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過渡費停了嗎?”
這句心酸的問候,正在取代昔日的“你家拆了嗎?”,成為深圳許多舊改業主見面時的開場白。曾經象征財富與機遇的“拆”字,如今卻成了不少深圳人心頭的痛。
房子拆了,項目停了,承諾的過渡費也斷了……
一場波及全市多區的舊改“停擺潮”正在上演,無數業主陷入“無家可歸又無錢租房”的困境。
據行業機構@合一城市更新最新數據,深圳已列入計劃的1057個城市更新項目中,按規模計劃實施率僅約40.2%。更令人揪心的是,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停工項目已超十個,而由此引發的“過渡費斷供”,成了壓在許多業主心頭的巨石
社交媒體上,龍崗六約一位業主的吶喊格外刺耳:“4年了!過渡費一分沒見著!” 更殘酷的是,他期待回遷的家園,也陷入了爛尾的泥潭。不遠處南聯的鄰居們同樣悲鳴:“5年爛尾,過渡費?早成了泡影。”
在深圳最早的城區羅湖,舊改的密集反而成了“拖欠重災區”。
羅芳村:自去年夏天起,賴以租房的過渡費徹底斷了來源。70多棟舊樓早已化作瓦礫,新家的影子卻遙不可及。“房子拆了,錢斷了,我們的家在哪里?”一位業主的詰問,道出了群體的心碎。
蔡屋圍:雖然首期樓盤已經開售,但許多等待了漫長8年的業主,連最基本的過渡費都難以保障。時間在流逝,承諾在褪色。
金鉆豪園(翠竹):這個有著“深圳最難改造”標簽的小區,從2010年列入計劃到2019年開工,至今仍未交付。業主們無奈地發現,從2020年開始,合同里白紙黑字的過渡費,就再也沒能準時足額拿到手。
絕望中并非全無光亮。坪山的谷倉嚇項目也曾陷入同樣的困境:停工、停發過渡費。轉機出現在政府出手干預后。通過區里協調,創新引入“銀行+資產管理”的金融組合拳,去年底首筆救命資金到位,開始償還拖欠的過渡費。
項目一期得以復工,二期也計劃年內開工。這個被稱為“坪山模式”的成功紓困案例,給其他深陷泥潭的項目帶來了一絲希望。
然而,希望的光芒在龍崗似乎顯得微弱。盡管區里有明確的過渡費標準(約20元/月/平方米),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南門墩(佳兆業項目):這是一個橫跨了17年光陰的舊改故事。自2011年啟動,到2021年底佳兆業爆雷停工,項目基本陷入停滯。過渡費的發放變得時斷時續,到2022年時,已連續拖欠了四五個月。站在空蕩的工地旁,居民只能悲嘆:“樓拆完了,卻不建了,我們還能等多久?”
平湖紅朱嶺(同為佳兆業):村民們已經兩年沒有收到過過渡費,生活的壓力與日俱增。
木棉灣(京基操盤):連京基這樣實力雄厚的“深圳地王”,也罕見地公開承認:受大環境影響,公司資金周轉困難,導致了過渡費的拖欠。他們承諾,待專項規劃獲批、融資環境改善后,會優先解決這筆錢。然而,龍頭房企的坦誠,反而加深了其他項目業主的憂慮:如果連他們都如此艱難,我們的出路又在哪里?
深圳舊改過渡費的亂象,集中暴露了三大痛點:
1、標準不明,隨意打折
各區、各項目標準各異,從15元到30元不等。即使像龍崗有20元的明文規定,業主也常遭遇“合同一套,到手另一套”的打折發放。開發商依據自身資金狀況隨意調整標準,契約精神形同虛設。
2、拖欠成風,毫無誠信
按月、按季發放已成奢望。發放時間飄忽不定,金額時多時少,更可怕的是毫無預警的突然停發。一位羅湖蔡屋圍的業主憤怒質問:“開發商一句‘沒錢’,就能不管我們死活?每月等著交房租水電,難道讓我們喝西北風?”
3、保障缺失,維權無門
缺乏有效的資金監管或保證金制度,業主權益在開發商資金斷裂時首當其沖成為犧牲品。監管的缺位讓拖欠行為難受嚴懲,業主的投訴往往陷入“反映-協調-等待-無果”的循環,維權成本高昂且收效甚微。
曾經作為城市發展引擎的深圳舊改,為何陷入集體“卡殼”?原因錯綜復雜。
房企“爆雷”是直接導火索:
昔日風光無限的“舊改王”如佳兆業、世茂等接連陷入債務危機,自身難保,資金鏈的斷裂瞬間抽走了舊改項目的生命線。舊改前期投入巨大,一旦輸血中斷,項目只能停擺。
政策收緊加速“清退”:
今年3月出臺的新規為舊改計劃加上了“緊箍咒”——計劃公告后有效期僅2年(可申請延期1年),到期規劃未獲批則計劃失效,且3年內不得再申報。
據統計,目前約有143個項目面臨被清退的風險!寶安西鄉牛灣舊村改造就因此宣告失效,根源在于補償談判破裂、開發商離場。
市場寒冬澆滅信心:
持續下行的房地產市場,尤其是商業地產盈利空間被大幅壓縮,讓開發商對繼續投入巨資開發舊改項目望而卻步,信心嚴重受挫。
面對這場波及廣泛的民生困局,深圳市政府已將其列為頭等大事——
民生實事之首:
處置問題舊改被納入2025年深圳市政府“十大民生實事” ,目標是對 68個典型爛尾舊改項目進行分級分類處置,力求盤活。
“國家隊”出手紓困:
由深圳國資委主導的“安居建業”等平臺積極介入,成功盤活了如羅湖益田木頭龍等標志性爛尾項目,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房票”新政破冰嘗試:
備受關注的“房票”安置制度于今年3月正式在深圳落地。這被視為激活停滯項目、提供安置新路徑的關鍵一步。有消息稱,羅湖螺嶺舊改項目可能成為深圳發出首張舊改“房票”的試點,其進展牽動人心。
2025年,深圳的舊改困局,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是漫長寒冬的開始?
目前來看,地產市場的寒意未消,開發商的資金困局短期內難以根本逆轉。對于眾多苦等的業主而言,這場被迫延長的“過渡期”,意味著持續的租金壓力和不確定的歸家之日。
但政府空前的重視,“坪山模式”的驗證,“國家隊”的深度介入,以及“房票”帶來的新可能,都在努力撬動困局。
“拆了房,就盼著能早點回家。” 一位業主樸素的話語,道出了最深的期盼。在這場關乎家園的漫長等待中,人們渴望的不僅是一紙房票或一筆過渡費,更是一個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未來。
深圳舊改的破局重生,不僅關乎城市的面貌更新,更牽動著千萬個家庭的安居夢想。我們期待,困局終有破解時,讓“回家”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奢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