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單介紹下曹原這個人,他是四川成都人,出生于1996年。這個人可以說在自然科學領域天分極高,14歲就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在校期間表現優秀,獲得的各種獎勵也不少。
2014年,18歲的曹原赴美國麻省理工物理系學習,6年后的2020年完成了博士學業,這年他才25歲。
科研成就方面:2018年,22歲的曹原率先發現了石墨烯的超導現象,成功預測了石墨烯的超導臨界溫度,解決了凝聚態物理百年難題。
當年,《自然》雜志評選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人物”排行榜上,曹原排第一。
由曹原的個人經歷來看,可以肯定這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不過近日有消息稱,曹原將于2024年7月起入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助理教授。如此年輕且優秀的人才留在了美國,在咱們這兒的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仿佛咱們科技界的天都要塌了一般。
從咱們這兒網絡上對這件事兒的批評來看,幾乎一邊倒地將矛頭指向了咱們的人才選拔機制,那意思曹原的出走都是機制的錯。而且這件事兒還能證明美國人更善于利用人才,至于咱們這兒,就只會利用關系。
基于這種觀點,有這么兩句充滿調侃的話被廣泛傳播,一句是霍金來咱們這兒都得站起來敬酒。另一句說,愛因斯坦來了也得給人端茶倒水彎腰遞煙。
你說這完全是胡說八道那肯定不對,網上流傳甚廣的
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后再次赴美說過咱們這兒學術圈的三大問題:一是學術造假;二是論資排輩;三是浮躁之風。學術研究急功近利、側重賺錢而不是專注研究。
許晨陽的目標所指也是咱們這兒的選拔機制和學術環境問題,他所說的這三大問題之所以能廣泛傳播,也說明咱們這兒確實存在這種問題。畢竟如果是一個理論上都不可能存在的事兒,比如公雞下蛋、母豬上樹這事兒,他不管怎么念叨,也不會有人當真。
作為學術圈內的人,許晨陽不管是出于個人怨氣還是對圈內現實環境的不滿,反映出的問題肯定是客觀存在的。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是表現形式和江湖險惡的程度不同罷了。
美國雖然和咱們這兒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差異巨大,但社會形態同樣也是由人組成的,人際關系方面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有很多人認為在咱們這兒什么都要靠關系,在美國不需要人情世故,你有本事就有高工資高待遇等著你。
看上去好像是這么回事,有點唯才是舉的意味在里面,但這里面最核心的點在于高工資高待遇。這可不像說話那么簡單,是需要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體量來支撐的,而美國靠吸全世界的血客觀上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在對全球人才的吸引上產生了虹吸效應。不說咱們這兒,試問有哪個國家人才流出比不是高于美國的!
正因為美國有龐大的經濟體量,在人才吸引上占據著絕對優勢。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優勢是超過了其碾壓全球的軍事優勢的。有這種優勢存在,在文化和科技霸權上,美國也是遙遙領先且都牢牢控制話語權,比如科技上被美國承認,那無疑意味著被國際承認,基于這種情況,科技人才必然踴躍地向美國流入,得承認目前這就是現實。
利益誘惑和科技霸權客觀上掩蓋了美國同樣有人情世故的現實,美國都承認的“旋轉門”是怎么回事?懂的應該都懂。
客觀說,在講究人情世故,論資排輩這方面咱們比美國嚴重,人際關系的復雜程度也確實比美國更甚。人際關系越復雜優秀人才越難冒尖這也是事實,別的不說,咱們男足技戰術水平越來越稀碎就是這種社會環境下的必然產物。
要說咱們不知道這種現象的惡劣影響那不可能,唯才是舉就是曹操提出來的,再往前人類歷史上率先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還是咱們,更早的先秦到商周,百里奚、姜子牙顯然也不是靠關系、論資排輩才冒出來的。
人才流失確實可惜,但靠譏諷謾罵放大所謂的制度缺陷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試問你我,誰不曾想攀個高枝、依附個所謂權貴、有個馬爸爸……改就得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先把自己的人際關系搞簡單,有自我犧牲精神,整個大環境才有可能發生根本轉變。不能一方面臭罵“血槽姐”,另一方面又人人想當“血槽姐”。要是這樣,什么都改變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