運”暑期志愿者活動
夕陽下,徐洋一米八的大高個子,制服后背已濕透。
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黨山警務室門前,30個穿著紅馬甲的少年排得整整齊齊,一邊是他們的家長,徐洋和他們交代待會兒的巡查任務要注意的細節(jié)。
巡查什么?
小小少年們和家長們將跟著徐洋走街串巷,去轄區(qū)的商戶店面走一趟,既是治安巡邏,也正好做反詐宣傳、消防排查。
亞運快到了,這是百家百店公益服務中心牽頭的異常迎亞運的暑期公益活動。
“寶貝們,等下大家走馬路要注意安全,爸媽們走外面,寶貝們走里面。”
“家長可以給孩子們拍個照,記錄服務瞬間,但千萬不要擺拍做樣子,好嗎?” 他往上推推因汗滑下來的黑框眼鏡,事無巨細地囑咐著。
“護航亞運”暑期志愿者們出發(fā)了
半小時后,晚霞褪去,“小馬甲”們跟著徐洋出發(fā)了,他們的身影慢慢隱入街市。
徐洋是蕭山一名社區(qū)民警,作為未來警校校長,轄區(qū)里的孩子們喊他“警察爸爸”,和老人們打交道他也在行,老人們都管他叫兒子。
徐洋帶著小志愿者們一起檢查消防器材
她確實一直在等我,而且她知道我一定會去
1999年,18歲的徐洋從杭州市蕭山區(qū)樓塔鎮(zhèn)考到青島航校,成為一名軍官。
2002年,畢業(yè)后的他被分到廣西某海軍機場擔任雷達師,專業(yè)技能和綜合表現(xiàn)都非常優(yōu)異。
2008年,徐洋轉(zhuǎn)業(yè)回家,想著能照顧到身體不好的母親。他被分到杭州市公安局蕭山區(qū)分局,先后做過刑偵民警、監(jiān)管民警和治安民警。
2013年9月,原蕭山區(qū) 瓜瀝 、 坎山 、 黨山鎮(zhèn) 合并成立新瓜瀝鎮(zhèn)。新瓜瀝派出所下轄12個警務室,黨山警務室由此成立。徐洋成了一名黨山“片警”。
初來乍到,最要緊的是和當?shù)鼐用袷煜ぃ煅蟀ぜ野舭l(fā)自己的警民聯(lián)系卡。
名在外,還得行必出。漸漸的,找徐洋的多了,鄰里糾紛、協(xié)調(diào)、巡查……徐洋喜歡和大家“打成一片”,和他們很有話聊,一說就能說到點上。平常做事,調(diào)解鄰里矛盾,他總能三兩句就說到人家心里去。他說,“沒啥絕招,就是你說話做事要從他們的角度去想,就容易打開心結(jié),解決矛盾。”
漸漸的, “有事找徐洋”成了徐洋最好的一張“名片”。
徐洋在張貼警民聯(lián)系卡
一天清晨,徐洋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里,傳來哭泣聲。
是一個80多歲的獨居大媽打來的。
徐洋趕過去一問,老人收到假鈔了!
這位拾荒為生的老人賣廢品時收到一張百元假鈔,徐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跟老人說,“我出去看看”,轉(zhuǎn)身回來,他拿著鈔票說,“ 是您眼睛花了,這錢是真的,不信你問問別人看。”
老人前面給他看的那張假鈔,他一摸就知道了。徐洋一出門,就從自己錢包掏出一張真的百元鈔票,然后再折回屋里,圍觀的人也看到了,但大家很善意地配合徐洋“演戲”:“是真的,警察不會騙你的!”
