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撻粿是徽州地區最為古老的傳統面食之一。
早在唐代,徽州人遠行就會帶上撻粿作為干糧。至明清時期,撻粿更是成為徽州人必備的食品,外出經商、求學、上山下田甚至是平日里的早餐,撻粿都是徽州人的首選。
“撻粿”因使用場合不同而各有俗名:若作日常生活的食用品則統稱“撻粿”。如是農人上山下田勞作所帶的方便吃食則稱“冷飯果”?;丈坛鲩T做生意帶的食品又稱“盤纏果”?;丈坛鲩T前留下的吃食則叫“記家果”。
如今,徽州撻粿已成為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徽州乃至安徽省的特色小吃之一。徽州家家戶戶都有做撻粿的習慣,民間更是有“腳踏一爐火、手捧一撻粿,除了皇帝就是我!”之說,足見撻粿在徽州人飲食中的地位。
在曾經經濟匱乏的年代,撻馃不僅是人們出行最佳的必備品,也是留在記憶中最獨特的回憶。
時光流轉,撻馃從最初的果腹之物,變成了如今家喻戶曉的徽州小吃,陪伴著徽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幾經更迭的年歲。
是徽州
漫游家,心隨自然
2024年新年的第一份禮物是來自故鄉好友寄來的撻粿,一共有七種口味,香椿、豆角、豆黃、野蒜、蘿卜絲、鮮筍、咸菜。閨蜜貼心地提醒,每種口味都要試試,這樣以后就可以選自己鐘愛的味道。
徽州撻馃,也被人們戲稱為中國的“比薩餅”。源于安徽績溪話ta guo讀法的諧音,在徽州人的生活里,它是一種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吃,可以說是無論在縣城還是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也幾乎每一個在徽州長大的孩子,記憶里都有徽州撻粿的味道。
小時候,在家里,看著長輩們和面搟皮,包裹餡料,拓成圓形,置鍋中烙熟便大功告成。剛剛出爐的撻粿,內嫩外焦,干菜、鮮菜都可以作為餡料包入面皮中,餡料不同,撻馃滋味自然也大不相同。每咬一口,都妙不可言,每一張撻粿都充滿著煙火氣的人情味。
記得在多年前的一次同學聚會上,我看到餐桌上呈現久違的撻粿喜不自勝,連忙高高舉起,他們紛紛舉起手機定格這畫面,還打趣我說你這是要給故鄉的撻粿做代言人嗎?我不置可否。
?因為以前祖母在的時候,每次回去探望她,她都會給我準備好幾打香椿撻粿。她老人家曾經豪言許諾我,讓我每次回京都要帶一百個撻粿。我和她商議一百個帶不了,冰箱放不下,只能帶倆打。但她不應允,我一般會帶足五十個。
祖母是徽菜烹飪好手,她做的撻粿也不例外,皮薄肉嫩餡多,每張都烙得恰到火候。祖母的撻粿讓我一度不會再去覬覦街上的其他撻粿。因為它們足以代表著祖母精湛的手藝與慈愛。
祖母走后,故鄉的友人們會給我準備績溪撻粿,品牌出品的,味道也很徽州。雖無從與祖母的撻粿媲美,但在我心里,無論何時何地,撻粿就是故鄉的味道,家的愛的想念。
感恩她們。真情常在。
2024年1月2日 于北京
文 / 張哲
漫游
是一種尋找
也是一種重溫
每一次旅程都在開啟你生命的奇跡
慈悲為懷
心隨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