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歐美舞臺劇(比如諸多的音樂劇與歌劇)中許多本當應有白人所扮演的白人角色,甚至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白人之人物——例如音樂劇《漢密爾頓》一劇,許多開國元勛之白人竟然亦由黑色人種來出演;還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奧賽羅》,眾所周知,奧賽羅乃一黑人總督,而其妻苔絲狄蒙娜乃為什么白人,但某一西方劇團將此劇搬上戲劇舞臺時,奧賽羅換成由白人主演,而其妻苔絲狄蒙娜則成了黑色人種。
一開始,我還誤以為是為了滿足在西方文化中盛行的左翼思潮的"政治正確",所以才非要硬性地擺出這么一種反叛姿態,以此挑戰種族歧視與偏見。
今讀《這就是戲劇》才豁然開朗,其所以如此選擇,其實并非僅僅出自政治動機,而更是源自于上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開放式戲劇"——當然,此"戲劇"觀念肯定受到了民權運動的強烈影響與啟發。畢竟于此前,美利堅還是傳統意識甚濃的保守之國度,是民權運動推動和開啟了美利堅文化觀念的變革與進步。由此一來,又波及到了戲劇界對劇場性與人物角色認知的改變,從而,此一戲劇形式(選擇由不同族裔的人扮演不同膚色的舞臺角色,而非白人角色僅由白人來扮演)應運而生。
在這里,追求和講究的是:在劇中,只有人物角色,而沒有"人物"———即不吝于"角色"本當屬于什么膚色的人,說白了,黑人亦可以來扮演白人角色,因為舞臺上出現的只是"人物角色",而非人物。也就是說,一但一人物(無論其擁有何種膚色與族裔背景及文化)顯身于舞臺上,劇場性所具之特質,將一舉抹去這個人所有的"特殊身份",唯存的,乃是作為劇中的一人物角色登場亮相。在此,獨屬于"人"的意義與尊嚴被定義和強化了,而非僅僅是他特殊性的"身份"之所屬。
這其實是一場劇場意義上的"觀念革命",將觀者的視角以不容置疑的方式強行扭向對"人物角色"的關懷,而非斤斤計較于飾演的角色作為具體演員的膚色與人種。
2023年12月2 6日手記、再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