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中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有時被稱為“最溫和的癌癥”。但據國家癌癥中心的數據揭示,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在女性中已持續3年穩居十大癌癥的第4位,而在男性中則位列第12。令人擔憂的是,新診斷的病例數仍在持續上升。因此,我們需要對甲狀腺癌保持高度警惕,不斷加強公眾對其的認識和防范意識。
甲狀腺癌的病因?
武漢濟和醫院腫瘤科的馬玉芳教授指出,盡管醫學界對甲狀腺癌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的定論,但目前較為明確的風險因素包括輻射污染和遺傳。雖然女性患者居多,但具體的原因尚不明確。有專家提出過基因、飲食、環境、生活習慣以及女性荷爾蒙等因素可能導致兩性在甲狀腺癌發病率上的差異,但最終的研究焦點仍集中在甲狀腺癌致癌基因與基因遺傳等因素上。
除此之外,碘的攝取、食物中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肥胖、胰島素阻抗、糖尿病等也被認為是可能的致病因素。同時,現代人面臨的壓力大、長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提高患病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的功能障礙。一旦自然殺手細胞失去對突變細胞的追殺能力,癌細胞的數量可能會增加,從而誘發癌癥的發生。
甲狀腺癌的常見類型、高發人群及生存率解析
甲狀腺是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腺體,其形狀如同蝴蝶,位于頸部環狀軟骨下方,氣管軟骨之上的氣管兩旁,由左右兩葉和峽部構成。然而,這個重要的腺體也可能受到癌癥的侵襲。甲狀腺癌主要有四種類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發生率及預后。
1、乳突癌
乳突癌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是甲狀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占比高達80%。它通常在碘攝取過多的患者中出現。乳突癌的生長速度相對較慢,往往在局部停留多年。由于缺乏完整的包膜,乳突癌易于在局部淋巴結轉移,但在診斷時較少通過血流轉移到遠端。幸運的是,其10年存活率約為90%。這種癌癥在40歲以下的人群中較為常見,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3倍。
2、濾泡癌
濾泡癌是甲狀腺癌的第二常見類型,也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約占15%。它生長較慢,通常是單發病灶,并且具有包膜。在碘缺乏地區較為常見。與乳突癌不同,濾泡癌較少轉移到局部淋巴結,但更容易通過血流轉移到肺、骨骼和肝臟等部位。其10年存活率約為80%,通常在40歲以后的人群中更為高發。
3、髓質癌
髓質癌起源于甲狀腺旁的C-cells(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在甲狀腺癌中的占比少于5%。其惡性程度介于濾泡癌和未分化癌之間。它可以通過腺內淋巴轉移到腺內其他部位或局部淋巴結,也可以通過血流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肺、骨骼和肝臟。髓質癌的10年存活率約為60%-70%,好發于40歲以后的人群,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
4、未分化癌
未分化癌由濾泡上皮細胞衍生而來,占比約2%。這是甲狀腺癌中最為惡性的類型,通常會迅速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到全身各器官。它沒有良好的包膜,導致甲狀腺整體變形。癥狀包括頸部硬塊、局部淋巴結腫大和疼痛、聲音沙啞、呼吸喘鳴及吞咽困難等。遺憾的是,這種癌癥的存活率極低,患者往往在確診后數月內離世。它通常在50歲以后的人群中出現,女性發病率稍高。
甲狀腺癌有哪些癥狀?
甲狀腺癌的一些常見癥狀,如吞咽困難、聲音沙啞、易咳嗽或呼吸窘迫等,通常都是在癌癥進入中晚期后才會出現的表現。武漢濟和醫院腫瘤科的馬玉芳教授指出,在甲狀腺癌的早期階段,癥狀往往并不明顯。不過,有四個癥狀可以作為參考:一是喉部喉節處的腫塊;二是單側摸起來硬硬的腫塊;三是正面看起來兩側明顯不對稱;四是脖子皮膚呈現紅色。一旦發現以上異常狀況,建議立即就醫進行詳細檢查。馬教授強調,早期發現和治療對于甲狀腺癌的預后至關重要。
甲狀腺癌如何自我檢查?
