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快”節奏的當代生活,總有人選擇“慢”下來,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堅守著非遺傳承的初心,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由芒果TV出品的紀錄片《華流潮動》今日播出第五集《乘風逐浪的“中國手藝”》,跟隨國潮手藝人王丹青的視角,將傳統非遺手藝與時尚完美匹配,借助專注于“新潮國貨”的小芒等電商平臺,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到非遺產品,讓我們從一件件有“溫度”的手作中,感受“中國手藝”的力量!
借力電商東風“破局”,引領非遺手作新賽道
民間藝術設計專業出身的王丹青,是一個執著于純手工的女匠人,她格外青睞于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將傳統文化、傳統技藝與時尚文化相結合。因此,王丹青也在探索如何推廣傳統文化、推廣非遺手工藝品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電商對于傳統手藝是很好的破局機會。2013年,王丹青搭乘著電商的東風,在杭州開創了自己的手工品牌“王的手創”,主打原創手工刺繡產品。隨后,在專注于新潮國貨垂直領域的小芒電商開設了“王的手創”自營店。十年間,借助現代電商的風潮,傳統的刺繡工藝得以煥發新的光彩,王丹青也從“無名之輩”成為了電商平臺非遺手作的“領航者”。
苗繡技藝助力鄉村振興,改變1397名繡娘的人生
王丹青開啟了一次又一次的旅程,在與各地手工藝人的對話交流中不斷尋找著新的靈感。大學時期,王丹青來到了苗繡的發源地——貴州,與苗繡這一國家級非遺傳承技藝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著迷于苗繡技藝的精美靈巧,因此也想通過自己的品牌,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歡刺繡。
王丹青還邀請來自貴州、四川、云南以及新疆的1397名繡娘加入手工刺繡的隊伍,希望這些大山深處的繡娘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在傳承苗繡技藝的同時也能夠掙錢改善生活。王丹青團隊提供樣稿,繡娘們負責生產,這種雙贏合作的方式,在促進鄉村振興的同時,1397名繡娘合伙人的人生也得到了改變。
傳承推廣108種手藝,做年輕人更感興趣的非遺
有了繡娘們的“穩定輸出”,王丹青也開始了在設計理念上的大膽創新。為了做出“讓城市里的年輕人更感興趣”的非遺手工藝產品,王丹青和她的團隊用新潮的眼光,創新刺繡圖樣,融入中國傳統元素,不斷地為手工藝產品注入靈魂。不僅推出了牢牢抓住Z世代內心的“盲盒”形式,還推出了DIY刺繡,讓手工愛好者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刺繡的魅力。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部分館藏文物的IP授權,以及與《大魚海棠》、《熊出沒》等眾多一線熱門IP的合作,“王的手創”以其獨特的設計迅速出圈。通過這種“IP原創+電商”的模式,“王的手創”找到了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王的手創”通過聯動鄉村與城市、設計師+手工藝人的兩種空間與人群,在手藝圈逐漸擁有了自己的知名度。王丹青表示自己將牢記作為手藝人的本心,想要做更有良知的商業。在刺繡之外,王丹青和她的團隊陸續走過316個縣、市、鄉鎮,拜訪了超過10000位手藝人,創作了“108種手藝”視頻IP,在新的賽道中持續推廣中國傳統手工藝,傳遞文化的火種。
在時代的浪潮之下,每個人都是一朵浪花。而總有這么一群人,在時代洪流中勇立潮頭,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闖出一片天地。《華流潮動》用五集的體量,記錄了機械裝置藝術家肖迪、中國動畫創作者謝君偉和鄒靖、焰火導演黃成、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國潮手藝人王丹青正在經歷的文化浪潮,展現了國潮時代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潮流發展。節目以青春化的視角、新潮的精美視覺、真實可感的故事描摹,展現新時代青年努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的創新奮斗歷程,激勵當代青年賡續中華文脈,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的文化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