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為人父母,改變溝通的方式,說孩子聽得進的話,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薩姐
作者:木青
刷到一部奧斯卡入圍短片《沖破天際》,短短7分鐘,沒有一句臺詞,無聲勝有聲,令人淚目。
故事講述了一對在小鎮(zhèn)上相依為命的平凡父女的生活,女兒懷揣宇航夢,父親明知實現(xiàn)女兒夢想如登天塹,但他沒有向孩子澆現(xiàn)實的冷水,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女兒的幻想:送她火箭圖案的兒童宇航鞋,用紙箱制成的“航空飛船”載她遨游太空……
長大后,女兒如愿考上航天學校深造。
夢想開了窗,但并不一帆風順。
在高手如林的航天學校,她專業(yè)課成績墊底,體能訓練也不合格,航天員選拔中,毫無懸念,她落選了!
女兒的信心被打擊得支離破碎,父親沒有指責,沒有埋怨,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安慰女兒:再晚都等女兒回家,為她準備可口飯餐,修補每一雙被穿壞的鞋子……
父親離世,陷入人生低谷的女兒無比痛苦。
有一天,她無意間翻到多年來父親為她修補的滿箱舊鞋子,特別是看到那雙小時候承載她夢想的“宇航鞋”,她的斗志重新被點燃,她奮發(fā)圖強,終于憑借過硬的素質能力,踏上了太空之旅,真正地“沖破天際”。
這是一個關乎親情的小故事,故事的背后卻道出另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為人父母,到底該怎么做,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生活中,有太多父母將良苦用心付諸于言行,卻結果親子關系在“溝通不暢”中爆發(fā)為危機。
父母用力“愛”孩子,孩子奮力“恨”父母,但其實很多“結”,在于“溝通方式”。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發(fā)生了什么,而是對方是怎么感受的。
4句讓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話,建議您收藏,同樣一件事,話說到心坎了,孩子才愿意聆聽……
01
“孩子,學習不是件輕松的事……”
在親子危機里,有一座繞不開的大山,那就是:孩子的成績單。
一張成績單,對一個家庭意味著什么?家庭教育短片《成績單》或是最好的回答。
三個不同階層的家庭,三個性格迥異的孩子,都因為一張欠佳的成績單,引發(fā)家庭危機。
為人父母,可以起早貪黑、忙里忙外,可以忍受職場不公與委屈,可以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圍著孩子打轉……但,唯獨不接受孩子學習成績下滑。
作為過來人,父母們太知道學習成績對孩子的前途意味著什么,父母們也太清楚孩子追逐眼前玩樂,未來他們會付出太大的代價。
“我們供你吃,供你穿,你只負責好好學習,有那么難嗎?”
“我們曾經吃了那么多苦都刻苦,如今條件好了,卻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
可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換不來孩子的理解,指責也罵不醒孩子。
父母越想拼命拉回孩子,卻其實推孩子越來越遠。
父母只強調學習的重要,只強調自己的付出,無視孩子作為學習主體在“學習”這件事上所要傾注的努力,這樣的勸勉,只會讓孩子心生抵觸。
當孩子無法承受的學習之重,“雞飛狗跳”的家庭生活,也便成為學齡家庭的常態(tài)。父母對孩子失望透頂,孩子對父母記恨如仇。
為人父母,請告訴:“孩子,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全世界都一樣……”
父母只有客觀對待“學習”,孩子只有聽到心里去,才能客觀認識“學習”,真正感受到學習的使命。
特別有感于短片的一句旁白: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想讓你失望,他并非沒有夢想,她也并非沒有同理心。有時候只是差點信任,有時候只是因為缺一點默契,有時候只是因為不夠耐心……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美麗的花,父母要做的就是找到讓他們綻放的方式。
02
“孩子,那不是你的錯……”
縱觀生活中雞飛狗跳的親子家庭,“斥責”往往成為家庭聲音的主旋律。
知乎有位網(wǎng)友分享了自己成長中數(shù)次被父母罵得想自殺的心路歷程。
讀初中,恰逢叛逆期,媽媽覺得叛逆都是慣出來的,絕對不能由著孩子。
母女之間天天吵,任何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能吵得天翻地覆。
爭吵升級為摩擦,媽媽后來追著她打。
都已經是讀初中的青少年了,她就這么穿著睡衣、穿著拖鞋,被媽媽當眾揪著頭發(fā)瘋狂開打。
沒有哭,沒有反抗,鞋子也不知被打到了哪里。
有一次爭吵,她坐到6樓的窗臺上認真告訴媽媽:再吵就從6樓跳下去……
然而,媽媽卻一臉冷漠地說:你跳啊。
網(wǎng)友說,從小一犯錯就被揪著打罵,她對這樣的日子感覺絕望。
這段心路分享令無數(shù)人唏噓,而在帖子底下,又蓋起高人:原來,有那么多“曾經的孩子”,都因為各種犯錯,被狠狠傷過。
想起一個外國媽媽分享的育兒視頻,特別令人羨慕。
