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平定,對大唐來說確實是躲過了亡國之災,但藩鎮割據和節度使的擁兵持強仍是對唐朝是一種威脅,他們表面歸順朝廷,暗地卻心懷叵測,圖謀不軌。
唐代宗在位時,因為唐代宗過于軟弱,對藩鎮的爭奪權利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導致各節度使無法無天,任意行事,所以唐代宗時期,正是藩鎮割據局面的主要形成期,當時勢力強大的藩鎮是安史之亂時投降大唐的叛將,他們被封為節度使,分別是魏博、成德、盧龍、淄青和淮西。
淄青軍鎮地處河北境內,安史之亂時,節度使王玄志投降唐朝,后與叛軍作戰時陣亡,侯希逸接替了節度使,因唐軍節節敗退,候希逸只好退到山東青州,遭遇兵士不滿而嘩變,李懷玉接替了他的官職。
淮西軍鎮董秦治軍極嚴,管理有方,但他目光短淺,做威做福,他手下大將李希烈發動叛亂,奪了節度使一職,李希烈奪權后,更加注重鞏固自已的統治,在淮西一鎮達四十年之久,成為后來“四鎮之亂”的重要人物。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老謀深算,他的轄地和薛仁貴孫子薛嵩的相、衛二州相鄰,他一直想占領,因薛嵩沒有孑侄,死后手下部將在田承嗣的挑撥下紛紛爭奪權利,相、衛等州相繼被田承嗣所得,此時,全國各地藩鎮出兵討伐魏博。
當時各地藩鎮平時的糧餉等事務都是各自解決,但節度使一旦奉旨出征,所有糧草、淄重、餉銀等要由中央供給,唐代宗從國庫拿錢拿糧,滿以為能打擊田承嗣的囂張氣焰,誰曾想,各藩鎮雖派出了軍隊,為了保全實力,都不愿打硬仗,天天坐吃皇糧,空拿響銀,唐代宗見藩鎮部隊根本不盡心,相反還大肆消耗自己的錢財,只好讓各節度使引軍回去,這場討伐田承嗣的戰斗哄哄烈烈開始,稀里糊涂地結束了,唐代宗不僅一寸土地未得,還賠了大批糧餉,從此,節度使們便越發不買唐王朝的帳了,朝廷對藩鎮割據的發展已幾乎完全失控,節度使自立現象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朝廷無能為力,淄青、淮西、河朔三鎮等越發無法無天,除自任官吏外,連租稅也不上交中央了,儼然成為一個個小國家。
唐朝連續60年的藩鎮割據,本是王土王臣,卻如敵國寇仇,唐朝的國力由此衰弱,國勢衰敗,藩鎮割據也是唐朝敗亡的基本原因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