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類節目《與生活有關的事》 ep01 骨子里的煙火氣
抖音生活服務出品 Figure聯合呈現
關于中國人的共性有很多關鍵詞,「民以食為天」總是能排名前列。甚至當我們高喊「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時,「美食」甚至還在「愛」之前。
隨著時代的發展,探店達人們用鏡頭展示各種極具特色的美味、生活方式,撫慰著人心,鏈接起他鄉與故鄉、當下與往昔、現實與夢想。
《與生活有關的事》由抖音生活服務出品,Figure聯合呈現,邀請傳統媒體人劉儀偉,以回訪探尋當初探店達人發現城市隱秘角落中店鋪和店主的故事,呈現這個新職業群體對「附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
通過三者奇妙碰撞,帶出不同的人生故事,將世間煙火與溫暖熱血展現。
第一集,劉儀偉閃現六朝古都南京,找一找《骨子里的煙火氣》。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孤獨美食家》」
誰能想到,作為曾經的美食節目「頂流」,劉儀偉與本集探訪主人公、美食探店博主張良仁初見時,居然帶著些許拘謹。
這位今年7月下旬才開始發布短視頻的「新手」,張良仁外表看上去與「美食探店」四個字缺乏關聯:瘦削身材,兩鬢斑白,鴨舌帽、黑色半框眼鏡加學究風穿搭——如果一定要用比喻形容的話,他更像是刻板印象中的高中教導處主任。
今年54歲的張良仁,本業確實是老師,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師,他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考古學習與工作已經36年,曾主持甘肅張掖黑水國遺址的發掘,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項目,「訪問和發掘過的國家,加起來能繞地球一圈」。
之前的工作生活極其簡單,「教學」「研究」「學生」——張教授用這么幾個關鍵詞來概括。而現在,他給自己短視頻賬號@張良仁教授寫下的個性簽名,透著一種與時俱進的俏皮:「不會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張教授笑言,自己稱不上是一個「吃貨」,「如果在1-10分之間打分的話,我會給自己打6分」。然而翻閱他的短視頻賬號,京華湯包、白斬雞、芋泥香酥鴨、糯米八寶鴨、東坡肉、鴨血粉絲、柴火餛飩……單看標題,各種美味佳肴就撲面而來。
點開視頻,你更會發現「精神食糧」也極其豐富:嘗一塊芋泥香酥鴨,他引申到光緒皇帝的宮廷菜譜;點一籠湯包,他可追溯蒸籠近7000年的漫長歷史;夾起一口鴨血粉絲湯,他「遺憾」粉絲湯「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話鋒一轉,用江蘇句容土墩墓里出土的一罐鴨蛋,證明「江蘇吃水禽的傳統,從2500年前就開始了」……
上下數年前的冷門歷史知識,結合張教授頗具網感又不失嚴謹的「烹飪技法」,變得生動可愛且更具煙火氣,迅速在年輕人中圈粉無數,也難怪他能被網友稱之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孤獨美食家》」。
「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所以大家都喜歡去博物館,喜歡看遺址、看文物。而考古學既是打開歷史真相的一把鑰匙,也是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個入口。」張良仁說,「通過現代的美食,來介紹各種飲食習慣背后的歷史知識、考古知識,能講觀眾不知道的,這是我們(做美食探店)的優勢。學術問題要與老百姓關心的事情有關系,我們盛產知識,但是不能壟斷知識。」
其實,很多「高冷」知識并不冷,只是與普羅大眾之間缺少連接,才變成「高不可攀」。與單調的文字、繁復的表格相比,借助生活類短視頻影像傳播知識,用最有趣的方式,播撒知識的種子,受眾終于可以通過一方屏幕,在生動輕松的氛圍中,滿足「受教于大方之家」的心愿。
知識含金量帶來大流量
張教授毫不諱言,之所以產生做短視頻的念頭,一方面是向大眾傳播知識,另一個初衷則是想「擴大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考古的價值,用更多的方式支持考古研究。
他曾經想過很多方法,但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直到去年,張良仁無意間翻到一本上世紀70年代的專著《中國文化中的飲食》——該書主編張光直教授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也是張良仁導師的導師。