為了早期發現甲狀腺癌的跡象,可以在家中進行簡單的“推、吞、觸”自檢。特別是對于那些家族中有甲狀腺相關疾病史的人群,例如結節、腫瘤、甲亢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群,這項自檢尤為重要。
推:將兩手的三根手指并攏,放置在喉結附近的位置。隨后,用這兩手手指同時按住脖子的兩側,并向上推。如果在推動過程中感覺到硬塊或存在推動困難,應予以警惕。
吞:在照鏡子的同時,觀察吞咽時脖子的外觀。特別注意是否有突出物或腫塊的出現。
觸:再次將雙手的三根手指并攏,從耳后開始,一路輕按至脖子。在這一過程中,要留心觀察淋巴是否呈現腫大或不對稱的狀況。
如何預防甲狀腺癌?
雖然甲狀腺癌的大多數危險因素仍然未知,但目前較為明確的風險因素包括輻射污染和遺傳。基于這些已知的風險因素,馬玉芳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議:
1、減少輻射暴露:
特別是在兒童時期,應盡量避免接觸輻射,因為輻射是甲狀腺癌最明確已知的風險因素。對于醫療工作者來說,降低甲狀腺的輻射暴露、采取適當的甲狀腺防護措施以及定期接受甲狀腺相關檢查至關重要。
2、了解家族病史:
如果近親,如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有甲狀腺癌,那么個體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因此,了解家族病史對于風險評估和預防措施的制定非常重要。
3、健康的生活習慣:
應避免長期熬夜、高壓生活以及營養不良等狀況,因為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自然殺手細胞捕捉癌細胞的能力,從而增加患癌風險。
4、預防肥胖:
研究顯示,甲狀腺周圍過多的脂肪組織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因此,維持健康的體重和避免肥胖對于預防甲狀腺癌具有重要意義。
5、合理飲食:
過去曾建議多食用海帶等富含碘的食物來預防甲狀腺癌。然而,自從國內食鹽加碘以后,普遍沒有出現缺碘的問題。因此,除非某些人長期食用進口未加碘的巖鹽等鹽類,否則并不需要特別補充含碘食物。偶爾在飲食中食用海帶等藻類即可滿足碘的需求。
甲狀腺癌如何治療?
1、手術切除
一旦甲狀腺癌得到確診,手術切除通常是首選的初步治療方法。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除了切除甲狀腺本身,醫生還可能建議進行甲狀腺單葉或全葉全除,并在必要時進行淋巴結清除。
在手術方式上,除了傳統的頸部開刀手術之外,目前還有微創手術可供選擇。微創手術具有傷口小、對皮下組織和肌肉傷害較小、疤痕形成幾率低以及病人恢復快等優點。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甲狀腺癌患者都適合進行微創手術。醫生會根據腫瘤的位置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來評估,并為患者推薦最合適的手術方式。因此,在決定手術方式時,與醫生充分溝通和討論是非常重要的。
2、放射治療及其他療法
根據病理診斷,若為濾泡細胞來源的惡性腫瘤,術后輔助放射碘治療是常見的考慮。但對于放射碘吸收不佳的甲狀腺癌病例,可能需要考慮其他治療方式,例如體外放射治療、再次手術切除病灶部位,或靶向治療等。同時,為了抑制甲促素,患者會被處方較高劑量的甲狀腺素,這是甲狀腺癌術后的重要治療措施之一。對于非濾泡細胞來源的甲狀腺癌,術后可能需要輔助體外放射、化療或靶向藥物等治療。
3、術后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甲狀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療后1個月,通常需要再次接受放射碘治療及檢查。為了預防癌癥復發,患者每天需要補充甲狀腺素。若有必要,也可能需要服用輔助副甲狀腺機能的鈣劑及維生素D。這些藥物治療措施對于患者的康復和長期健康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甲狀腺癌雖然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通過早期的自我檢查、及時的醫學診斷和恰當的治療措施,患者可以獲得較好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對于甲狀腺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首選,但放射治療、藥物治療等也在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重要的是,患者應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選項,從而作出最佳的治療決策。同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態也是戰勝疾病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