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之美,常常讓人陶醉其中,回味無窮。今天跟大家分享南宋末年蔣捷的詞《一剪梅·舟過吳江》,這首詞的最后三句十分驚艷,是千古名句。
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蔣捷(約1245~1305后),字勝欲,號竹山,他的詞集就叫《竹山詞》。蔣捷是南宋著名詞人,他跟王沂孫、周密、張炎,并稱為宋末四大家。蔣捷的詞,語言新奇清俊,情感悲涼蕭寥,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稱贊他是“長短句之長城”。
蔣捷生活在宋元易代之時。南宋咸淳十年(1274),蔣捷考中進士,結果,官還沒當上,南宋就滅亡了。由宋入元后,蔣捷義不仕元,過著終生漂泊的生活,因此,他的詞中有著很強的遺民心態。這首《一剪梅·舟過吳江》,就是南宋滅亡后,蔣捷漂泊到吳江縣的吳淞江時所寫。
詞的開篇,便直抒胸臆,詞人懷著無盡的愁緒,行船在吳淞江上,江上輕舟搖晃,江上酒樓林立,酒旗招展,滿懷愁緒的詞人,渴望借酒消愁。
《四庫提要》中,評蔣捷的詞“煉字精深,調音協暢”。這開篇三句,便展現出了蔣捷煉字的功力。“搖”字寫輕舟搖晃,卻暗含著詞人身世飄搖之感。“招”字寫酒招展,卻逗引著詞人借酒消愁的內心欲望。
可是,詞人并沒有停下船,去酒樓喝酒,可能是沒錢了吧,他只能在蕭蕭風雨中,搖著船駛過秋娘渡口,穿過泰娘橋下。
秋娘渡、泰娘橋,秋娘、泰娘,都是歌伎常用的名字,使用它們為渡口和橋的名字,說明這個地方是妓院很多的地方,風流薈萃之地在國破家亡的背景的襯托下,多了一層“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意味。
風雨蕭蕭,又給詞人滿懷愁緒的內心,添上了一層凄涼的底色。
亂離之世,漂泊之時,人的內心便容易產生對故鄉與家庭的懷念。于是,詞人下闋前三句就寫,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里,洗盡布滿征塵的衣袍,在溫暖的家里,可以人悠閑地點起心字香,調弄標有銀字的笙篁。
銀字笙是古代的樂器,笙管上標有表示音調高低的銀字。心字香,指心字形的香。
點香調笙,是多么愜意的情景,以內心的渴望反襯現實的無奈,寫出了詞人刻骨的凄涼。
最后三句寫時光飛逝,櫻桃紅了,芭蕉綠了,人卻被拋棄了。
如果要在古詩詞中,選出描寫時間最經典的詩句詞句,那么這首詞的最后這三句能進前五。
首先,這三句中,選用了“紅”、“綠”這兩句鮮明的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初讀便能給人深刻的印象。一般寫低落的情緒,詩人都會選用灰暗的顏色,而蔣捷反其道而行之,以麗語寫慘懷,讓人感受到了時光的無情流逝。
其次,“紅了”、“綠了”,兩個“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動態的情景,我們仿佛看到了櫻桃變紅芭蕉變綠的過程,恍惚中,我們看到了時光一點一點地流逝。明代潘游龍《古今詩余醉》中說:“末句兩用‘了’字,有許多悠悠忽忽意。”
再次,一個“拋”字,強烈地表達出了詞人在歷史洪流面前的無力感和漂泊感。詞人不僅是在空間上四處漂泊,在時間中他也是漂泊的。在那個宋元易代之時,詞人失去了家,失去了國,也被拋擲在歷史的洪流之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