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臨沂大學邢教授跑一個月外賣寫調研文章的事情引發(fā)大量關注。其實這種事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發(fā)生了,似乎每次有教授、博士、研究員或者體制內干部體驗送外賣都能成為一個熱點,也不知道是這份職業(yè)的幸運還是悲哀。
在每一個體驗者的口中,送外賣都是辛苦的,而且收入非常低的,仿佛只要踩一腳外賣行業(yè)就能感受到其他職業(yè)的優(yōu)越。邢老師手握送外賣體驗卡,表示在1個月跑了2000多單,敲了2000多戶門,平均每天騎摩托210公里、步行32000步、爬110層樓,只賺了7000來塊。在遭到質疑后又在采訪中表示:“2000多單并非精確的統(tǒng)計,是根據(jù)收入反推的估算,除了單子本身的價格,收入還包含平臺的跑單獎勵、天氣補貼等。”
本以為這份體驗的數(shù)據(jù)是精準的,沒想到體驗者也會有臆想的推斷,這著實不符合實驗的嚴謹性。有記者去采訪了邢老師所在的站點,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顯示在28天里,他一共完成了365單,收入是4348元。這么算下來,他平均每單收入12元,與他分享時,每單3.5元的差別還是有億點大了。
其實也挺有趣的,一個大學教授的頭銜吸引了大眾的目光,一份送外賣的職業(yè)產(chǎn)生了人物反差。他真的有在從事這份工作嗎?如果說沒有,那委屈他這28天了,但真的說有,那對這份職業(yè)的體會也算不上多。雖然在大部分人心中,送外賣只要有手機、一臺電瓶車,再配合豐富的電瓶車駕駛經(jīng)驗,就能夠原地上崗,是一份門檻不高的職業(yè)。但門檻低代表沒門檻,入行容易精進難才是常態(tài)。
曬出的圖片、辛苦的演說讓他陷入了濃濃的自我感動情緒,愿意“屈尊降貴”送外賣體驗“底層”人民的艱難,真是太辛苦了呢!
在他的內容里,我感受到了知識分子那種無處不在的傲慢,打著體恤“眾生”的名義,這里評頭論足處處批判,用精英的視角凝視這份職業(yè)。邢老師的實踐是站在自己角度的實踐,從不是需要這份職業(yè)人眼中的實踐,叫苦叫屈也是對比了教授這份職業(yè)在大眾心中的地位。
你在大學教書,我在街頭送外賣,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別再來對我的生活指手畫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