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1年第4期)
第一作者簡介
萬利勤,博士,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和自然資源調查評價工作。
“嬌茸翠碧蘢,淡雅圣潔容。鮮美更金貴,顆顆瑪瑙紅。”這是一首描寫草莓的詩。草莓外觀呈心形,鮮美紅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含有特殊的濃郁水果芳香,是水果中難得的色、香、味俱佳者,被譽為“果中皇后”。草莓的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維生素C約60~120毫克,比蘋果、葡萄含量高10倍以上。果肉中還含有大量糖類、蛋白質、有機酸、果膠等營養物質,以及鈣、磷、鐵、鉀、鋅、鉻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易于吸收和消化,具有明目養肝、潤腸通便等作用,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草莓又叫洋莓、紅莓、地莓等,是薔薇科草莓屬植物的泛稱,屬多年生常綠草本。因其生產周期短、投資少、經濟效益高和適于設施地栽培等特點,草莓種植得以迅猛發展,并成為各地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作物,也是我國設施園藝中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雖說草莓栽培已逐漸規模化、專業化、設施化,但是,是不是任何地方都適于栽種草莓呢?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植物也一樣,“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不同的水和土壤條件以及地理位置、氣候差異等,會使同一種植物的形態、品質、果實等發生較大變化。草莓原產于南美洲,在我國河北省、山東省和很多南方省市都有草莓的種植。讓我們走進承德市武烈河的草莓谷,揭開草莓適生的水土環境條件。
土壤之析
草莓谷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其所在的承德市地處昔日清朝皇帝木蘭秋狝的古御道上。這條御道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第一次北巡開始,逐步成為了皇家從北京至承德木蘭圍場的專屬道路。時至今日,帝制時代一去不復返,昔日的御道也早已成為尋常百姓出行和旅游的必經之路。唯一不變的是山川河流匯聚、環境優美怡人。
草莓谷毗鄰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武烈河從西側蜿蜒貫穿而過,面山依水,東西跨度1千米,南北跨度2.8千米,總面積1.7平方千米,是我國北方地區單體最大的草莓種植基地。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屬于暖溫帶向寒溫帶過渡地帶,冷涼的氣候條件適宜草莓生產和種苗繁育,有利于草莓果實糖分的積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鮮果。清澈的武烈河水緩緩流淌,為草莓的周年生產提供水源保障,讓已經擁有山巒、田園、溫泉、滿族風情等諸多資源的草莓谷錦上添花,更加靈動和生機勃勃。
雖說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與水源,但是土壤的理化環境也不容忽視。草莓是淺根性植物,80%以上的根系都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層25厘米范圍以內,加上草莓根先端穿透力較弱,因此,土壤是否適宜栽培草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壤表層的結構和質地。當土質堅硬時就會阻止草莓根的伸展,影響根系吸收面積,進而也影響到地上部分器官的生長發育。
草莓谷位于武烈河上游流域的河谷地區,土壤多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的輕壤或沙壤,包括風成黃土和河流相砂礫石,土壤疏松、肥沃,透水透氣性良好,更容易收獲高品質和高產草莓。除土壤本身的物理條件外,土壤中地球化學元素組分含量差異對草莓植株的生長狀態、安全性影響很大,直接影響著草莓的品質和口感。對于“果中皇后”來說,顏值和口感缺一不可。我們對草莓谷一帶的土壤地球化學元素進行了測試分析發現,草莓谷存在明顯的富鉀缺氮少磷狀況,鉀元素普遍含量較高,平均含量高達26514.14毫克/千克,磷元素平均含量為684.30毫克/千克。草莓屬于喜鉀、磷植物,草莓谷土壤中豐富的鉀元素可有效促進植株莖桿健壯,改善果實品質,增強植株抗寒能力,提高果實的糖分和維生素C含量,對草莓的生長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如果土壤中氮、磷、鉀元素比例適當,那么生長出的草莓就酸甜可口。草莓谷的土壤中還有著中等及以上富集的中微量有益元素,如鐵、鋅、鉬、錳、鎂。草莓谷一帶,土壤中鐵元素含量為16576 ~ 38773毫克/千克,有效平均鐵含量達39.63毫克/千克,屬于一等豐富,這為防止葉片黃化甚至脫落提供了有益元素,利于草莓附果。同時也測試了土壤中的重金屬有害元素含量,結果顯示全部為清潔,不存在污染狀況。
