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個老話題,但說以色列不招人待見應該是不準確的,至少不是全都這樣,也不是從來就這樣。
首先從對象上來看,以色列近幾十年不招人待見似乎是主流,這個從聯合國關于巴以問題的投票結果就能看出來。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進行侵占、對巴勒斯坦人實施非人道待遇的國家居多。但也有支持以色列的,支持者中不乏擁有國際話語權的重量級國家,最典型的就是美國。
從時間上來看,以色列建國及建國初期,支持其建國的國家很多,特別是當時的兩大強國美國和蘇聯。這在當時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亞歐大陸的眾多國家都剛剛經歷過二戰,還有很深的戰爭創傷,出于對猶太人遭遇的同情,支持以色列建國是個閉著眼不用做選擇的政治正確。
至于中東阿拉伯人的態度,他們的不滿和反對意見根本就不重要,因為他們當時在國際上的地位和沒有差不多。而且那時候的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沙特等國的訴求也不統一,基本都本著巴勒斯坦地區自己能撕下來一塊兒是一塊兒的心態。所以最初以色列的國際形象還是非常正面的。
由以上兩個角度看,目前的所謂以色列不受待見是由以色列建國后的諸多行為和國際大環境決定的。
說到行為,以色列無法洗白的行為主要是其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蠶食,雖說國家邊界往往是由強勢一方說了算,但做這事兒要么得快刀斬亂麻,手腳盡量洗干凈;要么得有讓大多數國家認可的充分理由。
比如當年德國占領蘇臺德地區及吞并奧地利,主打的就是一個快和占領這些地區后沒出什么大亂子。這里面有同宗同族的因素,可主要還是德國在內政外交上準備的比較充分。如果不是德國的征服欲膨脹和英法有將禍水東引的戰略圖謀,德國就此收手待機,世界恐怕會是另一種格局,不過這是后話。
以色列無論是在地緣上還是綜合實力上顯然不具備當年德國的實力,雖然看上去他周邊的對手更弱,可是在種族和宗教信仰上差異太大,人口規模也不是以色列能吞下去的。
阿拉伯人再怎么教派林立,那也是人家自己的內部矛盾,很難綁到一起是事實,但在針對以色列的態度上可都是基本統一的。
文化信仰上,以猶太教及伊斯蘭教共有的排他性特點,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就都缺乏包容性,誰也別想同化誰。
中東阿拉伯人的資源優勢已經讓他們在世界經濟中有了相當重的話語權,雖然軍事水平無法和以色列相比,可富豪什么時候都不缺朋友,以色列只要沒有氣吞山河如虎的氣魄和手段,靠蠶食巴勒斯坦(更準確地說是阿拉伯領土)這種小打小鬧鬼鬼祟祟的方式,以色列這形象就好不了,拖得越久,口碑只會越差。
關鍵是以色列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昨天,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還公開表示說:“以軍受到來自加沙地帶、黎巴嫩、敘利亞、約旦河西岸、伊拉克、也門和伊朗的襲擊。目前,以軍已經在其中6個戰場作出回應并采取了行動。”
加蘭特能意識到的是:這將是一場漫長、艱苦的戰爭,代價高昂。
數一數以色列的對手,事實上只有巴勒斯坦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其他的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什葉派、伊朗,和以色列都不挨著,也就是說他的真正對手只有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和內亂沒結束的敘利亞,這三股力量軍事實力與以色列根本沒法比,能得到的軍事援助也非常有限,可以說以色列完全是恃強凌弱。
對于與他們之間的沖突毫無瓜葛的旁觀者而言,大家的同情心往往都更傾向于更弱的一方。而且前面說了,美國作為以色列始終如一不離不棄的支持者,他的口碑不斷下滑也非常影響世界各國對以色列的評價。所謂我不敢對你說三道四,還不敢罵你的狗。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讓以色列很不招人待見,那就是以色列在戰爭中對平民的傷害,這玩意兒你再怎么把哈馬斯描述成躲在平民中的惡魔,將平民當擋箭牌,都掩蓋不了平民是被以色列殺傷的事實,以色列不改變策略還是這么整,只會把自己越描越黑。
最后從目前的國際經濟大環境看,以色列不受待見也與其種族屬性有關。全球經濟低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對于普通公眾來說,這是個抽象的概念,貧富差距拉大才更接近自己的切身感受,財富都到哪去了?吞噬了大量財富的猶太財閥很容易被公眾與以色列聯系到一起,這是以色列不受待見的社會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