老大媽被哄好了,不再抹眼淚。
徐洋回去的路上,萌發(fā)了一個念頭,“獨居老人無依無靠的,一旦遇上事怎么辦?”他想著要照顧這些孤寡、獨居老人的念頭。
他托各村去收集村里獨居老人信息,自己再一家家走訪了解,最終黨山轄區(qū)有20多位孤寡、獨居老人被列入“重點扶助”對象。一有空,他就去看望他們,給他們帶些吃的用的,幫他們買藥配藥。
徐洋看望許秀珍老人
許大媽82歲,和徐洋有著十年的交情了。這么多老人中,徐洋跟她最親。
老人之前寄住在人家家里。有一次,她跟徐洋說,人家對她不錯,但總覺得這不是她自己的家。
徐洋聽懂了,他一了解,發(fā)現(xiàn)老人有三個侄子,但都在外地工作。他找到老人的侄子,希望他們能幫助老人實現(xiàn)心愿。侄子們一商量,同意了,出錢給老人在祖屋原址上蓋了間20多平米的小房子。
入住新屋,老人別提有多高興了。她邀請徐洋來新家作客。
徐洋帶著米面、水果上門,屋里一轉(zhuǎn),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新房里沒有安裝淋浴房和抽水馬桶,老人上廁所還得用老式便盆,洗澡只能用腳盆。
徐洋馬上聯(lián)系廠商和工人,自己出錢在廚房拐角處隔出一間2平米的淋浴房,許大媽用上了嶄新的馬桶、熱水器,天冷也能洗上熱水澡了。
有一年大年初一晚上,徐洋一家在金華丈母娘家過年,突然接到許大媽的電話,說人很不舒服。
徐洋趕緊聯(lián)系黨山警務室同事去老人家里看看,發(fā)現(xiàn)情況還可以,沒有大礙。
徐洋想來想去不放心,“老人說不定就在等我去”,凌晨四點多,開車趕了200公里趕回來。
“是徐洋嗎?”徐洋一敲門,屋里馬上傳來老人的詢問聲,徐洋記得在那個清晨聽到老人聲音的感覺,“她確實一直在等我,而且她知道我一定會去”,這是一份親情里才有的篤定。
進屋,老人看著他就哭了,“從來沒有過,一個老人那一刻哭得跟個孩子一樣”。
徐洋安慰她,給她做了早飯,趕去醫(yī)院花錢為她開了體檢單,再趕回來安慰老人不要再擔心,等身體好些了,就帶她去醫(yī)院做個全面檢查。
漸漸的,處成了母子。
徐洋給老人買了手機,設(shè)置了快捷鍵,“遇到什么事了,按個1就好,我馬上來”,徐洋關(guān)照著,也是這么做到的,修手機、馬桶、燈管……隨叫隨到。
徐洋教老人使用手機(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徐洋說,“有時候我會叫她一聲‘娘’,她也會應著”。
有人跟許大媽開玩笑,“你現(xiàn)在有徐洋這個兒子了”,老人笑瞇瞇,又有點失落,“真的是兒子就好了……”
“有時候想想,自己何德何能,讓這么多老人這么惦記我,這么信任我!”這種親人般的依賴和信任,讓他覺得照料是一種責任,更成為一種習慣。
徐洋與轄區(qū)老人聊天(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無論是轄區(qū)九十高齡的沈老伯還是其他老人,都記著有這么一個小伙子經(jīng)常來看自己,哪怕他們年紀大了,記性差,記不住徐洋的名字,但只要一遇到事,就想著他來,看到他來,滿臉褶皺的臉笑開了。
沈老伯最寶貝的是一只舊鞋盒,鞋盒里四樣東西:身份證、戶口本、存折和徐洋的警民聯(lián)系卡,家里燈泡壞了,米沒了,老人拿著這張卡片找人打電話找徐洋,徐洋都會給他辦好,看到徐洋,老人笑著,:“兒子來了,兒子來看我了。”
春節(jié)前走訪,徐洋和志愿者一起上門和老人們包餃子
轄區(qū)里這26位孤寡、獨居、特困老人,有生之年,得到如親人般的愛:逢年過節(jié),徐洋自己掏錢買上禮品、生活用品上門,給老人發(fā)個紅包,陪他們聊聊,剪腳指甲,生病了,直接抱著上車趕醫(yī)院。
相識是緣,陪伴是情,徐洋陪著很多老人們度過了十多年,徐洋想著讓他們在世上多些開心,“見不得他們受苦。”
很多人加入義警隊伍,參與公益,慢慢地,自己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變
蕭山瓜瀝鎮(zhèn)是中國化纖織造名鎮(zhèn)、中國裝飾衛(wèi)浴基地,擁有很多企業(yè)和商戶。
2016年,幾家商鋪老板想做公益做善事,他們找到徐洋,想請他帶個頭。
“這是好事。大家一起干!”徐洋馬上拍了板。
一呼百應,越來越多的商鋪商戶們加入進來,這支公益隊伍就叫“百家百店公益服務中心”,取意100家企業(yè)和100家店鋪,做一些便民助困的好事。
當時黨山警務室僅有徐洋和17名輔警,被稱為“十八羅漢”,而整個轄區(qū)有26000人。
