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齡生于1897年農歷2月12日,1997年3月20日是她的百歲生日。
雖然彼時宋美齡的丈夫蔣介石早已于1975年4月5日去世,繼子蔣經國也于1988年1月13日病逝,蔣氏家族也是在中國臺灣的影響力大減,宋美齡更是于1991年再度離臺赴美長居。
但在兩蔣時期,宋美齡畢竟影響力巨大,是一個重要人物,即使影響力也是日益衰減,但她的百歲生日,依舊是祝壽之人絡繹不絕,陣容也是很大。
在正式過百歲生日之前,3月14日下午,宋美齡就開始接見賀壽來賓,第一位接見的是與蔣介石認識60余年的蔡孟堅,他知道宋美齡好畫國畫,因為送了一幅著名畫家歐豪年所繪的《壽桃圖》作為壽禮。
宋美齡見到老朋友以后,興致很高,興致勃勃的聊了起來,當她看到《壽桃圖》以后,突然說道:“歐豪年確是名畫家,經國在世時常買他的畫贈我”。隨后宋美齡將之前自己在臺時所繪的山水、花卉畫冊各一本回贈蔡孟堅。
當時蔣經國已經逝世9年,宋美齡可謂是睹畫思人。而在這背后,又展現出這對繼母子同樣的愛好,即是愛畫國畫。這也是去臺之初,母子二人私底下暗斗之余,表面上又一派其樂融融景象的一個側面見證。
根據長期擔任蔣介石貼身醫官的熊丸回憶,宋美齡去中國臺灣以后,之所以學畫,是受到當時吳國禎夫人黃卓群的影響,當時吳國禎很受宋美齡重視,因為關系親近,所以黃卓群也經常到士林官邸陪宋美齡聊天。
有一次黃卓群便建議宋美齡學畫,宋美齡當時說:“我恐怕沒有畫畫的天分。”黃卓群說道:“畫畫不一定要有天分,我也在學,而且畫得也不錯!”
宋美齡一聽很是感興趣,從此開始學習國畫,并且以此來修身養性。
宋美齡學畫時,已經50多歲,士林官邸對此特地為她請了黃君壁和鄭曼青兩位國畫大師,宋美齡好勝心強,剛開始為了畫畫,可以說是茶飯不思,一連幾個月,是每到下午,就一個人鉆進自己的書房,埋頭學畫,當時畫室地面到處是她畫壞揉作一團的廢畫紙。
有一次,宋美齡悶頭作畫之際,蔣介石悄悄來到她的書房,站在她身后,靜靜地觀看她畫畫,蔣介石看了一會,發現身為初學者的宋美齡畫得并不是太好,再看看一地廢畫紙,大概是覺得夫人的一時興起應該持續不了多長時間,于是在后面忍不住笑了起來,宋美齡一聽是丈夫蔣介石的笑聲,馬上不高興的回頭說道:“笑什么,沒看過畫畫嗎?”
蔣介石察覺到夫人的不高興,自知觸了霉頭,感到太無趣,于是馬上走出了宋美齡的書房。
宋美齡后來是越畫越感興趣,因此她的老師黃君壁等人,專門為她制定跳躍式的學畫方式。
有時甚至發現宋美齡實在畫得不像樣,便自己動手,拿起宋美齡手中的畫筆,幾筆功夫,便是完成了一幅畫作,而類似這樣的作畫,最后落款多半是宋美齡的名字。
為了進一步學畫,宋美齡還利用特權,在50年代初期,由大陸故宮博物院運到臺灣的寶物,全部暫存在臺中霧峰,其中包括不少古畫,因此宋美齡三天兩頭就跑去臺中看畫。
每次她到了以后,保管人員知道宋美齡的興趣,因此是一批接一批的將庫中的古畫搬出來,毫無條件供宋美齡觀賞。
宋美齡觀賞古字畫時,都不戴口罩和手套,更不是像今天的古物鑒賞家那樣,是全副武裝戴著手套拿著放大鏡那般,而是直接用手接觸古字畫,來近距離感受古人的大作。
有著這樣的條件加持,加上宋美齡不是三分鐘熱度,堅持學下去以后,她的畫作,是有著很大的進步,再也不需要老師的“加工”,就可以自成一家,有著自己的風格。
蔣介石對宋美齡也不再是背后發笑,而是刮目相看,很是欣賞她的畫作。
到了60年代,宋美齡的畫畫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也是敢將自己的畫作大大方方的掛出來,當時蔣介石的辦公室,是掛滿了宋美齡的畫作。
遇有重要慶典時,宋美齡更是交代工作人員,要把她的畫作掛在蔣介石會見客人的地方,要讓客人知道蔣介石有一個會畫國畫的夫人,來借此炫耀自己。
雖然之后在1969年,蔣介石和宋美齡都在陽明山遭受了車禍,兩個人都受了傷,尤其是蔣介石受傷嚴重,都休養了好長時間,畫室也空了好長時間,等到宋美齡恢復以后,蔣介石的身體又急轉急下,之后宋美齡也沒有太多時間作畫,但宋美齡依舊是保持了愛畫畫的興趣,有空了興致一到便是會作畫一幅。
在宋美齡逝去一周前,根據她的侄子宋仲虎回憶,當時姑姑宋美齡還在作畫,畫的是一幅丹青牡丹花,栩栩如生,不過畫的是白牡丹。而她之前從來不畫白牡丹,也許是臨終之前對于人生有所感悟。
宋仲虎問道有什么事沒?有什么要交代的嗎?
