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安崔振寬美術館
真實與虛幻
—關于江衡的藝術
文/楊衛
江衡是一位極其敏感的藝術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他就參與“卡通一代”藝術潮流,表現出了介入現實和前沿文化問題的極大熱情。那時候,江衡就開始關注流行文化,尤其關注流行文化帶來的生存異化現象,如目不暇接的商業符號,肆意橫行的卡通形象等。作品多是以物攻物、借力打力,具有強烈的游戲意味和戲謔色彩。
江衡·《世紀景觀》
148cm×100cm·輝柏嘉彩鉛·素描紙·2020年(初稿2003年)
進入新世紀后,江衡的創作延續了之前的藝術觀念,但在創作方法上,則由對流行文化的符號攝取,轉向了對科技手段和媒介材料的挖掘與探索。這一方法論的轉變,不僅深化了江衡的藝術觀念,使其作品剝離開原來的表征敘事,而深入到異化現象的生成機制與物質世界的內部結構,同時也解放了江衡,使他可以借助于不同的科技手段和媒介材料,來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因此,江衡后來的創作越來越具有開放性和前沿意識,雖然題材仍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元素為主,但語言形態卻呈現出了多元并舉的豐富性。
江衡·《物語NO.3》
40cm×50cm·布上油畫·2022年
在江衡近期創作的作品中,有幾組彼此關聯的繪畫,可以說,把對科技手段的運用和物質材料的挖掘,發揮得淋漓盡致。首先是《花開花落》系列作品,江衡在這批作品中借助現代數碼技術將像素放大,極力刻畫了骷髏、玩偶等物體的光鮮質感,以及花瓣層層翻折的隱秘細節,使一些完全不同屬性的物質,在技術的統籌下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給人一種“真亦假時假亦真,假亦真時真亦假”的夢幻感。由此,真實與虛幻的界限模糊了,主觀與客觀的意識也被顛覆。而這正是江衡的藝術觀念之所在,即通過以物攻物的方式,混淆真假問題的同時,喚醒人們對存在本身的思考。
被江衡命名為“假發”系列的作品,源于玩偶形象。正是玩偶頭上絲絲如縷的假發,其特殊的人造質感,引發了江衡對人類文明的思考。他聯想到貫穿于人類文明史中發際變遷的歷史,尤其是假發作為一種彌補缺失的手段,被逐漸轉換成一種審美裝飾物,其中隱含的真假難辨的因素,又使其深刻地看到了人類自我異化的過程。于是,他把假發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從原來的實用功能中抽象出來,并再次借數碼技術加以提煉,催生出了“假發”系列作品。有意思的是,當假發被江衡轉換成藝術語言之后,就像油畫的筆觸、水墨的皴法一樣,從表現方式上獲得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這進一步延展了江衡的藝術觀念,即在一個網絡普及、信息爆炸的世界,到底是存在更真實?還是語言更真實?江衡用他創作的“假發”系列作品,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豐富的視覺聯想。
江衡創作的《我把身體分成像素碎片分給你》系列作品,是《花開花落》等一系列作品中像素線索的延續,亦可以說是把像素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更為抽象的提煉。如果說江衡的《花開花落》系列作品仍在敘事,即通過新的技術手段講述一個“花無期,春常在”的古老話題,那么,《我把身體分成像素碎片分給你》則是將這個話題內化成了一種自在的語言系統。在這個語言系統里,現實社會中的所有一切,時尚也好,流行也罷,以至于欲望和權力等等,都被不斷放大的像素所支解,化為了烏有。顯然,江衡是想借這些作品揭示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即自然之花總會凋謝,但藝術之花常青。
至此,關于真實性的問題,在江衡的作品中得到了藝術的回答,即相對于瞬息萬變的現實存在,語言的表達更加可靠,也更加真實。不過,語言的真實性,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與時俱進,隨著新技術手段的出現不斷更新。只有這樣才能畫樹常青,才能通過藝術超越現實,獲得生命的長久與價值的永恒。對于江衡來說,或許這就是他的藝術觀念,也是他不斷探索未知的精神動力。
2023.8.18于北京通州
江衡·《我把身體分成像素碎片分給你NO.15》作品手稿
30cm×20cm·紙本·2023年
江衡·《我把身體分成像素碎片分給你NO.15》
180cm×120cm×10cm
進口木板10層·丙烯·鉛筆·油畫布·2023年
江衡·《我把身體分成像素碎片分給你NO.12》
80cm×80cm×8cm
進口木板10層·丙烯·鉛筆·油畫布·2023年
展 覽 信息
藝 術家 介 紹
(攝影師:周賽蘭)
江衡,現任教于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2年代表作《亞洲之愛—蝴蝶飄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收藏,這是該組織首次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2022年獲得意大利“老橋獎”杰出藝術家創作獎。
■個展
2021年,《剪斷的、未被吹散的記憶》?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湖北美術館聯合主辦);
2020年,《“時上”江衡個展》?深圳羅湖美術館;
2019年,《“漂亮的、柔軟的”江衡作品展》?廣東美術館;
2015年,《第56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特邀展“通向地獄之路--江衡個展”》?意大利威尼斯米歇爾宮;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江衡作品》?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
2010年,《蝴蝶飄飄—聯合國文化和睦年江衡作品邀請展》?上海世博會聯合國館;
2009年,《“蝴蝶飄飄”—江衡藝術作品展》?上海美術館;
■聯展
2023年,《“時間引力”2023成都雙年展》.成都美術館;
2022年,《“進退”中國當代水墨年鑒六周年學術邀請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2019年,《“時間之海”第八屆深港雙城建筑雙年展》?深圳大鵬所城;
2019年,《“水墨現在.第十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OCAT深圳館;
2017年,《“個體結構--時間、空間、存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莫拉宮.本博宮;
2014年,《記憶(Memory)-2014年中國-意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北京;
2014年,《再現代---第三屆美術文獻展》?湖北美術館?武漢;
2013年,《“未曾呈現的聲音”—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邀請展》?意大利威尼斯;
2011-2012年,《“未來通行證”—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意大利威尼斯.荷蘭鹿特丹世界博物館.臺中國立美術館 今日美術館;
2012年,《“第三自然,中國再造”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
2008年, 《去向那里?—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青年藝術雙年展》?莫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
2001年, 《第一屆成都雙年展》?成都現代藝術館;
■公共收藏
聯合國教科文巴黎總部、墨西哥世界文化多元博物館、意大利弗洛倫薩貝里尼博物館、中國廣東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中國何香凝美術館、意大利曼多瓦青年博物館、上海明園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深圳大鵬所城、當代美術家雜志、美術文獻、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南京青和美術館、美國領事館、比利時、韓國、法國、澳大利亞、英國、瑞士等機構。
學 術 主 持
彭德,1985年主編《美術思潮》,1994年主編《美術文獻》,出版有專著《中國美術史》《中華五色》和評論集《中式批評》《彭德自選集》《西安當代藝術》;曾擔任《江蘇畫刊》《中國書畫》《當代美術家》《藝術當代》撰稿人;1995年主持中國油畫家12人赴美展覽,2002年策劃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2006年策劃當代美術批評模式探討會,2012年主持第六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2017年策劃中國當代藝術研討會;2018-2022年,策劃三屆“終南論壇”;現為西安美術學院教授。
策展人
楊衛,湖南師大美術學院教授、現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同時擔任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策展委員會委員,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委員,江西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南美侖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南圓點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景德鎮陶瓷大學客座教授,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客座教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研究生校外導師。
展覽將于2023年9月9日(周六)下午15時開幕
敬 請 光 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