徐洋想到了這支公益隊伍。在蕭山區(qū)公安分局、瓜瀝派出所的指導支持下,“百家百店公益服務中心”基礎(chǔ)上擴容組建成為“黨山義警聯(lián)盟”,平時參與一些糾紛調(diào)解、出租房協(xié)查、治安巡邏、應急處置等。
“義警們”在徐洋他們手把手培訓下,業(yè)務能力很快提升。他們跟著徐洋去消防檢查、糾紛調(diào)解時,從旁觀者漸漸成長為親歷者,徐洋他們還會幫他們“復盤”分析,下一次表現(xiàn)更好。
黨山義警聯(lián)盟“反詐小哥”宣傳隊成立儀式
人帶人,這些年,黨山義警聯(lián)盟已從原來的100多人發(fā)展到15支分隊3300多人,還有參加活動的志愿者和義警子女。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猶如這個片區(qū)的毛細血管,滲透到各家各戶,這種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左鄰右舍的熟捻和熱絡(luò),往往能把糾紛矛盾在第一時間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至今,6年多來,黨山警務室和黨山義警已化解各類民間糾紛1000多起,調(diào)解成功率達100%。
徐洋有些自豪地說,“現(xiàn)在我們不需要巡邏車老是走街串巷,很多事,我們不出門,義警電話就打來了,有不少,我們趕過去,他們已經(jīng)處理好了。”義警隊伍名副其實地成了警務力量的補充。
義警聯(lián)盟是一支全方位的公益力量。1700多場次公益活動,扶老濟困、便民服務、環(huán)保護綠、護航亞運,都是徐洋和骨干義警們共同策劃、組織、實施。
很多人加入義警隊伍,參與公益,慢慢地,自己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變。
義警李建林說,做了公益后,自己走哪兒都會去看水體水質(zhì),哪里干凈哪里臟,竟成了條件反射。而且,越來越多的義警參加活動都會帶上子女,這是寶貴的親子時間。可以讓孩子受教,懂得感恩。有些不太懂事的孩子,在參與活動時,被其他一些叔叔阿姨開解著,更容易聽進勸告,有所改變,變得越來越好。
善意和美好靜靜地在黨山流淌著。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十字路口迷茫時,能及時拉他一把,就足夠改變他的一生
3年前一次和一位崩潰的媽媽的聊天,讓徐洋觸及到另一個群體。
2020年8月一天,一個媽媽哭著來警務室找徐洋,說她16歲兒子小李不肯去上學,白天在家睡覺,晚上出門惹事,紋身、染頭發(fā)、打群架……
兒子這樣,父母想管,但局面已經(jīng)失控。孩子爸爸在老家,媽媽每天忙著開店,沒心力管,初中沒念完,小李就輟學了。
徐洋說,將心比心,要是自己孩子變成這樣,我也很著急吧。“
同為父母,我理解她。”
第一次見小李,徐洋笑了笑,蠻精神的一個小伙,就是有點痞樣,染了一頭黃發(fā),還特意挑染了幾縷紫色,鬢角剃了個“NB”字樣,一副倔強不羈的樣子。
進了警務室,小李脫掉上衣,在椅子上坐定,一條腿掛在扶手上,來回晃。
誰都有過青春叛逆的時候,徐洋想試試。“從明天起,你到我警務室來上班”,他、小李、媽媽一起在《社會實踐合同》簽了名,徐洋答應給小李一個月1500元工資。
其實這是他跟孩子媽媽商量的一個辦法:“雇”他到警務室“上班”, 是想幫孩子媽媽管牢兒子的腳,每月1500元的工資,是孩子媽媽出的。
小李“上班”報到,徐洋和他約定三件事。
第一件事,徐洋說你這個頭發(fā)五顏六色的不好看,別人會當你是混混;第二件事,徐洋說你晚上好好睡覺。如果通宵玩游戲,早上起不來,上班遲到,要扣錢的;第三件事是每天要寫工作日記。
徐洋發(fā)現(xiàn),和小李好好說呢,小李還是聽得進的,比如頭發(fā)他聽了,回去就染回了黑色,也不熬夜了,就是寫日記實在寫不出。
徐洋就帶著他下社區(qū),讓他寸步不離地跟著,看徐洋怎么調(diào)解鄰里糾紛,怎么照管孤寡獨居老人,怎么帶著轄區(qū)志愿者做公益。小李跟著也忙壞了,寫的日記內(nèi)容也多了起來,他的心理也在慢慢改變。
“上班”半個月后,他改口叫徐洋“師父”,以前他沒大沒小,管徐洋叫“老徐”。小李也懂得守規(guī)矩,請假會提前說,會考慮別人感受,也會征求別人意見了。也懂得對家里人說話客氣了,還很自豪地跟人說,“我?guī)煾甘蔷欤 ?/p>