五歲的兒子趁大人不留意,豪氣地做了一回發(fā)型師,不僅將弟弟妹妹的頭發(fā)剃光,連帶自己的頭發(fā),也沒有放過。
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的媽媽,眼含淚花,心情復雜。
但是,她沒有勃然大怒去斥責孩子,而是輕聲細語了解情況。
真相大白,兒子因為看媽媽給狗剃毛感覺好玩,于是依樣畫葫蘆,下手剪發(fā)型
是孩子的錯嗎?也是,也不是。
心理學家李子勛曾說:
孩子犯錯,是一種發(fā)展需要。
在不斷“犯錯”中,孩子不斷探索自己可以適存的疆域,這種“錯”,不斷增加孩子的經驗,引領孩子長大。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第一反應,決定了把親子關系帶向何方。
為人父母,請告訴孩子:“那不是你的錯……”
父母此刻的冷靜,是孩子犯錯時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
只有這樣,才能留出空間讓孩子去反思自己的過錯,不至于在陷入被批評的沮喪中應激地采取自動防衛(wèi)。
別忘了,每個人出生時,都以為這天地都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錯的時候,便開始長大。
03
“孩子,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別人不會在乎的……”
你喜歡怎樣的孩子?
十家長心里有九個喜歡“聽話的乖孩子”,于是“軟硬兼施”,家長努力將孩子拗成“聽話型”。
那些聽話的孩子,長大后怎么樣?
日本短片《態(tài)度娃娃》,揭露出最殘酷的真相。
媽媽對女兒艾麗說:女孩子一定要受人歡迎,做一個讓所有人都喜歡的女孩子,所以你不能生氣,一定要對所有人笑。
有一天,有個男生打碎了艾麗的魚缸,她咧嘴一笑:“沒關系,我再買一條就好了。”
轉過身,艾麗笑容凝固,嘴角抽動,她難過極了。
為了成為別人眼里的好姑娘,艾麗努力將自己活成受人歡迎的“笑娃娃”。
成年成名后,艾麗想約見朋友,昔日閨蜜卻借口拒絕了她。
不經意中,艾麗聽到閨蜜在背后不屑評價:“只是會傻笑而已,有什么好見的?”
瞬間,艾麗的心被抽空了,她把自己活成了笑臉面具,卻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
金魚告訴她:只有用力摧毀她最在意的東西,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
艾麗拿話筒用力捶打自己的笑臉,瞬間,笑臉面具碎裂,里面空空如也。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曾提出“洋蔥型人格”,即“高自我監(jiān)控型”人格。
它就像一顆洋蔥,當你一層層地剝開,卻會發(fā)現(xiàn):沒有內核,即沒有本質的自我。
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被各種現(xiàn)實馴服,在迎合討好中漸漸失去自己:習慣委曲求全,不會拒絕、不會哭、不會反抗……
“受歡迎”誠然不是件壞事,但刻意迎合不是真正的人格魅力,討好也換不來別人的真心。
為人父母,一定要從小告訴孩子:“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很多時候,別人根本不在乎……”
請告訴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活在當下,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04
“孩子,沒有人能決定你的快樂,除了你自己……”
小時候,孩子的快樂是件簡單的事,一顆棒棒糖,一個玻璃珠,都能夠讓他們開心很久。
長大后,孩子的快樂變成試卷上的紅勾勾,父母認可或不滿,左右孩子的幸福感。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隨著長大,孩子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
少年不經事,卻也有眾多無形的煩惱和壓力:被競爭、考試、作業(yè)、升學……
被精確量化的指標,儼然讓孩子成為一個學習的工具。
家長被社會壓力裹挾,孩子連帶卷入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里,從小培養(yǎng)孩子擁有快樂的能力,才能夠讓孩子未來不管走到哪兒,遇到什么,他們都知道怎樣“自得其樂”。
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快樂的,但快樂的人必然是幸福的。
孩子從小擁有快樂的能力,才能始終在一個積極狀態(tài),迎面各種困難,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親愛的家長,請告訴孩子:“快樂是自己給的,沒有人能夠決定,除了你自己。”
雖然成長是一條不斷負重的路,雖然前路充滿未知,但只要他想要時,一切就會為他而來。
05
幾米說: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傷痕容易被看見,責罵的傷口卻無形。
語言是帶情緒的,當字符被串聯(lián)起來,它們也許予人溫暖,也許帶來傷害。
家是給予孩子溫暖的地方,為人父母,改變溝通的方式,說孩子聽得進的話,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