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時分,秋后的暖陽有了一絲的倦意,街道上的車輛也少了許多。一走進診所,寧靜而典雅的室內風格,讓進入診所的患者內心有了些放松,大廳顯眼處掛著的“大醫精誠”牌匾格外醒目,讓進入診所的患者也多了一份慰藉。大廳的右側是一組舒適的木質皮面沙發,有兩三位患者正在沙發中輸液,斜靠在沙發里,玩弄著手機,還有兩三位護士穿梭在大廳和診室之間。這時,一位穿白大褂的年長者從里面的診室走出來,與筆者熱情打招呼,他就是今天采訪的主人公——衢州龍游縣同林診所負責人樓英宏。
同林診所
法醫轉向醫院醫生,義無反顧下基層
出生于1964年的樓英宏,有著那個時代的烙印背景,出生時,是我們國家困難時期,學生時代即將要畢業,趕上了國家的大好時光——改革開放。1984年衛校畢業之后就開始走上醫學之路,至今為止,從事臨床工作已有40余年,有著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聽聞樓醫生一開始從事的是法醫的職業,不禁對樓醫生更加崇拜了。
樓醫生是金華人,畢業之后被分配到了龍游。在龍游這邊一呆就是40年。當年大學畢業后就被安排去做了法醫,兩年的法醫工作之后,樓醫生開始走向醫療系統。先是在人民醫院內科工作了兩年。當時塔石中心衛生院有一位醫生因年紀大了面臨退休,在那個年代醫療人員人數少,走了一位就需要另外一位醫生補缺。相關負責人找到了樓醫生,希望他能過去做這份工作,樓醫生當下沒有絲毫的猶豫與思考道:“年輕人,隨便的,去就去唄!”樓醫生便離開了人民醫院來到了鄉村衛生院。鄉村衛生院的事情比較雜,內科外科都干,后來主要以兒童保健為主。
診所一角
在塔石中心衛生院工作的十五年,樓醫生從一名普通的醫生晉升為院長助理。隨后,局里又調他到七都衛生院,擔任院長職務。當時,七都衛生院虧損的厲害,幾乎無法運營。樓醫生在三年之內讓七都衛生院轉虧為盈。當時的領導特別認可樓醫生的管理能力,之后又調樓醫生去橫山中心衛生院去當院長,樓醫生再次在三年內扭轉橫山中心衛生院虧損的局面。據樓醫生描述,當時的衛生廳廳長下基層做調研都會來樓醫生管理的衛生院。
樓醫生和醫家頭條總編交談
預防意識超前,2003年便提出“醫養結合”,引領時代潮流
在聊天過程中,樓醫生提到自己當時有自己的一套觀念,早在2003年,他就提出過醫養結合。“那時候我認為“養”就是預防疾病,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這是我多年來在急診摸索出來的經驗。”樓醫生說到這,筆者注意到樓醫生的臉上帶著一絲自豪。
“醫養結合”理念在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首次出現,而樓醫生2003年的時候就有這個想法了,真的是思想意識超前,引領時代潮流。
但是樓醫生稱當時老百姓普遍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太關注,樓醫生就在這方面做好宣傳工作,讓周圍的居民有所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做到治療未病。預防到位了,很多病就可以避免了。
當時的衛生廳副廳長非常支持樓醫生的想法,認為這是以后發展的大趨勢,讓樓醫生大膽去操作。樓醫生主張醫生下基層,去老百姓身邊宣傳預防疾病和保養身體的好處。并且,樓醫生定期在衛生院舉辦交流會,請來外面的鄉村醫生,召集周邊的百姓們,大家一起學習一起交流。據樓醫生回憶,當時的氣氛非常好。但是在這過程中也受到很多阻力。正所謂,在改革、創新的路上,走在前列的人注定會背負更多。
樓醫生的預防意識一直都比較到位。疫情一放開,就自己熬中藥,和診所的員工每天吃一包。樓醫生稱診所的員工身體素質都比較好,基本上沒有因為新冠肺炎倒下的。就算是之后放開,大面積的中招,但診所的員工基本沒有倒下,一直奮戰在一線,有陽了的也很快就控制好了,給基層抗疫減少了很多壓力。
真心實意為百姓干事,醫者仁心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過去,經濟發展水平遠遠比不上現在,交通也不大發達。百姓過來看病很不方便,樓醫生便自費買了一輛小車,接送病人。在那個時代,有很多子女都選擇外出打工,家里可能只剩老人和小孩。有時候老人和小孩生病了,子女不能及時趕回來,那患者如果有需求,就打個電話給樓醫生,樓醫生便開車過去接,看完之后再送回去。車接車送服務讓樓醫生在百姓當中大受歡迎,深受百姓信賴。樓醫生表示,現在還有很多病人從大老遠的地方跑過來專程找他看病。