小李蛻變后的樣子(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消息傳開,不少父母來找徐洋,希望也能幫他們管管孩子。
徐洋想,能不能建所學校,通過一系列幫助教育,幫這些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成長,他把設(shè)想向上級匯報,馬上得到了公安分局領(lǐng)導們的大力支持。
由杭州市公安局基層基礎(chǔ)管理支隊、蕭山區(qū)公安分局牽頭,更多的單位加入進來:區(qū)委、婦聯(lián)、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教育局、司法局、民政局……,2021年8月,“蕭山公安未來警校”成立,徐洋成了首任校長。
徐洋作為“校長”在啟用儀式上發(fā)言
到現(xiàn)在,“未來警校”已經(jīng)開展了28課青少年律法講堂、82堂網(wǎng)癮戒除課,接待過54個求助家庭,讓46名孩子回歸正常生活,幫助9名網(wǎng)癮少年成功戒網(wǎng)。
徐洋說:“如果孩子在成長的十字路口迷茫時,能及時拉他一把,就足夠改變他的一生。”
有個叫小安的男孩,手機玩得天昏地暗,作業(yè)不做,學不肯上。
小安媽媽找到了徐洋。戒網(wǎng)癮的課共四個月,每周末一次,其中很多內(nèi)容是講家庭教育和親子溝通。“孩子有問題,百分之百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小安媽媽一堂課都沒落下,從頭到尾陪著。她確實意識到問題了,自己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打罵太多,陪伴和理解不夠。
這位媽媽決定改變自己,每天給孩子寫一張紙條,每天尋找一條兒子的閃光點來夸他:“兒子,你今天表現(xiàn)得很好,沒有玩手機”“兒子,你今天沒有對家人發(fā)火”“兒子,你今天上課很認真”……寫好了,就放在兒子床頭。
漸漸的,變化來了,兒子不再反感她,知道媽媽從來沒放棄過他,知道不要讓媽媽擔心也懂得讓媽媽高興了。
小安回到了學校,后來考上了高中。
“蛋炒飯”和“方便面”說的都是徐洋
“蛋炒飯”和“方便面”說的都是徐洋。這是他的綽號,朋友們起的。因為時常忙得錯過飯點,只好就點外賣。
蛋炒飯最快,一直吃一直吃,得了“蛋炒飯”的名號。后來醫(yī)生叮囑不能多吃蛋,就改成方便面,名號自然隨之改了。
徐洋是真忙。
第一次采訪他,正值他前一晚值了個通宵班,上午補睡,下午起來就趕去興圍村,和村支書一起去看兩位患病村民。
人還沒回程,電話已打來,是一位媽媽打來的,說兒子離家出走了,去派出所報案,說人能找著,但后續(xù)教育問題,建議她來找徐洋幫忙。
徐洋和同事調(diào)解群眾糾紛(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因為通宵值班,徐洋人很疲乏,指著路邊的公交站臺說,這里當年也有村民找他,說讓他想辦法能在這里通上公交線,他感概說,“唉,我就是個普通民警,其實做不了那么多事。但他們這么信任我,我能幫一定要用力幫,不能幫也要及時回應。”
回到警務室時,那位媽媽已等候多時。
她并不是黨山片區(qū)的住戶,徐洋仍耐心地聽了,答應幫忙解決孩子的網(wǎng)癮問題,但很多問題真正的原因都在父母身上,要求家長一定也要全程跟著一起學習。剛送走那位媽媽,到了傍晚,參加活動的孩子和父母們陸續(xù)到來……
徐洋耐心傾聽群眾的需求(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除了警務室日常繁忙瑣碎的工作外,所有義警活動和未來警校事宜,徐洋加班加點進行策劃對接出方案發(fā)通告,再由義警們完成落地事宜。
徐洋說自己要求完美,到底到什么程度?
同事倪建松說,徐洋做事很細,有時候沒達到他的要求,徐洋也會發(fā)火,“罵起來很兇的!不過,他是對事不對人的。”
“總是想把方案做得更細,這樣完成度才能好。”也是這份仔細,也讓徐洋感覺自己適合當社區(qū)民警。
大家都說要學雷鋒,我只要學老爸就可以了
“忙是他的常態(tài)”,警務室同事趙益軍說,徐洋到警務室十年,最多也就四五個春節(jié)跟家人一起過。其它的年,不是在警務室,就是和那些老人一起過。
對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席,妻子章彩玲習慣了,還笑著說:“像嫁了個假老公的感覺!”