從先秦到漢唐元明清,這本書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和解讀:農業社會的特點是怎么影響這片土地上的食物演化,儒家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組織方式如何決定中國人的烹飪和就餐習慣……
師門淵源給張良仁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一簞食一瓢飲之間,也能一覽千年。以美食為切入點,他決定嘗試做視頻自媒體。
「我是懂考古不懂新媒體,寫論文是我的本職工作,但是寫腳本我就不太擅長,所以就找專業的視頻創作團隊合作。」在拍攝之前,團隊會先進行踩點,選擇合適的主角——美食,然后查找資料、撰寫腳本。在腳本寫完后,先由張教授對其中涉及的專業歷史知識進行審核,然后才進行拍攝環節。最后由團隊后期進行剪輯、修改和打磨。
盡管在視頻中的形象幽默親切,但張良仁擺手自嘲,自己就是個「老學究」,一下子要面對鏡頭介紹美食,出鏡是個大難題。
「你們第一次拍,拍了多長時間?」聊天中,劉儀偉好奇地問。
「我們第一次拍的視頻,(到現在)還沒發出來。」張教授的合作伙伴,視頻團隊負責人戴總說,「等于拍廢了。」
張良仁教授探店視頻拍攝現場
「從某種方面來講,我是不應該做視頻的。」張教授補充說,「我在鏡頭面前就不會說話了,表情也十分的僵硬。所以我練普通話練吐字,練各種技能……干了兩個月才慢慢適應。」
如今,盡管還有些青澀和局促,他已經能直視鏡頭,清晰地道出美食背后的歷史,甚至能做一些搞怪的表情和動作,與屏幕外的觀眾們互動。「我要了解老百姓的喜好,選擇以怎樣的方式來和他們對話,以及呈現在鏡頭前的狀態,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直到現在我還在學習的過程中。」
憑借「獨門絕技」,入駐短視頻平臺短短四個多月,張良仁就收獲了7.6萬粉絲、52.6萬個贊,在社交媒體中也算是小有名氣。
但與迅速增長的流量數字相比,更使他高興的,是在留言或私信里見到越來越多與考古和歷史相關的問題,「更多人對我們考古學感興趣了」;是探店視頻真真切切地給小店帶來了增益。
「對我店的營業額和知名度增長,都有幫助。」張教授曾錄制過探店視頻的湯包點老板,用一口南京普通話說道,「張教授來過之后,互聯網宣傳的力度太大了。現在是年輕人的時代,他們手機轉發一下,就不得了了。而且視頻還能不斷地傳播,日積月累。」
「煙火氣是從哪兒來的?」
「選題有什么選擇的標準嗎?」劉儀偉又有了新的疑問。
團隊給出的答案看上去挺簡單:與張教授能講的知識相結合,能夠跟考古嫁接到一起,「我們希望知識的傳播更下沉一些,讓知識更有煙火氣一些」。
對于中國人來說,美食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有撫慰人心的效用。「有時,我們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鄉愁。」蔡瀾曾在文章里這樣寫道。
很多時候,我們記憶的是一種聯系,與家人的聯系。如前述湯包店里一位十幾年老顧客所說,「我奶奶以前也包湯包,她過世以后,就一直沒有吃到那種(味道)……這里有家里邊的味道。」
「書里面經常講的炊煙裊裊,那就是煙火氣。」張教授補充說。走入都市里的小店,老百姓最愛去的地方,走入到他們的生活日常吃喝的地方,煙火氣就在那里,「順便還負責食其所以然」。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熟人社會,曾經「我們有鄰里,我們有親友,我們相互走動,相互來往」,劉儀偉感嘆,「從探店的角度來看,我們想吃一個好東西,過去我們只能夠找熟人探聽,現在我們只需要打開手機,然后看你在社交媒體里的熟人」。
當在鋼筋水泥鑄就的城市森林里,被瑣事與焦躁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還好,屏幕后的那一方美食天地,有如張良仁教授這樣的人,帶著千年歷史沉淀出的從容,聊名人雅事,講市儈世俗,談風土民生,重新帶著你領略「附近」生活的日常美好,「去追求心中屬于自己的煙火氣」。
這未嘗不是視頻時代的一份特殊饋贈。
紀實類節目《與生活有關的事》,由抖音生活服務出品,Figure聯合呈現,12月18日起全網上線,從資深美食節目主持人劉儀偉的視角,探尋當初達人發現城市隱秘角落中店鋪和攤販的故事,呈現這個新職業群體對「附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三段不同的人生故事,將世間煙火與溫暖熱血展現。
導演|萬曉璋
撰稿|鮮 于
編輯|許 靜
出品|FigureVideo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我們用14天跟拍了一群輸球的少年
尋藝東方:我們老外「漂」在中國的意義
南京胖哥:這個社會,太缺少男人的血性了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