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曾這樣評價他:不拍戲的時候,他永遠都是一副沒有睡醒的樣子??僧斶M入角色后,他立即變得精神煥發,眼神像鷹眼一樣銳利。
他低調得不像話,除了演戲之外,網絡上很少看到關于他生活的消息。但誰都不能否認,他是一流的演員,他的演技和魅力讓無數觀眾拍手稱贊。
導演喜歡他,同行敬佩他。在他還是一名小演員的時候,張譯就已經認定他,未來有一天會成為真正的影帝。
他就是段奕宏!
新德里國際電影節影帝,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帝,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
可在很多年前,他還只是個操著北疆口音的小黑娃。
1.
1973年,新疆伊寧。段氏夫婦生下第三個孩子。因北方人多半好勇好武,所以“龍”字在有一段時間幾乎成了北方男人最喜歡取的名。段氏夫婦也不例外,當第三個孩子出生后,段父就給他取了個叫段龍的名字,后來改為段奕宏。
段龍這個名字陪伴了段奕宏很長時間,而他的性格也正如這個名字一樣,很烈很調皮,因此也挨了父親不少揍。
有一次,段奕宏伙同玩伴去偷別人家種的蘋果,沒想到被地主發現,并找到了家里。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后,又羞愧又氣憤,隨手拿起沙柳條就開始往段奕宏身上招呼。一通亂抽之后,段奕宏的額頭被抽開了一道口子,留下了一道傷疤。
這個教訓讓段奕宏長了不少記性,但對他那天生就愛折騰的性格并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他的心依然像家鄉的疆土那樣遼闊,他的性格依然像胡楊那么堅韌。
而也正因為如此,他后來才會走上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這條路就是在段奕宏高中的時候出現的。
當時的段奕宏正在讀高一,恰好學校舉辦了一場文藝比賽,活潑好動的段奕宏被選中參演小品《知識就是力量》中的一個小商販。這個小品表演完后,被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的一位教授偶然看到。該教授看完小品后,對段奕宏的表演贊不絕口,并專門聯系了話劇團的團長,想讓他給段奕宏帶句話,這句話就是:“你應該去考藝術學院表演系?!?/p>
一位上海戲劇學院的教授,專門托人帶來這樣一句話,這里面飽含的鼓勵和肯定讓段奕宏無比的激動。同時,他心底也萌生了去考藝術學院的想法。
可是,想和做之間,有道巨大的溝壑。要想跨過這道溝壑,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堅持和努力。而段奕宏在想了三天三夜之后,終于決定還是拼一把,絕不讓自己后悔。
于是,段奕宏先將去北京考藝術學院的想法跟家里人說了一下,但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父親是普通的工人,多年的經驗讓他深知生活的不易,他并不想兒子段奕宏去走一條冤枉路,他希望等段奕宏讀完高中后,就去當一名伐木工,這樣至少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
父親的想法很切合實際,也很有道理。但此時的段奕宏卻聽不進去,他的心已經飛到了北京,飛到了藝術學院。
于是,在高二的時候,段奕宏瞞著家里人,偷偷坐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車。當段奕宏出了北京站,站在中央戲劇學院的門口時,他的心中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原來他離夢想居然這么近。
可讓段奕宏沒想到的是,最近的距離原來也就是最遠的距離。
當段奕宏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后,他幻想著自己被考官各種稱贊,各種搶奪的時候,考試成績出來了,所有科目加起來,總分竟然還不到20分。這個成績讓段奕宏心涼了半截,但也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
于是,在第二年,段奕宏又卷土重來,再次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這次的成績要好過第一次,但還是沒能達到錄取的標準。左思右想,找出了問題之后,段奕宏決定先報考一個表演培訓班。同時利用假期期間,去水果加工廠洗蘋果,從早上8點到晚上5點,日復一日,就這樣干了一個月。
在培訓班經過了一番培訓之后,段奕宏在第三年又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2.
1994年,在經歷了兩次落選之后,段奕宏以西北片區考生總分第一的高成績,成功進入了中戲表演系。
段奕宏終于實現了夢想,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他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光也正式開始。而這還是逃不過一個“錢”字。
當時段奕宏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二百塊,其他的同學每月生活費幾乎都是五百起步。每當同學們要舉行一個什么活動時,段奕宏都躲在角落不敢出聲,因為他實在是沒有多余的錢去花銷??墒牵彩悄贻p人,看著同班同學結伴出行,買這買那的時候,他也會羨慕。但羨慕過后,剩下的就滿是自卑。
尤其是到了冬天的時候,同學們幾乎都是人手一件光鮮亮麗的羽絨服,而唯獨段奕宏則穿著一件老掉牙的軍大衣。這讓段奕宏在學校成了焦點,每次出行時,總會引來諸多異樣的眼光。
在中戲讀學的4年里,段奕宏從來沒有回過家,就是為了節省車費。但人在異鄉,總是會感到孤獨,尤其是到了年關的時候,這種孤獨比以往更加難受。
但幸運的是,當時段奕宏的同班同學陶虹,看到段奕宏連過年都不回家時,便泛起了同情心,主動邀請段奕宏去她家吃年夜飯。對此,段奕宏感激不已,同時也一直想著回報一下陶虹。于是,便在大年初四,段奕宏在宿舍用電飯鍋做了一頓手抓飯,給陶虹送了去。
兩人也從這時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生活條件帶來的窘迫,讓段奕宏在自卑的同時越發渴望做出成績。所以在中戲學習的四年里,段奕宏對表演如癡如醉,并鉆研出了一套琢磨角色和表演的方法。
記得孫紅雷曾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在1995年考進中戲表演系后,去各班閑逛的路途中看到 了一個人。當時那個人正趴在草地上聚精會神的種草,整個人頭發凌亂,衣服破舊,完全不像是一個學生。后來他才知道,原來這個人是為了演好一個拓荒戰士,所以才這樣。這一幕讓他印象深刻,也讓他明白了什么是表演。后來,他才得知,原來這個人名字叫段奕宏。
3.
1998年,段奕宏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完成了四年的學業,以極優異的成績畢了業。但又讓段奕宏沒想到的是,在分配留京名額的時候,他又落選了。
不能留在北京,這就意味著段奕宏所學的表演就可能沒有用武之地了。這個結果讓段奕宏無法接受,于是他拿上自己的成績單,帶著一口怨氣跑去文化部理論。在經過了一番審查和爭論后,文化部又重新分配了段奕宏一個留京名額,并讓他進入了實驗話劇院。
在進入話劇院的同年,段奕宏也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主演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電視劇《母親》,打開了自己的演員之路。
而在2002年的時候,段奕宏又主演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二弟》,并一舉拿下了新德里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從這時起,段奕宏的演員生涯就開始步入上坡了。尤其到了2006年,段奕宏出演了《士兵突擊》中的“袁朗”一角后,他的演員生涯就開始突飛猛進。2008年,更是憑借《我的團長我的團》成為了內地一線大腕。
這就是段奕宏。
如果他當年沒有那么勇敢,沒有那么堅持,估計現在的影視圈中不會有段奕宏這個名字,他可能會出現在北疆的某塊林場上,以段龍的稱謂當著一個伐木工。
而這兩個不同的命運,都取決于段奕宏當年的那個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