樓醫生繼續向我們一行人講述他以前的一些故事,聽完這些個故事,我們都感慨“醫者仁心”這四個字在樓醫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借用當下一句網絡流傳語,樓醫生簡直就是“YYDS(永遠的神)”。聽到我們的贊美,樓醫生只是淡然的說:“我們在基層工作了這么多年,對老百姓的情況都比較了解。理解老百姓的難處,家里情況不太好的,我們能幫助解決的就盡量幫助他們解決。”
三服中藥,拯救瀕死老太,老太直呼“神醫”
有一位70多歲的病人,消化道出血,在人民醫院治療的時候沒止住,便轉院去了浙一醫院,住了大概半個月也沒有治好,又再次輾轉回到人民醫院,當時醫院的醫生基本上已經對患者判了死刑。讓她的孩子把患者接回家并且可以著手準備后事了。
正好,她的孩子是樓醫生的同學。老太太回家之后需要吸氧氣,樓醫生受老同學之托便把氧氣筒送過去。當時老太太已經昏迷,樓醫生提出要幫老太太看一下,摸了一下老太太的脈,對他兒子說:“你媽媽氣還沒絕,這兩天還不會死的。現在都已經是這個情況了,我幫你開點中藥試一下。”家屬甚是意外。
征得家屬同意后,樓醫生為老太太開了三服中藥,服了三服中藥后,老太太清醒了過來,家屬很高興,便又找了樓醫生繼續治療。繼續服了五服中藥后,樓醫生建議患者家屬燉點紅豆草魚,但不可多吃。紅豆健脾,草魚補充蛋白質。吃了20幾天,老太太竟然能下床走路了。老太太直稱樓醫生為“神醫”,并稱自己這條命是樓醫生從死神手里奪回來的。
樓醫生和患者交談
“中藥是有很大奧秘的。在疫情期間,我們在中藥這一塊弄得很出色。中藥都是診所按著標準自己熬,患者自己熬的話,如果熬不好,那就沒效果了。當天的藥都要提前一天熬好,那段時間,基本上都得忙到凌晨兩三點。”樓醫生笑著和我們說,“那段時間雖然很辛苦但是還是蠻幸福的。很多患者喝中藥喝個三天,癥狀基本就能控制。”筆者很明顯能感覺到樓醫生講述這段故事時的欣慰。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從樓醫生講述的故事當中,我們感受到了中醫藥的魅力,并且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中醫藥發揮了獨特的價值,我們一定要傳承、發揚好中醫藥。
基層醫院要接地氣,基層醫生要下基層
對于基層醫療這塊,樓醫生有他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基層醫院應該接地氣,為百姓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務。一些小病,用簡簡單單的方法去治療就行。基層醫生應該要下基層,不能就只坐在辦公室。經手的病人要定期回訪,必要時帶點慰問品,這樣,患者都會跟你講真實情況。
聊著聊著,又回到了“醫養結合”這個話題。樓醫生認為醫養結合對國民大健康來說是一個好的方向。一定要加強宣傳,增強百姓的健康意識。這個不是一定要讓百姓去吃某一個產品,而是讓他們去做一些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的事情。從觀念、認知上去改變,讓百姓從內心深處去接受。
在樓醫生看來,如果有社會團體或民間團體去宣傳大健康方面的知識,這對百姓轉變觀念大有益處。在日常的診療過程中,樓醫生也會和百姓聊一些醫學常識。比如身體出現某種狀況了,那有可能是身體在預警了,這時候就要注意了,調整飲食、睡眠或者吃點藥預防一下。
“百姓把身體交給我們,通過我們的努力,百姓身體恢復了,他們開心了,我們也就開心了。”樓醫生笑著說。隨著這句話的結束,我們的采訪也接近尾聲。
在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中,基層醫療是最貼近人民群眾的一線服務。樓醫生當年義無反顧下基層,在基層真心實意為百姓著想,給百姓提供醫療服務,為基層醫療事業貢獻出了屬于他自己的一份力。“妙手仁心醫患,杏林春暖人間。”這便是對樓醫生最好的寫照。
此文由醫家頭條撰寫
未經授權,不得私自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