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第一次開口喊爸爸媽媽的時候,每個父母心中一定都充滿著難以言語的幸福。語言是人類之間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F在大部分的父母都知道要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和學習語言,但寶寶從“咿咿呀呀”到“伶牙俐齒”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就需要家長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根據幼兒的不同成長期特點,有目標、有方案、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鍛煉。這是一個科學又漫長的過程。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兒童語言的發展分為“語言接受”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蒙特梭利的“敏感期”理論指出兒童的語言發展存在“兩個敏感期”,即:“聽的敏感期”和“應用語言敏感期”。
第一個是“聽的敏感期”,從出生開始,大約持續到3歲。寶寶從出生后就開始反復接觸語言刺激,慢慢從依依呀呀的發音,到單個字的重復,最后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小朋友。絕大部分孩子能夠在3歲以前完成上述一系列改變,因此我們說0-3歲是兒童言語發展的關鍵期,也是一生中掌握言語最迅速的時期。在這第一個“語言敏感期”里,孩子無意識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語言,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兒童的語言語言發育是以“接受”為主的。
第二個“應用語言敏感期”,從3歲開始,持續到大約6歲。在這個階段,孩子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語言表達”能力迅速發展。此時孩子不僅詞匯量明顯增加,而且掌握了一定量的語音、語法和口語等。這個階段的孩子善于運用詞匯表達自己的內心,還喜歡對事、物予以“評價”。
這篇文章,若蘭媽咪就為大家分享一下0-6歲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征以及在這幾個階段中,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01前語言期(0~1歲)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具有獲得語言的能力,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語言的學習。寶寶出生時的哇哇大哭,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語言表達。
嬰兒大約在4個月時,開始觀察說話人的嘴唇動作,還試著模仿;6個月時,就可以說出一些簡單的音節,如“baba、mama”;9~10個月時,寶寶不僅能夠聽懂你常說的詞語,而且已經可以主動地叫“媽媽”了,也很喜歡模仿人發聲。
1歲之前的孩子,他們的“語言”除了哭聲,基本上只能發出“啊……”、“呀……”之類的音,偶爾冒出“BABA”和“MAMA”的音或音節。如果父母想和這個階段的孩子作語言的交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這時候寶寶還不具備語言交流的能力,但在這一年里——寶寶出生的第一年里,寶寶也在默默地為語言的產生做著充分的準備。這一階段正是寶寶語言的準備期,也就是“前語言期”。
作為父母,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前語言期”,它為寶寶今后語言的順利習得奠定了相當大的基礎。爸爸媽媽們可千萬不要錯過這個促進寶寶語言產生的最佳時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建立良好的教養方式,在這個時期對寶寶有目的的進行語言準備的訓練,以便在嬰兒期就能對兒童語言的發展起到有效的影響。
當然,肯定有家長會說“孩子還什么都不會說呢,該如何訓練啊”?通過前面的講解,我們知道1歲之前的孩子,正處于“語言接受”的階段(實際上0~3歲的孩子都處于這個階段),他們能夠無意識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語言”。
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在適當的時間播放適當的背景音樂、廣播、故事、詩歌等,都有助于幼兒無意識地吸收語言并發展語言能力;也可以讓孩子多聆聽自然的聲音(比如:桌椅的拖拉聲、玻璃的敲打聲、人走路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小鳥的鳴叫聲……),提高對聲音的感知能力,會辨別語音做準備。
最重要的一點: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以和寶寶作單方面語言交流的機會,多和寶寶說話。在這個時期,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可以吸取詞語信息,并在大腦中進行存儲。同時,語言與情感緊密相連,所以父母在此時期首先要與嬰兒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系,要與孩子進行良好的語言交流。比如:在給孩子喂奶、換尿布、出外散步等時候要對孩子說:寶寶,我們現在在吃奶,媽媽給寶寶換尿布,我們在散步,我們看見紅花,那是松樹等。這樣可以給孩子樹立交流的榜樣,給孩子示范正確語法,教給孩子談話規則。
02語言期(1~3歲)
通過第一年的積累,在正確的教育下,1歲的孩子可以說出爸爸、媽媽、姨、奶、抱”等5-10個簡單的詞,常常用一兩個詞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緒,還能夠對簡單的語言要求作出反應,這也就意味著孩子正式進入“語言期”了。
1、1歲~1歲半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1歲的時候(早一些的可能是6-9個月),就已經會叫“爸爸、媽媽”等稱謂了,怎么之后就再也“沒動靜”了?