宋美齡則是答非所問,說道:“人生萬事皆為空,畫畫是我的第一要務。這畫我要送一位遠方的朋友,你看好不好?”
宋仲虎說道姑姑的畫像姑姑的人一樣,天下第一美。對于晚輩的夸獎,宋美齡聽到,是高興的一笑。
一周以后,宋美齡在睡夢中逝去。
蔣經國雖然與宋美齡這位后母因為孔令侃,加之利益沖突,是長期有著芥蒂,但他與宋美齡有一個共同愛好,那便是畫國畫。
這也是少見的面和心不和的母子二人有著共同交流溝通的話題,蔣經國拜畫家高逸鴻為師,在繪畫方面也有一定造詣。
根據蔣經國的長子蔣孝文在1962年與朋友談話時披露,父親蔣經國經常跟祖母宋美齡一起談論畫畫。
宋美齡喜歡畫山水畫和花鳥畫,花鳥畫又以蘭、竹居多。蔣經國也喜畫松樹、竹子、梅花、蘭花等。有的畫還是蔣經國自己繪,宋美齡為其題字,落款為“美齡”,甚為親密。
蔣孝文當時說道父親蔣經國新作了一幅墨竹畫,大受祖母宋美齡贊賞,在墨竹畫未付裱之前,祖母宋美齡對一旁的祖父蔣介石說道:“從這一幅畫的氣勢看來,經國是可以做大事體的人”。而蔣介石聽了也是很高興。
蔣孝文說到興致之處,還對朋友說道那一幅畫正在中山北路的裱畫店裱褙,可以帶他們去看看。
于是朋友們坐著蔣孝文的吉普車駕往中山北路去看畫,這是一幅用一丈二尺高六尺寬的玉版宣紙畫的大墨竹,落款是高逸鴻寫的:“經國興到之處,筆墨蒼勁,饒有古趣,至可喜也。壬寅(1962年)新春高逸鴻題。”
當時蔣孝文的朋友們,自然是一頓夸贊,說道雖未必邁越古人,即與古人名家相較也不多讓。還有人吹捧道,甚至蔣經國的老師高逸鴻也是畫不出這種大氣魄的畫的。
而蔣經國在1962年畫的另一副竹子畫,宋美齡便是題字:“經兒近作筆墨漸見爽朗殊為可燕癸卯新春,美齡題。”
在1954年4月19日蔣經國45歲生日之前,宋美齡更是特意作《松風濤聲圖》,寫有“為經兒四十晉五生辰,松風濤聲,母畫父題”幾個字。
蔣經國為了回報后母宋美齡,也是投其所好,經常購買歐豪年的畫作,送給宋美齡來鑒賞和學習。
雖然這對母子當時是面和心不和,但表面上蔣經國對后母宋美齡很是尊重,宋美齡對蔣經國也很是親近。
等到蔣介石去世,宋美齡遠赴美國紐約居住以后,雙方互不干涉,關系有所緩和。1986年宋美齡返臺居住以后,蔣經國對其也是很尊重,時常去士林官邸看望宋美齡,至此母子二人才開始相處融洽。
不過沒過多久,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突然離世,宋美齡也在3年以后的1991年再度赴美長居,不過早年母子二人對于畫畫的討論和交流,也是在宋美齡心中留下了回憶。
所以1997年她百歲生日之際,看到歐豪年的畫,便是想起了繼子蔣經國,想起二人曾經的面和心不和,想起二人心中的芥蒂,想起二人相處融洽的溫馨,想起了過去種種,所有的恩恩怨怨終是隨著時間而破碎,成為五顏六色回憶中的一抹不同顏色而已,最后是只留一聲長嘆。
謝謝觀看,我叫宋安之,換個角度看歷史,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