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之初,特斯拉以鯰魚的身份放入市場,刺激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發展,如今自主崛起,特斯拉在技術和產品上并沒有那么快更新迭代的情況下,將如何面對不斷卷出新高度的電動車市場?】
撰文|蔡家倫、編輯|禾 子
特斯拉入華之初的魅力在于成功激活了自主品牌的技術追趕與創新意識。曾幾何時,特斯拉上海工廠“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速度神話更令傳統車企瞠目。然而當時間指針撥至2025年,這條鯰魚的光環正在中國市場加速褪色。曾經以顛覆者姿態橫掃市場的特斯拉,正站在前所未有的轉折點。
特斯拉走下坡路
特斯拉在全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24年,特斯拉全球交付179萬輛,同比下降1.1%。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繼續下滑,第一季度交付約33.7萬輛,同比下降13%。第二季度,特斯拉總產量為410244輛,其中Model 3(參數丨圖片)和Model Y的產量合計為396835輛,其他車型的產量為13409輛;總交付量為384122輛,同比下降14%。盡管在中國市場仍然還能挺住,但在歐洲市場節節敗退:2025年1月至5月,特斯拉在歐盟新車注冊量同比暴跌45%,市場占有率萎縮至1.3%,而在本土地區美國市場,特斯拉也承壓。
在中國市場,特斯拉的壓力不斷加大,Model Y等主力車型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比亞迪漢EV、蔚來ES6等競品在同等價位能提供更優的舒適性與智能化配置,而日前上市的小米YU7風頭更勁,將會繼續分流Model Y的客戶。
特斯拉拿什么突圍
特斯拉的困境,與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全面爆發形成對比。2025年1-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560.8萬輛,同比增長44%,占汽車整體銷量的44%。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格局之變:自主品牌市占率沖上69%,已然占領國內新能源銷量高地。特斯拉面對的已不是單點突破的對手,而是一個在技術、生態、用戶運營上全面進化的產業軍團。
從技術層面上看,中國車企實現了從三電系統到智能駕駛的跨越。比亞迪刀片電池成本降到極致,帶來更有競爭力的價格;蔚來自研SiC電驅系統效率達97.5%,超越特斯拉;華為駕駛輔助系統ADS 3.0實現“無圖智駕”。這些技術直接轉化為產品競爭力,今年1-5月,小米SU7在2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以124508輛的銷量直逼Model Y的127737輛,同時,小米YU7僅用3分鐘實現大定突破20萬輛的消息給特斯拉Model Y再次施壓。從全球化布局上看,中國車企正復制“鯰魚”特斯拉的成功路徑并加以升級。比亞迪1-5月出口37.42萬輛新能源車,同比翻倍;寧德時代CTP技術寫入國際能源署《全球電池技術路線圖》。當特斯拉因美國對華加征關稅,被迫暫停中國Model S/X訂單時,中國汽車則在歐洲市場混得如魚得水。
反其道而行的漲價策略
2025年7月,特斯拉在銷量承壓的背景下反常規操作:2025款Model Y長續航版以31.35萬元上市,價格持平舊款但續航增加至750公里。這種“變相漲價”引發市場爭議——當競品普遍通過增配降價爭奪份額時,特斯拉的定價策略暴露其品牌自信與市場現實的割裂。考慮到電池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漲超25%,疊加新電池化學配方研發投入,特斯拉想要通過定價策略轉嫁壓力,但漲價策略最關鍵的原因在于,面對小米YU7、小鵬G6等車型對Model Y基本盤的侵蝕,特斯拉更傾向于以“續航標桿”維持高端形象,避免陷入國產陣營的“增配降價”漩渦,但此舉一時尚未奏效。
當然,汽車業務只是特斯拉的規劃藍圖中的小小一版,財報顯示,特斯拉將未來押注于兩大領域:自動駕駛與人形機器人。2025年第一季度,其FSD系統在中國市場實現“端到端”技術驗證;6月在得州試點啟動Robotaxi服務,目標2026年覆蓋全美主要城市。更激進的布局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首臺22自由度靈巧手機器人已下線,計劃2025年生產5000臺,2026年擴產至5萬臺。但這些投入需要巨額資金支持,沒有特斯拉電動車業務的支持,以上計劃很難實現。
點評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鯰魚”效益逐漸失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從“鯰魚效應”的受益者,進化為規則制定者。特斯拉若能加速本土化研發、重構用戶服務體系,盡快開辟新場景,仍可在中國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