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春秋(2)文侯之命 晉國始大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周平王東遷后,王室衰微,逐漸失去周禮這一傳統政治秩序束縛的諸侯們,彼此之間開始“強并弱”的吞并戰爭。就在這時,齊、楚、秦、晉四國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天下政令發布開始由天子之手轉入諸侯之手。其中,位于王室北邊、居于今天晉南地區的晉國,顯得尤為強大。
這一年,晉文侯姬仇與鄭武公、秦襄公等諸侯共同出兵,護送周平王由鎬京東遷洛邑。為表彰晉文侯的功績,周平王將晉文侯封為“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的意思。周平王還賞賜秬(音同“巨”)鬯(音同“唱”)和圭瓚給晉文侯,并作了一篇名為《文侯之命》的策書給他。
周平王策命晉文侯
什么是秬鬯?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秬鬯是用黑黍米和郁金汁液混合在一起烹煮后釀造的一種酒,酒的氣味芬芳,令人聞之而心情舒暢。作為中國古酒之一,秬鬯在商周甲骨文、金文和先秦文獻中出場頻率頗高。同時,秬鬯也是古代用于祭祀降神及賞賜有功諸侯和大臣中功勛卓著者的“九錫”之一,為重要禮器。
搭配秬鬯,周平王賞賜給晉文侯的另外一件禮器為圭瓚。《詩經·大雅·江漢》有言:“厘爾圭瓚,秬鬯一卣(音同“有”)。”
圭瓚,是用來盛裝秬鬯的玉制勺形酒器。《周禮·典瑞》提到“祼(音同“貫”)圭有瓚,以肆先王,以祼賓客”,就是說,把圭瓚裝好秬鬯,用來祭祀先王和賞賜前來朝覲的諸侯。
盛裝秬鬯的圭瓚
為表彰晉文侯的勤王大功,再加上晉文侯與周平王同姓,且晉國乃大國,因此,周平王在《文侯之命》這篇策書中,首先稱呼晉文侯為“父”。《儀禮·覲禮》中說,當時,周王稱呼同姓大國的諸侯為伯父,稱呼異姓大國的諸侯為伯舅,又稱同姓小國的國君為叔父。稱異姓小國的國君為叔舅。
接著,周平王以“丕顯文武,克慎明德”之語,來追溯先祖周文王、周武王伐紂滅商、定鼎天下的功績。因為有了文王、武王的德行,上天才降下福報給周室,把周的德行名聲傳播于四海。另外,周文、周武重用賢臣治理天下,西周因而變得興盛繁榮。
隨后,周平王感嘆自己年紀輕輕接過周室重任,身上擔子很重。上天降臨懲罰在平王身上(指“鎬京陷落、周室東遷”),讓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讓鎬京遭到敵軍入侵而毀滅。因此,周平王呼吁以晉文侯為首的諸侯長輩們速來幫助他渡過王室危機。
再往后,周平王開始吹捧晉文侯,盛贊晉文侯執政能力,說他能夠統御晉國文武群臣、聯合天下諸侯共同發兵,在王室最為困難危險的時刻,保住并延續了周王血脈。
晉文侯姬仇
然而,保護周平王在洛邑安頓好后,晉文侯還要回返晉國。所以,在《文侯之命》中,周平王宣布賜給晉文侯黑黍香酒一卣、紅色的弓一張、紅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一張、黑色的箭一百支,以及四匹馬,勉勵晉文侯好好治理晉國的土地和人民,當好周王室的藩屏。
頒賜《文侯之命》一事表明,周平王正式將王室的部分禮樂教化和征伐大權給了晉國。晉國有了“代天子行事”的巨大權力。
那么,晉國為何會有如此強的實力保護周王東遷?周王又為何這么信任晉文侯?這一切,還要從晉國的建立說起。
晉國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也就是姬虞。唐叔虞的母親是開周功臣姜子牙的女兒。相傳周武王當年與唐叔虞的母親相會前,夢見上天告訴武王,有一個女子將會與他結合生下一個孩子,這個孩子要取名為“虞”,將來要把他封在“唐”地。
御龍氏劉累
“唐”地,在絳州翼城縣西邊二十里,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西邊。這里當初是帝堯后裔的封國。帝堯有一個后代就劉累,以擅長飼養龍而聞名。當時的夏朝君主孔甲聽說后,讓他飼養雌雄兩條龍,并賜姓御龍氏。后來,有一只雌龍死了,劉累就把它剁成肉醬并烹煮成美食獻給夏王孔甲。孔甲覺得這道菜特別美味,就向劉累求問還能否再次烹飪。劉累害怕雌龍死去的消息遲早被孔甲知道,就率領族人遷居到魯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于是,孔甲又分封了劉累的孫子在原“唐”地。
這個唐國歷經夏商兩代,到周成王的時候舉兵叛亂,最終被周成王討滅,唐國族人被周成王西遷到“杜”地,其位置在今西安市附近。遷到“杜”的唐國,被周成王封為伯爵,唐國子孫就以“唐杜”為氏,稱“唐杜氏”。
