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樂懸制度
中國的禮樂制度誕生于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寺遺址,這里的王級大墓出土土鼓、特磬qìng、鼉tuó鼓,以成套的樂器作為陪葬,已經形成一定的規制。
樂懸制度是西周禮樂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樂懸是指必須懸掛起來才能演奏的鐘磬qìng類大型編懸樂器。
樂懸制度起源于龍山時期,陶寺銅鈴、特磬開啟了“金石之聲”的時代,到商代晚期,以編鐃náo和磬為主要樂器,已形成雛形,到西周晚期,以編甬yǒng鐘和編磬為基本配置,嚴格等級化的樂懸制度成熟。
西周晚期成熟的樂懸制度表現為:
1、用器制度
使用編甬yǒng鐘、镈bó鐘、編磬,單用或合用。
2、擺列制度
《周禮?春官》記載:“正樂懸之位,王宮懸,諸侯軒懸,卿大夫判懸,士特懸。”意思是王的樂器擺列于四面,諸侯級別擺列東北西三面,卿大夫擺列東西兩面,士擺放在東面或者階間。
實際的考古發現證明,西周的諸侯應該與卿大夫同級,都是判懸。或許比卿大夫級別更高的三公可以享受軒懸。
3、音列制度
五音為“宮商角jué徵zhǐ羽”,《周禮?春官?大司樂》中不記載“商”音,鄭玄注解說,祭祀崇尚柔和,所以不用堅剛的“商”音。周人不用商音,可能是周公制禮作樂時做的規定,在考古中也得到證實,西周的編鐘一般沒有“商”音,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商”音在編鐘中就大量使用了。
山西太原趙卿墓出土的樂器有19件編镈,可分為兩組,音樂性能極佳,加上13件編磬,學者認為是三面圍放的“軒懸”之禮。
大河流金展廳展出的書鐘
春秋晚期 山西襄汾縣陶寺北墓地M3011出土
現藏: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
共16件甬鐘,其中3件被盜,后被公安機關追回。鐘上有刻銘,銘文內容有“衛侯之孫,申子之子書……”,這是一套衛國的編鐘,鑄造于春秋晚期。
衛國是西周初年建立的諸侯國,第一代國君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封,地理位置在河南鶴壁市一帶,雖然國小勢弱,卻是周代諸侯國存在最長的國家,一直到秦二世時期才滅亡。
《左傳》中記載,632B.C.,晉文公重耳城濮之戰后在踐土會盟,衛國參與,與晉國結盟,此后到晉定公九年(503B.C.),衛國叛晉,書鐘可能是在此期間流入晉國。
陶寺北M3011為春秋晚期約500B.C.~475B.C.時的墓葬,墓主人陪葬列鼎兩套,每套5件,還出土了镈鐘一套13件和一件建鼓座,身份至少是手握重權的卿大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