也有的家長會很著急的問:我家孩子現在大人說什么,他都能聽懂了,就是一直不開口說話,到底咋回事?
這樣的情況,若蘭媽咪也曾經歷過。若蘭不到1歲的時候,就可以叫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等稱謂。但是,從那之后一直到19個月,也基本處于我們說什么她都能聽懂,但基本上不再開口,會說的詞匯量基本上“再無長進”的狀態。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兒童在學習母語時,普遍會經歷一個大約一年的語言沉默期。這個時期(6-18個月),兒童主要通過聽和觀察,去理解語言并積累詞匯,而不是開口說話。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兒童就會開口說話,而且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的詞匯量往往會讓父母吃驚。
在這個階段,父母們除了日常生活中多和寶寶交流(這里的“交流”主要是父母講,孩子聽),還可以選擇適當的兒童讀物,為孩子朗讀,或給孩子講故事。
另外,父母要演示在同別人談話時注意別人的眼睛和嘴,這樣一方面是使孩子明白目光交流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正確發音。
2、1歲半~2歲
大部分的孩子,在1歲半左右,開始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在這一時期,在孩子能用一個字或片語來表達許多不同的情況,或用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意思。比如孩子說:“媽媽,走?!逼渲杏小皨寢?,離開這里”“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要依情況而定。
因此,父母適當的“解碼”,以完整地語句說出,并蹲下來讓孩子看到說話的嘴形,是幫助這個時期幼兒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態度。
另外,1歲半到2歲,這是幼兒學習名詞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幼兒將感受到“萬物皆有名”,而且常常會指著周遭的事物問“這是什么?”
在幼兒的世界里,沒有所謂難與易之分,雖然有些名詞在發音或字數上會讓成人覺得較難,但只要一再為幼兒 重復,他將記在腦海中,當幼兒的發音器官發展完畢后,孩子會像連珠炮一般說個不停呢!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給孩子創造非常溫暖、輕松的說話環境,不要不顧孩子的情感,強迫孩子說話或表演。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要讓他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沒有表達清楚,父母要用正確的語言重復孩子的話語,雖然孩子可能并不一定當時重復,但他會記住,下次可能就會正確地說了。
3、2歲~3歲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2歲以后進入了“語言爆發期”,不但會自言自語,也特別會模仿成人說話,就如同模仿人說話的鸚鵡般。
語言模仿是“語言敏感期”的一個重要的開始。最早,孩子是對一個字或一個詞的模仿。經過一段時間后,孩子發現每一句話都有一個意思,所以他們就會重復的地說一句話,甚至發現同樣的詞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甚至有的孩子還會糾正大人哪里說錯。
寶寶的語言能力開始由單雙詞句向完整詞句發展,能簡單復述大人給他說的短小故事,經過練習能背誦兒歌或短詩。但由于發音器官不完整,會存在許多語音錯誤。
這時期,孩子已經能用語言與他人交談,知道怎樣問和回答問題,學習掌握語法和語義,懂得講話要輪流進行。在這個時期,家庭成員一定要注意使用規范的語言,而不要總學孩子使用像吃面面、坐車車這樣的“兒童語言”。
2歲半以后,孩子的生活經驗豐富了,友伴關系也隨著形成,會使用主文和從屬文的句子,也有我的概念,動詞、形容詞的使用愈來愈正確,更能敘述不在眼前的事物。
這時候,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與他人,尤其是同齡人接觸,使孩子在正常的交往中學習運用語言;父母也可以和孩子演一些小戲劇或過家家,使孩子學習體會別人的角色;可以讓孩子充當家中的信息傳遞員,如告訴爸爸我們馬上就可以吃飯了,對媽媽說還有5分鐘電視就開始了等等;還可以讓孩子當小領導,由他教你怎樣做某事或指示你干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以便讓孩子看到語言的效果。
3歲左右,寶寶的詞匯量達到800~1000字,并對語言有了一定理解,說話內容開始豐富,能完整的描述事件,會使用禮貌用語,能夠和大人進行完整的對話,會自己故意重復說一些自己認為有意思的詞逗笑,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會自己給自己講故事,有的還能生動的說出有趣的情節。當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讓孩子把今天幼兒園里發生的有趣事情告訴爸爸媽媽,他會繪聲繪色的描述,少數孩子還能加上自己的評價... ...