爾后,周成王開始處理原“唐”地問題。一天,周成王與弟弟叔虞正在玩游戲。周成王將桐葉削成圭的形狀送給叔虞,并說“要將一塊地封賞給叔虞。”在一旁的史官連忙記下周成王這句話,并要求成王兌現諾言。
周成王表示,這不過是一句戲言罷了!史官告誡周成王:“天子無戲言,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被史書記錄下來,并用詩書禮樂去傳頌它。”因此,周成王就把叔虞封在剛剛征服的“唐”地。因此,叔虞又被稱為“唐叔虞”。
周成王唐叔虞“剪葉封桐”
唐地位置重要,位于黃河、汾河的東面,有方圓百里之大。周成王與叔虞“剪葉封桐”的故事說明,當時的周王急需一名親信,到新征服的汾河流域去建立統治,拓展周人的統治地域。而作為周成王弟弟的叔虞,是再適合不過的角色了。
當時,唐地有一條河流名叫晉水,經酈道元《水經注》和登載在《山西日報》上的一篇文章《晉水源流在絳縣》的考證,晉水就是流經今山西省絳縣的澮河。以“晉水”為名,到唐叔虞的兒子姬燮時期,唐國正式改名晉國,姬燮就成為了晉國首任晉侯。
晉侯姬燮遷都到晉陽(今太原)北邊二里處,一座曾經帝堯修筑的城池,將其作為國都。這座城池的北段城墻到南北朝時期仍然存在,并被時人徐才記載在《宗國都城記》內。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當地還存在有高約數米的城墻遺址。
山西省運城市絳縣磨里峪的晉源坪(中國日報網)
從晉侯姬燮開始,晉國歷經了晉武侯姬寧族、晉成侯姬服人、晉厲侯姬福、晉靖侯姬宜臼(與周平王同名同姓)前后五代父死子繼的國君。這五代國君在位期間,沒有詳細的年代可以考證。直至晉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周朝國都鎬京發生“國人暴動”時,才有具體年代可考。
公元前840年,在位十八年的晉靖侯去世。其子姬司徒繼位,是為晉釐侯。晉釐侯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此中差了兩年,當為司馬遷誤記),周宣王繼位。四年后,晉釐侯去世,子晉獻侯姬籍繼位。又過了十一年,到公元前813年,其子晉穆侯姬費王接替君位。
晉國始祖唐叔虞
公元前809年,晉穆侯迎娶齊國宗室女齊姜為夫人。公元前806年,晉穆侯跟隨周宣王出兵征伐條戎(分布在今山西省運城縣中條山北鳴條崗一帶的戎人)和奔戎(可能也在今中條山附近),但周王室軍隊不幸戰敗。同年,晉穆侯生下太子姬仇,也就是之后護送平王東遷的晉文侯。
公元前803年,晉穆侯又討伐了千畝之戎(在山西介休),并取得了勝利。《古本竹書紀年輯證》說,晉國這年在一個叫汾隰(汾河邊的低洼處或新開墾的田邊)的地方擊敗了北戎。據此可以推測,千畝之戎應該是北戎的一個部族。可以說,晉穆侯時代,通過數次征討戎人的戰爭,晉國在汾水流域的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展。
春秋初年的晉國
與上次作戰一樣,這次戰爭的同一年,晉穆侯又喜得一子,名為姬成師。這個小兒子出生后,晉國人師服發現成師生有異象,實乃國君之相。師服感嘆道:“太子姬仇,其名寓意仇恨,小兒子成師寓意其日后必將成就大事。嫡子庶子的名字悖逆顛倒,恐怕晉國的動亂將要到來啊。”師服這句話,就是對日后成師后代在晉國發動“曲沃代翼”的真實寫照。不過這些都是后話,此處按下不表。
公元前785年,在位二十七年的晉穆侯去世,弟弟殤叔自立為晉國國君。前太子姬仇擔心被其叔叔加害,就出逃而走。殤叔當了四年國君,到公元前781年,英明果決的姬仇帶領自己的黨羽殺回晉國,除掉殤叔,登上君位。這就是一代明君晉文侯。
晉文侯十年,即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殺周幽王,晉文侯出兵勤王,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在天下諸侯之中取得了極高的威望。再加上后來于公元前750年攻殺周攜王,徹底奠定周平王正統地位,晉文侯就此達到其在位時的國勢頂點。
參考資料
《史記》
《尚書正義》
《經典釋文》
《詩經》
《儀禮》
《毛詩傳》
《周禮》
《康熙字典》
《史記集解》
《括地志》
《左傳》
《水經注》
《宗國都城記》
《竹書紀年》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說文解字》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劉凱《九錫淵源考辨》
山西日報·劉玉棟《晉水源流在絳縣》
中國日報網《晉水源流在絳縣》
微晉源《城北村下埋著4000年的古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