生態之界
我國是世界草莓屬植物種類分布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草莓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草莓資源豐富,遠在四五百年前,蘇皖一帶便開始栽培黃花野生草莓。《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草莓:“生下濕地,莖頭三葉,花黃子赤,四五月采子,二月八月采根。田野道傍處處有之。附地生葉,光潔而小,微有皺紋。春末夏初結紅子,如荔枝色。”
近年來,隨著大棚草莓栽培面積的擴大和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養分不平衡、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等土壤連作障礙問題日益突出,給草莓生產帶來一定的損失。位于皇家御道上的草莓谷緣何能成為四季長供的優質區域,這自然與當地的地質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武烈河草莓谷的地表基質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包括風成黃土和河流相砂礫石。下伏基巖主要為晚侏羅統、晚三疊統的中細—粗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新太古界鉀長片麻巖(原巖為二長花崗巖)和古元古界石英二長閃長巖。這些原巖長年風化,為土壤表層帶來源源不斷的養分元素供給,這些養分元素包括:促進葉綠素合成的鎂、把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糖輸送至果實或根系的硼,以及改善果實品質、增強植株抗寒能力的鉀等,這些利于不同階段草莓生長的有益元素都從基巖中獲得。
發展之策
針對武烈河草莓谷的地質條件和水土要素特點,生態地質調查為草莓谷的綠色長效發展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地質改進措施。
調整施肥中營養元素的合理配比。眾所周知,土壤中氮、磷、鉀元素含量如果比例失衡,就會導致作物口感變化。對于草莓而言,如果提高氮元素含量比例,會增加草莓有機酸含量,吃起來口感偏酸;提高鉀元素含量比例,會增加草莓含糖量,吃起來就覺得甜;兩種元素比例適當,草莓的口感就會是酸甜適口的。因此,根據當地水土條件,依據草莓不同生長期對不同元素的需求,配合使用磷鉀肥,保證草莓口感甜香。同時定向補充硼、硫水肥元素,減少鋅、錳、鐵等豐富元素的投放,既可保證草莓的口感和有益元素的均衡,也可避免過量施肥造成重金屬元素超標或累積污染,還能降低肥料成本,科學種植、一舉多得。
定期輪作修整,改善土壤貧化。土壤健康是保障草莓品質的先決條件,顯然,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對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會導致土壤貧化。因此,基于自然解決方案,保障土壤養分元素含量供給十分必要。調查發現,草莓谷附近河漫灘的物質成分主要為礫石和粗砂;一級階地堆積層厚度較大,大于50米,發育二元結構下部為礫石層,上部為礫質土,厚度為10米。而在風積黃土區多形成二級階地,物質成分主要為亞砂土、黏土,易形成壤質土,厚度大于10米,下部為花崗巖的殘坡積層,土壤質地較好,適合客土替換。因此,在草莓谷種植區,采用3~5年輪作方式讓土壤休養生息,并提出風積黃土優質客土替換集中區,為草莓谷的持續栽種提供物源保障,實現科學用地與養地。
保持酸堿平衡,提高土壤質量。雖然草莓谷的土地不存在重金屬污染現象,但是土壤環境綜合等級評價結果并不理想,以三等為主,極大程度是受pH值影響所致。在生產過程中要控制好土壤酸堿度,盡量保持酸堿平衡,保證植株生長和果實品質。
> 日暮青山遠 蘇勇 / 攝
通過現代智能化的科學種植,草莓谷得以一年四季莓果飄香,尤其是隆冬時節的草莓,紅果配白雪,風情別樣,相得益彰。每年從“十一”黃金周開始,承德的氣溫就逐漸走低,經常等不到11月,山區就會有雪花飄落。一場雪過后,通向草莓谷的道路白雪皚皚,武烈河水冰封雪裹,道路兩邊、大棚間種植的菊花枯萎后懶散地在枝頭靜默,穿過被棉簾遮擋得嚴嚴實實的草莓棚門,眼前儼然另外一片天地,棚內獨有的暖濕的空氣拂去外來的清冷和凜冽,一壟壟綠得發亮的草莓葉蔓之間點綴著寶石般的果實—淡青、奶白、淺粉、深粉、深深淺淺的紅……輕輕走近,摘下一顆顆瑪瑙般的紅色果實,為餐桌上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就是皇家御道上的飄香莓果。
作者: 萬利勤 李 霞
編輯: 陳 慧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