此時孩子處于語言“爆發”期,喜歡搶話、告狀、管閑事,模仿大人說話的用詞和語氣并運用到自己的交往中。這一階段,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平時的措辭語氣。說話聲音不要太大、太跋扈、太傷人或口心不一,這樣會使孩子對語言的作用產生不良印象,甚至可能導致孩子的語言障礙。
寶寶提高語言能力,關鍵在鍛煉!所以,在寶寶學習說話,表達自己的意思的過程中,家長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與支持。父母要引導幼兒與成人、同伴自由交談,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愿望、經驗。幼兒有時在交談中表現出結結巴巴,這可能是由于幼兒不知該用何詞或意欲選擇更好的詞匯,偶爾的停頓可能正是他思考的過程,切忌在一旁督促,以免給幼兒造成緊張心理哦!
03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4~5歲)
4歲左右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詞匯量增加(4歲孩子詞匯量可達到1600~2000字),口語表達能力迅速發展。當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我們會發現他就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說”了,而是對文字開始產生極大的興趣(有些孩子會更早一些),常常會指著某處問:“這是什么字?”這些都是孩子渴望識字的表現,說明孩子已經開始進入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了。
這時,爸爸媽媽要抓住語言發展敏感期和黃金期,把文字適時適量、巧妙地教給孩子,來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比如:用識字積木、識字卡片或圖畫書等形式,幫助孩子進行語言學習。另外,家長要適當地對孩子進行閱讀訓練。父母也可以收集孩子的照片或剪下一些孩子有興趣的圖案做成小書,是引導孩子進入閱讀最佳的材料。當然字數不要多,語句的設計要簡單、扼要、有趣。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圖書,在這個過程中既應有父母幫他們念故事,還應有他們自己根據畫面,發揮想象,創造性地講述。這些不僅可以增加孩子語言詞匯量,還是孩子獲取外界信息、訓練思維、發展想象的重要手段。
04應用語言敏感期(5~6歲)
5歲以后,寶寶的詞匯更加豐富,能夠掌握表示類概念的詞匯以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接詞,語言的連續性有所加強??梢耘c成人自由地進行言語交流,已經初步掌握語法結構,開始產生內部言語(即默語),因而,其言語表達能力會有進一步的提高,并且能初步掌握書面言語。言語對行為的調節功能也比以前加強了,在行為方面帶有一定的自覺性和計劃性。
6歲左右,寶寶不僅可以完整、連貫地說話,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還會表現得大膽、生動、有感情,并喜歡在講話過程中配合做肢體動作。喜歡聽故事、笑話,也喜歡讀故事,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基礎上,會初步歸納主題,比如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什么意思;具備比較成熟的語法知識,會詢問抽象詞語的意義并嘗試運用;能使用語言描述過去和未來的事件;有強烈的語言要求,樂于談論每一件事。
有個成語叫“學以致用”,意思是說學習要能應用于實際,孩子學習語言也同樣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在這個階段,父母可多讓幼兒創編故事、進行情景表演,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電視節目,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導幼兒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增加幼兒應用語言的機會。
這樣的游戲能夠讓孩子在游戲中培養運用口語進行連貫講述的能力,增加孩子詞匯量。在這種談話討論過程中,父母應注意自己的潛詞造句,措詞既要準確又要形象生動,并且思路要清晰。父母只有提高自身的修養,才能真正寓教于生活之中。
總結:爸爸媽媽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這個促進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此時家長如果能適時指導,提供給孩子說話、練習或聽的機會,適當對孩子進行閱讀訓練,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孩子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