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顧 箏 沈冠君
上海夏天的標配是8424西瓜、馬陸葡萄、糟毛豆糟雞爪、冷面冷餛飩……還有一條“熱線”。 每到夏天,各大媒體就會推出“時令貨”——夏令熱線,專門用來收集上海老百姓生活中的煩心事。 這一傳統,已有三十年之久。
01
最早一條關于夏令熱線的新聞,來自1993年7月17日的《新民晚報》:
“為了更好地配合市政府辦實事工程,貼近申城市民生活,豐富夏令經濟新聞報道,本報與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從明天開始,新辟‘夏令熱線特別報道’。”
1993年7月17日的《新民晚報》
自1989年以來,上海人安裝電話的熱情持續高漲,不到6年的時間,電話號碼就完成了從7位數到8位數的躍升。
1990年代初的上海,幾乎家家戶戶必備一部座機電話。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電話無疑是最強的“即時通訊工具”,沒有之一。
夏令熱線也因此具備了走進千家萬戶的物質條件。
第二天早上,8點30分,第一個熱線電話打了進來。
一名居住在安順路的女性市民反映“家附近一條本來不允許機動車通行的小路,自路障被撞壞后,每晚拖拉機來往不斷,居民夜不能寐。”
接電話的人,是時任上海市副市長夏克強,他當即在電話記錄上批示,責成市交警總隊、長寧區交警大隊會同有關街道共同處理。
時任上海副市長夏克強(左)和記者一起接聽熱線
/夏永烈攝
也許是看到熱線電話的效應如此之大,市民打電話的熱情持久高漲。
很快,爆滿的電話連線已經滿足不了市民的需求。1995年的夏天,市民可以進行現場咨詢,和有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講述自己在生活上遇到的難題。
在進入千禧年之前,“夏令熱線”又發生了一件大事。1999年,熱線首次登陸互聯網,與報紙、職能部門熱線解答和聲訊電話咨詢一起,解答老百姓的身邊事。
2004年,《新聞晨報》開通”夏令晨辦“
與此同時,滬上其他媒體也陸續開通了自己的“夏令熱線”:2001年,《新聞晚報》開通夏令熱線;2003年,《解放日報》與上海電視臺合作推出夏令熱線;2004年,由東方網、《東方早報》、東方衛視聯合主辦的“東方夏令熱線”報道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同年,《新聞晨報》的“夏令晨辦”專欄也與市民見面了……
02
時間是處理問題的好手,當時當刻讓人困擾、煩惱、火冒三丈的問題,在多年之后,或許就往事隨風,都隨風了。
這是我們在翻遍了30年來刊登的5100多條關于夏令熱線的內容后,最深刻的感受——上海城市生活的變化,系在電話線的一頭。
1990年代,每到夏天,用水難、用電難問題非常突出,總有無數通電話會打進來。
1993年,住在順昌路的阿姨反映:“這里水流像眼淚,一滴一滴急死人。”
1994年,趙女士反映:“南京西路1025弄15號中,一層樓10戶人家才合用一只5安培的火表,不勝負荷,保險絲常常爆斷。”
每到夏天,用水難、用電難問題非常突出
問題如此集中,固然和一到夏天,用電用水量激增有關,也和當時上海的居住狀況大有關系。
“常常斷水,水費還一年比一年多。”這是90年代許多合用水表的住戶遇到的難題。分攤水費不均,導致鄰里糾紛時有發生,甚至有些住戶因此長年拒繳水費,實在令人頭疼。
1994年,施工隊夜間在金陵路上敷設大口徑水管
/彭幼龍 攝
合用水表這個形式可以追溯到1949年,當時的《解放日報》刊登:“三戶合請裝置一自來水總表是可以的,惟須推派一人為代表,向公司方面負責繳付水費等事”。
據統計,截至1999年,上海市老式工房的合用水表8萬只左右,老式里弄及老式大樓用總水表的有200處,涉及數十萬戶居民家庭。
現在即使合用煤衛
上海家庭也是擁有獨立的電表和水表
為了滿足市民一戶一表的訴求,自來水公司積極推進總表分戶工程,放寬對居民樓進行分表改造的政策。經過20余年的努力,絕大部分住戶擁有了獨立的水表。
許多老建筑,如華山路上的枕流公寓,這座“海上名樓”里的70家房客在2019年終迎水表分裝;北京西路1133號居民樓,于2022年結束了“人工”計算水費的歷史。
《新聞晨報》當年推出了
北京西路1133號結束人工計算水費歷史的報道
還有一個帶味道的難題,也在很長一段時間經常出現在夏令熱線的報道中。
1993年,有一部分市民家中經常發生“奇觀”。
居住在斜土路的顧女士打電話,說自己家中的抽水馬桶倒噴現象十分嚴重。
