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4年1月5日,正好是滬寧沿江高鐵江陰站開通運營的第100天。巧合的是,就在幾天前,錫澄S1線南門站也正式竣工,揭開了其兼具“后現代主義國際化設計手法”與“聲光電現代科技手段”的神秘面紗,江陰不通高鐵和地鐵的歷史終于要被打破了。
南門站是錫澄S1線的站點之一,位于江陰市虹橋路與連洋路路口南側,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設有3個出入口,是全國首座智能建造的裝配整體式地下車站。2023年12月,隨著霞客灣站通過評審,錫澄S1線站點全部確定,由北向南分別是:江陰外灘站、中山公園站、南門站、江陰中醫院站、江陰高鐵站、南閘站、峭岐站、青陽站、霞客灣站、馬鎮站,并最終與無錫地鐵1號線貫通運營。
屆時,高鐵、地鐵雙雙啟動,“水陸空鐵”的交通運輸模式江陰會實現其中之三。
前有滬寧沿江高鐵,后有錫澄軌道交通S1號線。面對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錫澄一體化等重大戰略機遇,“雙鐵時代”下,如何把“交通優勢”變為“招商勝勢”,“區位優勢”變為“發展優勢”,這對江陰來說很重要。
雙鐵的到來讓江陰更有“底蘊”
山北水南,謂之陰,江陰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在這片連蘇軾都“羨之無窮”的長江之上,沿江城市不計其數,而唯有江陰能代表長江之南,屬實引人注目。
一方面,江陰有強勁的經濟。江陰市委書記許峰說:“江陰的經濟總量比較高,經濟基礎和實力強。”
作為“蘇南四小龍”之一的江陰,其經濟實力的強大有目共睹。2022年,江陰市GDP達到了GDP為4754.2億元,人均GDP為26.66萬元、排名全國縣級市第一,甚至已經超過了一些省、自治區的體量。同時,江陰有上市公司61家,在全國的縣級市中排第一位,各類中國500強企業41家,在全國縣域也是排第一。在這當中,包括中國企業500強9家,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12家,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6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4家。
另一方面,江陰有顯著的區位優勢。北靠長江,與靖江隔江相望,如同一座跨江雙子城。西邊是常州,南邊是無錫市區,又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態勢。再者,無錫市區是緊鄰太湖而建,而作為無錫市代管的縣級市,地處長江“咽喉”的江陰自然而然地充當了長江與太湖之間的經濟紐帶。
這條經濟紐帶的“核心節點”就是江陰港。
江陰港是長江航線上少有的天然良港。2022年,江陰港更是以3.5億噸的貨物吞吐量,超過了周邊的南通、南京和鎮江,成為了僅次于蘇州和泰州的長江第三港口,位列全省第三,全國第十二。
發揮著港口優勢的江陰,想要讓經濟總量邁上更高的臺階,僅憑一個“江陰港”可不夠。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作為國家戰略,正在向縱深推進,而以高鐵為代表的交通基礎設施在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根據“十四五規劃”,江陰的目標是不斷提升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幾何中心城市。
在這樣的發展新形勢下,江陰迎來了過境的第一條高鐵——滬寧沿江高鐵。
2023年9月28日,滬寧沿江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滬寧沿江高鐵,原名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簡稱南沿江高鐵),正線長278.5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起自南京南站,經南京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在太倉站與滬蘇通鐵路交會后共線,接入上海鐵路樞紐。全線共設南京南、句容、金壇、武進、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8座車站。
滬寧沿江高鐵是繼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鐵路、京滬高鐵建成通車后,上海至南京間的第四條鐵路通道,也是上海至南京間投用的第二條城際鐵路,滬寧沿江高鐵的正式運營標志著長三角鐵路網進一步加密。
一邊是長三角城市群中,摘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二十一連冠”的縣級市——江陰,一邊是長三角鐵路網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滬寧沿江高鐵。二者結合,或將帶來奇妙的“化學反應”。
總體來說,面向長三角,更深程度融入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是江陰的戰略之一,“江陰港”和“滬寧沿江高鐵”將為其助力;面對無錫市區,錫澄一體化是江陰的戰略之二, “錫澄S1線”將為其助力。
作為無錫市首條市域城際軌道交通線,錫澄S1線起于江陰外灘,止于無錫堰橋,與無錫地鐵1號線貫通運營,線路全長30.4公里,最高時速可達120公里,是錫澄協同發展的標志性工程和核心工程。
在功能定位上,地鐵發揮著承擔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運輸的主體作用,主要服務于城市內部的通勤客流。而錫澄S1線首先是服務于無錫城區與江陰主城區之間的快速聯系;其次是服務于江陰主城區與沿線主要城鎮間的跨組團客流;另外,滿足無錫城區及江陰主城區內部的出行需求,因此錫澄S1線具有通勤和城際(市域)出行的雙重功能。
