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22日,由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承辦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AI與編輯出版”主題活動在杭州成功舉辦。來自國內外期刊界和相關產業界百余名同仁參加了本次現場活動。同時,本次活動在線上多個平臺進行了直播和互動交流。
浙江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應向偉編審在致辭中表示,本次AI與編輯出版主題的活動舉辦恰逢其時,希望此次研討會能讓科技期刊工作者更充分地利用AI技術,推動科技期刊的創新,推動期刊出版事業的繁榮發展。
浙江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期刊分社社長許佳穎代表浙江大學出版社致辭并向到場的嘉賓和期刊同行表示了歡迎。
本次活動共邀請到11位專家(其中5位來自國際機構)做專題報告,分別從AI與學術出版倫理、AI與學術出版應用以及AI與學術出版的原理和思考等幾個方面展開,力求圍繞AI與期刊編輯出版主題,方便與會人員對相關前沿領域有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委員會現任主席Daniel Kulp博士以“AI在學術出版中的倫理考量”為題,闡述了COPE及他個人對人工智能介入學術出版領域的倫理問題態度和思考。他就AI工具在出版流程中的應用,當前學術出版界、科研贊助方等不同利益主體對AI工具的態度,以及AI論文是否能署名等問題,做了詳細的闡述,并表明了COPE在學術出版中運用人工智能的原則態度,即要保持透明和負責任的運用。
Elsevier資深出版人李季萌女士以Elsevier為例,深入介紹了Elsevier在使用AI技術方面的5項原則以及在相關流程中的應用情況,包括針對生成式AI在投審稿過程中作者、審稿人及編輯應遵循的編輯政策,AI技術或AI輔助工具在當前的出版流程中的應用實踐,并重點介紹了Scopus AI工具最新開發進展。
Frontiers出版社高級出版經理Marie Soilière博士以Frontiers為例,詳細介紹了Frontiers在開放數據中運用AI以確保發表論文質量方面的最新實踐和挑戰。她把開放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做了聯系,一方面開放科學為人工智能發展所需的海量數據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撐,另一方面開放科學面臨著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的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處理難題。因此,進一步開發并運用AI技術是今后學術出版面對的重要課題。Frontiers在AI的應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開發出了ARIA等智能輔助系統,極大地提升了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效率和質量。
Wiley Partner Solution智能產品總監和AI研發負責人周洪博士從技術的角度,闡述了他對ChatGPT在學術出版行業影響的最新思考。他通過展示學術出版過程中一些有趣的ChatGPT實驗,生動地介紹了他對ChatGPT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他指出,生成式AI是一把雙刃劍,它能提升研究的質量,但也給研究的完整性和誠信帶來了挑戰,因此AI的信任和風險、安全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需要我們人類對AI應用加以價值觀方面的干預。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新媒體部主任沈錫賓編審分享了中華醫學會在AIGC時代知識服務方面的新探索,包括訓練大模型應用的數字中醫和MedAI助手等,以及防范AIGC技術在學術期刊中的濫用舉措。
中國農業大學法律系羅嬌副教授以“人工智能的運用對期刊版權管理的影響”為題,結合人工智能在寫作過程中的具體應用場景,在人工智能對期刊版權管理影響等方面,包括有沒有版權風險、有哪些版權風險、如何規避這些版權風險等,詳細介紹了法律界目前的討論和態度,并針對人工智能應用造成的學術不端行為認定和處理等問題提出建議。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張新新教授以“生成式智能出版的原理與應用”為題,分別針對生成式智能出版的技術原理,基于分析式智能出版與生成式智能出版的范疇結構,以及生成式智能出版對期刊出版在內容生產、內容審校、智能印刷、智能營銷等四個流程環節引起的革新影響,做了深層次介紹和論述。
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情報事業部CTO、人工智能高級工程師仇瑜博士做了題為“大模型與科技服務實踐”的報告。他從多個維度介紹了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全球研究態勢及發展趨勢,并以智譜華章最新研發的AI科技情報與知識服務平臺為例,介紹了該平臺在AI支撐科技決策、前沿技術發現、競爭情報分析、行業情報調研、合作專家/機構發現、技術方案參考等領域的實踐探索。
中國知網數字出版技術部產品經理孫娜女士以“AI大模型助期刊出版高質量發展”為題,全面介紹了中國知網在AI大模型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基于CNKI海量文獻數據的CNKI知識增強大模型,運用AI技術構建的一種具有知識表示、知識推理和知識生成能力的大模型,以及騰云期刊智能出版平臺。這些模型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挖掘和利用知識,提高檢索效果和知識服務質量。
浙江大學期刊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負責人張月紅編審做了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化對科研數據完整性的影響”的報告。報告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學術出版的可能影響,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作者身份、所有權、創意靈感等形成了挑戰。結合當下期刊出版面臨的6個領域(人工智能、開放研究、數字認證、協作發展、社會責任、研究誠信)的轉型,建議中國學術期刊編輯應借鑒國際已有的研究和案例,進一步加大對該領域的探討力度。
美國西北大學客座講師、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副主編Mohammad Hosseini博士則從科研人員的角度,探討了在科研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他指出,目前的ChatGPT存在不平等訪問、沒有實證數據、未公開消息來源以及偏倚等問題,因此要在科研中謹慎使用AI工具。同時,我們不能簡單地禁止科研人員使用AI,而應該積極地去正向引導,以幫助科研人員獲取更大的創新和成果。
本次活動引發了出版同仁的熱烈反響和深入思考,現場和線上交流氣氛活躍。
此次活動得到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浙江省期刊協會、浙江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Elsevier、Wiley、中國知網、北京智譜華章、GigaScience等單位的支持。
浙江大學出版社曾建林編審、Elsevier資深出版人李季萌女士分別在現場主持了活動。
編輯:賈曉燕
審核:曾建林
排版:王雋雋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浙大學術期刊”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