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一場關于指責總參謀長粟裕的爭議引起了廣泛關注。會議中,粟裕被指責存在“個人主義”傾向,從而遭受了嚴厲的批判。許多別有用心的人借此機會對粟裕進行打擊報復,不僅對他的過去行為進行揭發,還對其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進行指責。還有很多人迫于環境壓力,不得不做出違心的發言。
然而,正當這場風波愈演愈烈之際,卻有個人騰地站了起來,說了一句話,令原本十分緊張會場立馬安靜了下來。原來是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開國大將陳賡卻無法坐視不理。他深知這樣的批判對粟裕的傷害之大,也明白這并非粟裕的真實為人。因此,他決定挺身而出,為這位老戰友仗義執言,直面那位指責粟裕的人說到:“粟裕不會打仗,那在場的誰會,請他站起來看看”。
陳賡,湖南湘鄉人,性格豁達開朗,機智幽默,善于交際。早在黃埔軍校時期,他就已經嶄露頭角。后來參加了長征,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屢次建立戰功。他為人正直,樂觀向上,無論在多么艱難的環境下都能保持積極的心態,這也影響了他的戰友們。
粟裕,湖南會同人,性格內向沉穩,深思熟慮,作戰勇敢。他長期在南方從事游擊戰爭,逐漸成為我軍杰出的軍事指揮員。他對待工作嚴謹認真,對待同志關心體貼,對待敵人冷酷無情,是我軍中一位卓越的將領。
雖然陳賡和粟裕的性格不同,但他們都對革命事業充滿了熱情和信念。在長期的戰斗生涯中,他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共同成長。他們的友誼不僅僅是一種工作關系,更是一種心靈相通、相互信賴的關系。
在抗日戰爭時期,陳賡和粟裕曾多次協同作戰。他們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取得了許多重大勝利。在戰場上,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戰友之情。即使在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他們也始終保持冷靜和堅定,為戰友們樹立了榜樣。
解放戰爭時期,陳賡和粟裕分別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指揮員。雖然分屬不同的戰區,但他們經常通過書信交流作戰經驗、戰術思想等。他們對革命事業的共同追求和對軍事指揮的獨到見解使得他們的友誼更加牢固。
面對軍委擴大會議中對粟裕的批判,陳賡十分清楚這并非粟裕的過錯。他曾與粟裕并肩作戰,深知其在軍事上的才華與天賦。因此,他堅信粟裕在華野時漣水和南麻戰役中的損失并不是因為粟裕的指揮造成的。在那種場合下,陳賡的仗義執言無疑給粟裕帶來了巨大的支持。
此外,陳賡也十分欽佩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表現。粟裕成為了毛主席心中可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級將領之一,他的軍事天賦得到了最佳限度地發揮,盡管如此,他們之間的戰友情誼卻愈發深厚。
當軍委準備籌建一所多軍種綜合性的軍事工程學院時,粟裕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陳賡,認為陳賡同志是軍事學院院長最合適的人選。在他的強烈建議下,毛主席將陳賡將軍從朝鮮戰場召回,一起參與哈軍工的建設。此后,陳賡進入總參謀部工作,擔任副總參謀長。在工作中,他全力支持并配合粟裕,而粟裕也對他十分信任。
然而,好景不長。陳賡的身體狀況從那時起開始急劇惡化。嚴重的心臟病使他無法繼續工作。中央要求他必須靜養身體,等待恢復后再繼續工作。但陳賡是個工作狂,閑不住的人。粟裕得知這一情況后經常探望他并叮囑他保重身體革命的本錢不可再勞累過度。
1961年初陳賡由北京到上海治病。于是同在上海療養的粟裕,就經常去看望他。兩人互相傾訴過往的崢嶸歲月和戰友情誼。16日上午陳賡同志心臟病復發不幸離世的消息,粟裕突然接到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他立刻趕往醫院為這位老戰友送行,并全程參與了陳賡的后事處理。
自從陳賡逝世以來,粟裕一直為處理老戰友的后事忙前忙后身心疲憊不堪,身體已經極度虛弱。然而在陳賡同志骨灰運送回北京那天,他依然堅持要來機場親自送最后一程,他站在那里默默的注視著專機消失在視野里。淚水早已模糊了雙眼,對陳賡同志的情誼也融入了這淚水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