“只要三至六樓抽一下馬桶,二樓的抽水馬桶便往外噴污物,最高竟可達一米有余。”以致于她們一家上廁所時始終心驚膽戰,需要時刻注意樓上的動靜,一旦聽到有響動,需要即刻起身逃離現場,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更重要的是,這一現象在該地區已持續7年之久,遭殃的不止她一家。
今年8月《新聞晨報》的熱線依然收到了馬桶倒噴問題
無獨有偶,虹口區新市南路的孟女士稱自家抽水馬桶有倒噴現象已近十年;國年路、南丹路、曹楊二村、新涇七村的居民也紛紛來電、來信,反映相同的問題。
在媒體的呼吁下,房管部門認真調研,發現是房屋下沉所致,經過多方努力,終于為市民解決了這個“老大難”問題。
03
時間來到21世紀,市民關注的角度發生了改變,從“自家事”轉移到了“門前事”、“小區事”,矛盾的焦點也有了新變化,從滿足日常生活的剛需變成了如何更好地改善生活條件。
而時間的作用在于,把原本不成問題的問題,變成了新問題。
歷年”夏令熱線“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
上海人的夏天不再是吹電風扇、乘風涼,而是孵空調。新家電帶來新問題,2003年的夏令熱線,與空調相關的投訴多了起來。
市民們來電埋怨,家里安裝的空調發生故障后遭遇維修難;沒有按規定安裝排水管或者排水管損壞,空調滴水如小瀑布;沿街商鋪的空調室外機產生的熱浪,令過往行人難以忍受等。
家里添置的大件還有轎車。出行方便的同時,私家車在家門口無處“安身”的難題也隨之出現。
大家各想“奇招”:爭搶小區停車位,毀綠圈“車位”,隨意在路邊違停、阻塞交通……
1995年的《文匯報》提出造立體停車庫的設想
上海這座城市也出現了大件。
1993年,上海地鐵1號線開通。10年之后,原先的新鮮感、自豪感中出現了埋怨,不少市民開始打電話抱怨地鐵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客流早高峰時擠地鐵就像悶桑拿!”“地鐵通道臭氣彌漫,行人紛紛掩鼻疾走”“上下班高峰地鐵色狼屢屢趁人多下手”“軌交站邊黑車亂設攤屢禁不止”等等。
1993年2月,地鐵1號線南段進行全面調試
上海公開出售的第一批商品房,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商品房屋及其附屬設施開始變得老舊,曾經方便居民上下樓的電梯也開始頻繁出現故障。但要更換新電梯,勢必動用維修基金,往往牽扯多方的利益和矛盾,經常遇到“業委會難通過,物業篤悠悠”的情況,令業主苦不堪言,于是夏令熱線頻頻響起。
“養寵物無可厚非,但這臭味熏得鄰居無法忍受。這總說不過去吧?”2005年的夏令熱線,市民憂心忡忡地打來電話。寵物擾民開始成為小區管理的一大頑疾。
街頭的小黃和小紅,現已成為歷史
2014年,ofo問世。在隨后的幾年里,摩拜、小鳴、悟空、哈啰等品牌陸續進入市場,共享單車的風潮迅速席卷各大城市。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共享單車亂停放、充錢容易退錢難都成為了“夏令熱線”的焦點話題。
04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難題。
有的難題隨著時間遠去,有的始終糾纏在上海市民的生活中,給本就悶熱的夏日添了堵。
今年《新民晚報》的夏令熱線收線時共收到市民訴求84.8萬件,而《新聞晨報》在開通夏季公益熱線時寫道:
樓下那不為鄰居著想的燒烤店,離你家距離近得不能再近的垃圾堆,樓棟里幾乎從沒停歇過的裝修噪音,小區里散養的寵物,電梯里揮之不去的狗尿騷,頭頂上高懸的花盆,鄰居家不成曲調的練琴聲,還有那一下雨就漏水的房頂,從傍晚鬧騰到半夜的廣場舞……哪一件都讓你無比煩惱,哪一件都讓你求助無力。
確實,生活周而復始,矛盾層出不窮,還好,上海有那一條條的夏令熱線。
參考資料:
1,潘新華,《夏令熱線特別報道明開始》,《新民晚報》1993.07.17
2 , 潘雪蓓、王震,《糞便倒噴 如廁不太平 拖延七年 煩惱擾居民》,《新民晚報》1993.07.272
3, 張欣平、秦武平,《合用水表難題待解》,《新民晚報》1999.07.28
4, 劉珍華,《停車這廂路邊熱熱鬧鬧那廂室內冷冷清清 “外熱內冷”叫人好無奈》,《新民晚報》2001.07.26
5, 黃繼抗,《“養貓場”臭味熏眾鄰》,《新聞晨報》2005.08.02
6, 《美容造型有不少誤區 工薪階層如何打扮》新民晚報1994.08.08
7, 《誰來幫幫這位“胖”老人? 長寧路姚冠軍向“夏令熱線”求援》新民晚報1995.07.25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沈冠君/
編稿子:小泥巴/
畫圖片:二 黑/
寫毛筆:楊 卓/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