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樣說的人,要么他懂的道理,是假的道理,要么他雖然懂了真的道理,但卻不能將這些道理應用于生活,指導自己的人生。
這樣說的人,一定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沒有能力分辨道理的真假,沒有能力運用道理。
一個有能力的人,必然是對這個世界有正確的、深刻的認識(也就是真的道理),并能運用這些認識來改造生活,指導人生的人。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必然能在生活中獲得正向的反饋,也就能過好自己的人生了。
要怎樣才能獲得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并將其應用于生活,毛主席的《毛澤東選集》中《實踐論》一篇,便是專門解決這個問題的。
一、《實踐論》介紹
《實踐論》是毛主席在1937年7月寫的,當時,黨內(nèi)長期存在“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兩種錯誤思想,一些人固守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框框,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革命的現(xiàn)實問題,另一些人則囿于自身在革命實踐中的經(jīng)驗,不理解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為了指出“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毛主席寫下了這篇《實踐論》。
《實踐論》有一個副標題,《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實踐論》的基本思想就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毛主席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根據(jù)中國革命的豐富經(jīng)驗,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解決了中國哲學史上幾千年來關于知與行的關系問題。
對于我們普通讀者來說,《實踐論》就是要解決怎樣獲取正確的認識,并將其應用于生活的問題。
二、實踐的觀點
毛主席在《實踐論》開篇,就在闡釋實踐的重要性。馬克思認為,實踐就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zhì)世界的對象性活動,人能過實踐,實現(xiàn)了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統(tǒng)一。
通俗地說,人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是實踐,人是通過實踐,將自己與世界聯(lián)結起來的。
毛主席說:“實踐的觀點是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以下引號部分,都出自毛主席的《實踐論》)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人的認識是從實踐活動中獲取的,實踐活動包括生產(chǎn)活動、政治斗爭活動、科學與藝術活動等。其中,生產(chǎn)活動是人的認識的基本來源。
人是怎樣從實踐活動中獲取認識,將在“認識的過程”一節(jié)中詳細闡述。
2、實踐是推動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人類社會的生產(chǎn)活動,是一步一步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這也決定了實踐活動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只有實踐活動不斷深入,認識才能不斷提高。農(nóng)業(yè)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就不可能進行電力相關的實踐,也就不會獲得關于電磁學的認識。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諾貝爾物理學獎,只頒給那些經(jīng)過實驗證實的理論,現(xiàn)在很多前沿的理論,沒法通過實驗證明,它們都只能稱為猜想,而不是真理。
三、認識的過程
1、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認識來源于實踐,我們在大量的,針對某一事物的實踐活動中,會看到這一事物的各種現(xiàn)象,會看到這個事物的各個方面,會看到這一事物與其它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從而產(chǎn)生了對這一事物的印象,這就是感性認識的階段。
感性認識是表面的、片面的、外部的,因此,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為理性認識。
“社會實踐的繼續(xù),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復了多次,于是在人們的腦子里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chǎn)生了概念。”
概念是事物的本質(zhì),是事物的全體,是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
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就是認識的第二階段,理性認識。
“重復地說,論理的認識所以和論理的認識(理性認識)不同,是因為感性的認識是屬于事物之片面的、現(xiàn)象的、外部聯(lián)系的東西,論理的認識則推進了一大步,到達了事物的全體的、本質(zhì)的、內(nèi)部的聯(lián)系的東西,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內(nèi)存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圍世界的總體上,在周圍世界的一切方面的內(nèi)部聯(lián)系上去把握世界的發(fā)展。”
這里要強調(diào)兩點:
一是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雖然感性認識是片面的、現(xiàn)象的、外部聯(lián)系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感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雖然我們現(xiàn)在大多是在課堂和書本上學習理論知識,我們獲取這些理性認識時并沒有直接的感性認識,但是這些理論都是創(chuàng)造這些理論的人在大量的感性認識中形成的。
二是感性認識要上升為理性認識。長者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我吃過的鹽都比你吃過的飯多,我走過的橋都比你走過的路多,然而在真理面前,比的不是誰吃的鹽多和走的路多,有的人雖見過許多事,但這都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如果沒有上升為理性認識,那么見過再多的事物,他依然無法看到事物全體的、本質(zhì)的、內(nèi)部的聯(lián)系。
“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zhì)問題。”
“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2、將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之中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不意味著認識過程已經(jīng)完成,理性認識還要應用到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檢驗。
認識的目的是為了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guī)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認識需要實踐的檢驗,我們有了理性認識,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理性認識就是正確的,我們只是對感性認識進行了提煉、加工、判斷、推理,要判斷我們的理性認識是否正確,就只有回到實踐中去,只有在實踐中達到了我們預想的目的,才能證明我們的理性認識是正確的。
四、認識的曲折性與前進性
上面說到,在實踐中,我們從感性認識中提煉、歸納、總結、判斷、推理,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再將理性認識形成的理論,應用于實踐之中,接受實踐的檢驗,從而得出正確的認識,這是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
然而,現(xiàn)實世界中,認識并沒有真正的完成之時,認識的過程是有曲折性和前進性的。
首先,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主觀條件上,人受到自身認識能力和實踐活動范圍的限制,客觀條件上,人會受到科學技術條件以及事物發(fā)展過程其及展現(xiàn)的程度的限制。
“原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實際,部分錯了或全部錯了的事,都是有的。許多時候須反復失敗過多次,才能糾正錯誤的認識,才能過于和客觀過程的規(guī)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夠變主觀的東西為客觀的東西,即在實踐中得到預想的結果。”
其次,世界處于永不信息的變化發(fā)展過程之中,我們對于事物的認識也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深入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的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shù)的相對真理之總合,就是絕對真理。”
有的理論,此時此刻是正確的,但在未來就不一定了。就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理,在他的那個時代,無疑是真理,但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人們就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理無法解釋一些現(xiàn)象(比如水星進動問題),于是愛因斯坦發(fā)展出了廣義相對論。
總之,人對于事物的認識,并沒有一個徹底完成的時刻,“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nèi)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才是我們不斷提升自我認知的正確過程。
毛主席的《實踐論》,是一把鋒利的寶劍,只要能拔出這把石中劍,我們就是亞瑟王。拔出這把鋒利的寶劍,我們就能斬去無能、懦弱、虛妄,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