章彩玲眉目清麗,人淡如菊。說起當年選擇徐洋,說一看到徐洋,就有種“樣子憨憨的,很踏實”的感覺。
徐洋一家三口旅游中合影留念
徐洋家在蕭山,警務室在黨山,每天來回趕,回家基本都快后半夜了,“家里事,他幾乎都不在,開家長會不在,看電影不在,會朋友不在,哪哪兒都不在。”她又補充,“還好有個兒子,從小到大,哪哪兒都是兒子陪著我。”
徐洋顧不著家,還要常常往外掏錢貼補老人是常態(tài)開銷,做財務出身的妻子不會干涉,“反正他不會亂花”。
信任,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倚仗。
她也會帶著兒子去參加過丈夫組織的公益活動,“看到你,大家都很熱情吧?”我問她。
她笑了。親眼目睹了丈夫在當?shù)氐挠绊懥Γ蛔院馈⒉恍腋R膊恍邪 ?/p>
經(jīng)常喊別的孩子“寶貝”的徐洋,卻從沒叫過自己兒子“寶貝”。
15歲的兒子泓泓眼里,自己小時候的爸爸最可愛,“小時候,爸爸經(jīng)常帶我打游戲,他自己就很愛打游戲,但后來越來越忙,再也沒時間帶我玩了”。
泓泓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1米75的帥小伙,雖然對長大后爸爸沒再陪自己玩多少帶點抱怨,但每次徐洋送的生日禮物,又讓他覺得“老爸很硬核”,比如天文望遠鏡、“自創(chuàng)”獎碑,自行組裝的飛機,“很牛”。
徐洋給兒子的禮物
他對爸爸工作的理解,在他小時候?qū)懙摹段业陌职帧肺恼吕锸沁@么解讀的:大家都說要學雷鋒,我要先從學習老爸做起。
雨打芭蕉,雨水順著蕉葉滑落至門環(huán),經(jīng)年累月,門環(huán)變綠,“是一種堅持不懈”
一見徐洋的爸爸,老人就從屋里拿出各種獎牌獎碑,鋪滿了茶幾,“這還只是三分之一,從小到大,很多很多”,老父親的語氣里帶著驕傲。
徐洋的媽媽身體不好,斜靠著椅子,說到兒子,老人精神也來了,“徐洋從小就懂事,看到村里老人手上提點東西,肯定會馬上跑過去幫他們拎著。
考大學時,家里農(nóng)村條件不好,軍校不用花錢,他就懂事地報了軍校。軍校一畢業(yè),本來分到上海,離家近,但他主動把這個名額讓給了一個上海的同學,都沒跟我們商量,后來分配到廣西。再后來我身體不好,老二被公派出國去了,他是老大,為了離家近些能照顧我,他又提前轉(zhuǎn)業(yè)。不然,他在部隊表現(xiàn)多好啊。”母親語氣里有著心疼。
徐洋父親自豪地展示兒子的各種獎章和證書
“我們回老家樓塔,說起徐洋,大家都知道,都說好!”徐洋爸爸笑了。
如今,兩個兒子都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各自有了家庭,“兒孫六人,個個都很好,上進,正氣,和睦,很好!”爸爸臉上充滿了知足。
徐洋爸爸是農(nóng)民,徐洋的少年偶像便是爸爸。
“我爸爸有一項技能:過目不忘。只要他去過的地方,肯定記得,包括周邊的環(huán)境,來回路上的路標,火車車次公交線路等等,這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長大些,媽媽病倒后,爸爸對媽媽常年體貼入微的照顧,讓他明白了一個男人、一個丈夫的擔當。
“他對我們倆兄弟的教育,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動。比如男人要有擔當,男人不能欺小,男人要言而有信!”
徐洋清晰地記得,爸爸看到他穿上警服,說過一句話:“如果以后聽到你有欺負人家的事,你就不要進我們這個家門了!”
“芭蕉門環(huán)”是徐洋的微信昵稱,含著徐洋的一種愿景。
昵稱來自《青花瓷》的一句歌詞:“芭蕉惹驟雨,門環(huán)惹銅綠”,那是雨后滿園的翠綠,芭蕉葉滾動晶瑩的雨滴,歷經(jīng)風霜雨打,門上多了銹蝕斑駁的銅環(huán)。徐洋把它解讀為:江南水鄉(xiāng),雨打芭蕉,雨水順著蕉葉滑落至門環(huán),經(jīng)年累月,門環(huán)變綠,“是一種堅持不懈”。
堅持不懈,徐洋和他的同事們在黨山這片土地上步履不停。
注: 文中圖片除標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
作者 :范范
編輯 :胡冰
排版 :海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