開通運營后,錫澄S1線將有效構筑起無錫與江陰兩地“半小時通勤圈”,強化無錫市域一體兩翼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錫澄一體化發展。
高鐵、地鐵漸次而來,“雙鐵時代”下的江陰,在縣域競爭中,將更有底蘊。
雙鐵時代:是機遇也是挑戰
不可否認的是,“雙鐵時代”的到來,對江陰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滬寧沿江高鐵可以使江陰深度不斷融入長三角“1小時城際交通圈”,成為承接上海“溢出效應”的新門戶,借力提升江陰城市能級;錫澄S1線可以使江陰加快融入蘇錫常都市圈,強化與蘇州、常州等地錯位發展和協作,助力江陰成為錫澄一體化特大城市區的北部樞紐。
然而鐵路是雙向的,江陰承接上海、無錫“溢出效應”的同時,部分產業與人才也可能會因為交通的便捷而向對方“涌入”。
面對伴隨著“雙鐵時代”而來的“同城效應”“虹吸效應”,如何在縣域競爭中站穩一席之地?江陰其實早已料到,還順手在“科創”的棋盤上穩穩落下了一子。
這一子即“霞客灣科學城”。
“霞客灣科學城是江陰的智慧互聯之城、綠色生態之城、青春時尚之城、未來科技之城,將成為引領江陰未來發展的一個優質增長極。”許峰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全面推進“科創江陰”建設,江陰既立足當前、也著眼長遠,搭建了包括“一灣一谷一區一港”在內的“科創T臺”。霞客灣科學城便是這“T臺”中的耀眼“明星”。
這個以“霞客”命名的科學城,立城之本是構建創新生態系統。設計了包括高校、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科創綜合體、小試中試車間、配套商業等為一體的載體形態,促使江陰“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的培育梯隊加快形成。
先有一個創新生態,然后可以招商引資,有企業、有項目、有人才……事實上,江陰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江陰是全國首設科技節的縣級市,是科技部批準的“沿江國家新材料產業帶”,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中國江陰區域產學研戰略聯盟”。近10年來,江陰先后實施人才強企“330”計劃、暨陽英才計劃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科技創新,一直活躍、深融于江陰發展的脈絡之中。
作為霞客灣科學城的首批重點項目,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由武漢大學、江陰市共同建設,落地2年多來,已在江陰成功落地科技類項目14個,引進國家級人才5人,中心創新孵化能力不斷增強。“待錫澄S1建成投運,就更方便了!”創新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無疑,雙鐵時代的到來,加快了招商人員與客商的“雙向奔赴”。雙鐵模式+科創江陰,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江陰乘勢而上,快速把“交通優勢”變為“招商勝勢”。
當然,江陰的發展策略絕不止于此,江陰更要把“區位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在“南征北戰、東西互搏”的號角下,江陰向南打造了霞客灣科學城,向北打響了長江大保護之戰。在“東西互博”中,江陰一邊抓工業園區升級改造,一邊抓生態環境的提升,推進高新區加快邁進“全國40強”,確保臨港開發區創成“國家級經開區”。
12月29日,江陰召開了十四屆六次全會,會議提出,江陰要聚力加快轉型升級,在推進集群強鏈上實現新突破。以“345”現代產業集群為引領,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
江陰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走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道路。具體來說,即持續提升項目落地加速度、產業發展集聚度、數實融合精細度、金融穩定顆粒度,在產業高原上再攀高峰。
不論是“南征北戰、東西互博”,還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江陰在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中,最終目標依然要建設一個自然山水與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的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
許峰說:“建設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我們要一張藍圖繪到底,描繪得形象一點,40個字:四季有花、隨處見景,規劃一流、特色鮮明,文化蕩漾、品牌響亮,產業高端、人才向往,社會和諧、人民安康。”
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是江陰把“區位優勢”變為“發展優勢”最為關鍵的戰略坐標,而雙鐵的到來,顯然讓這一坐標更加清晰地展現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坐標系”之中。
當這樣一個產業更高端、創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徹底建成,所謂的“同城效應”“虹吸效應”也將迎刃而解。
圖片來源:江陰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