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特斯拉無論是銷量還是品牌力,一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尤其造車新勢力“遙不可及”的存在。
但當時間來到2023年,與特斯拉頻繁起訴中國自媒體、維權車主同步發生的,是特斯拉“神圣光環”的逐步消退。特斯拉無疑正在中國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
數據顯示,2023年1-8月,特斯拉在華累計銷量僅39萬輛,盡管同比仍增長66.23%,但已經被中國品牌比亞迪遠遠甩在了后面。中國“第二梯隊”與特斯拉的差距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銷量并沒有“遙遙領先”
根據中國乘聯會公布的統計數據,1-8月,特斯拉(中國)共批售了62.49萬輛新車,但其中僅39萬輛銷給了中國消費者,其余則被出口到了海外。
盡管特斯拉這39萬輛的銷量同比仍有62.23%的增長,但相比之下,中國頭部品牌比亞迪累計同比增長83.10%,廣汽埃安同比增長97%,理想汽車同比增長176.1%,增幅均遠高于特斯拉。
從各品牌銷量來看,中國品牌比亞迪1-8月累計銷量為179.21萬輛,其中純電動車89.72萬輛,早已在中國市場甩開特斯拉好幾個段位。
早在2011年,億隆·馬斯克被外媒問及電動汽車領域的潛在競爭對手比亞迪怎么樣時,馬斯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大笑了起來,并反問記者是否見過比亞迪的汽車。如今12年過去,情況已經今非昔比。
不僅如此,比亞迪以外的其他中國品牌,也正在迎頭趕上。今年1-8月,廣汽埃安累計銷量為29.93萬輛,理想汽車為20.81萬輛,與特斯拉39萬輛的銷量事實上已經所差無幾;蔚來汽車在實施積極的“降價策略”之后,1-8月累計銷量來到了9.4萬輛,“降價效應”正快速顯現,有望在2024年與特斯拉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
就在剛剛過去的9月19日,中國另一家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也實施了非常激進的降價策略,其2024款小鵬G9比剛上市時直降4.6萬元起售。這款車擁有非常先進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XNGP,被認為將對特斯拉的主力SUV車型Model Y(參數丨圖片)形成降維式打擊。而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在國內則一直被限制使用,何時解禁目前來看并不樂觀。這將使得特斯拉在面對輔助駕駛功能日益精進的國產品牌的競爭壓力時,顯得束手無策。
從今年8月單月銷量來看,理想汽車當月銷量達到34914輛,同比增長663.8%;蔚來8月交付19329輛,同比增長81%;廣汽埃安為45026輛,同比增長66.63%;比亞迪純電動8月銷量是145627輛,同比增長76.13%;
相比之下,特斯拉中國今年8月批售量為 84159 輛,其中國內銷量為64694輛,上年同期為34502輛,同比增長87.5%。
盡管特斯拉8月國內銷量仍實現了高達87.5%的同比增長,但與特斯拉漲幅一致的中國品牌不在少數,更是出現了像理想這種漲幅高達663.8%的國產品牌。意味著特斯拉正在中國遭遇“群狼”撕咬,未來在中國的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特斯拉的轉變:從科技狂人到市儈商人
不僅比亞迪、理想、埃安、蔚來等,正在中國迅速成長的品牌還包括智己、小鵬、零跑、極氪等。2023年,智己、零跑、小鵬等品牌先后傳出將與大眾、奧迪合資或合作的消息,意味著中國品牌不僅實現了技術實力上的突破,更有望改寫歷史,改變在與外資品牌合作時的“從屬”地位,在全球市場參與競爭,不再僅僅限于中國市場。
反觀特斯拉,不僅技術優勢被消耗殆盡,其在華品牌形象早已不再是從前改天換地的科技狂人,而是錙銖必較,有仇必報的市儈商人,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特斯拉在華實施了不余遺力地利用自己的實力地位,頻繁起訴被它認為“構陷”自己的中國消費者、車主等的公共關系策略,并且幾乎每訴都是動輒500萬人民幣索賠金“頂格處理”,而不是講究法律依據,講究客觀事實依據。
以特斯拉最終敗訴的與中國車主韓潮的官司為例,中國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明確判定特斯拉“欺詐銷售成立”,但特斯拉仍堅持向中國的高級人民法院提請再審,好在特斯拉的再訴申請最終被駁回。
以特斯拉最終勝訴的與自媒體“蔡老板說車”的官司為例,特斯拉主張了500萬元的賠償金,但中國法院僅判罰了蔡老板向特斯拉賠償10萬。這意味著特斯拉所主張的500萬賠償金,完全不存在事實依據,或者說特斯拉完全無視中國法律條文,其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不為錢財,而是追求“頂格處理”的氣勢以震懾人心。但殊不知這么做,反而把特斯拉塑造成了“無視事實依據”仗勢欺人的市儈商人,其最終對特斯拉品牌聲譽的影響顯然是負面的。恐怕這也是特斯拉在華銷量并沒有像從前那樣一騎絕塵的原因之一。
最新消息顯示,特斯拉訴河南車主張女士案,及特斯拉與自媒體博主封先生的互訴案于日前在上海青浦法院開庭。據了解特斯拉在這兩個案件中均主張了500萬的賠償金。如果有統計的話,相信特斯拉一定是起訴中國個人/個體次數最多的世界頂尖企業。不得不說這是這個時代特有的現象。此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西方企業以z這樣的方式對待中國公眾。沒有人知道這樣的訴訟案會把特斯拉導向何方。
(上海青浦法院一角)
無論如何,從市場的角度,特斯拉在華實力地位正在遭遇中國品牌的“群狼撕咬”,未來其如果不能盡快調整產品策略,以及調整公共關系策略,最快到2024年,其在華銷量恐將被多個中國品牌超過,同時其品牌聲譽將進一步下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