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宜可,字伯時,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朝右副都御史,北宋宰相韓琦后代。
韓宜可題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晚笑堂畫傳》所附《明太祖功臣圖》。
拒元廷為官
韓宜可的先祖,乃是北宋時期聲名顯赫的宰相韓琦。歷經風雨變遷,韓氏家族雖然已不復宋時的輝煌,但傳至韓宜可這一代,依舊是山陰地區備受尊敬的儒學世家,使得韓宜可成為元朝朝廷拉攏以維系統治的重要人物。
元至正年間,代表皇帝、臨制百司、以上察下的元廷御史臺向韓宜可發起征召,讓其入朝為官,擔任幕僚。進入皇帝權力直接延展的部門,就是離權力中心更近,韓宜可的仕途起點較普通讀書人可謂“遙遙領先”。但是面對元廷的橄欖枝,韓宜可毅然拒絕,他不走別人眼中的陽關大道。
至于為什么?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人們普遍推測跟先祖曾位居宋史高位的情感有關。
洪武入仕
洪武初年,朱元璋問鼎江山后,推動全國的基層管理體制建設,廣泛吸納、啟用元朝時期的地方文人。韓宜可作為山陰當地的名人,得益于政策的扶持,謀得山陰教諭一職,不久升為楚府錄事。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盡管韓宜可從未涉足過官場,但他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直率敢言的性格,迅速贏得了上司們的青睞。不久再次升遷為任察御史,可見不管是元廷還是新興的明朝,對韓宜可判定都是一致的,他適合當御史。
洪武七年,韓宜可正式進入金陵就任監察御史,負責維護明朝朝堂風紀,以問責不避權勢而聞名于官場。
彈劾胡惟庸
洪武九年,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正與朱元璋雅集一堂,四人言笑晏晏,氣氛融洽。突然,韓宜可不顧左右侍從的阻攔,強行闖入現場,甚至面帶憤怒之氣,感覺要吃人一般。
還未等朱元璋回過神來,韓宜可從懷中拿出早已準備多時的彈文,張口就罵自己的上司陳寧,以及當朝丞相胡惟庸、中丞涂節是險惡似忠,奸佞似直,恃功怙寵,擅作威福,應該要拖出去斬了才可謝天下。
如此直白的罵聲,不光是胡惟庸、陳寧、涂節嚇的不輕,朱元璋也是驚訝不已,連忙喊錦衣衛將其拖下去關起來。不過監察御史本就是干著“罵人”的活,朱元璋也沒多有為難,不久就將其釋放。
直言朱元璋“錯誤”
很多人都認為朱元璋是個很強勢的皇帝,除馬皇后外一般人都不敢違背他,但是韓宜可就是這么不一般的人。
洪武九年八月,出獄后的韓宜可被外放到陜西任陜西按察司僉事。韓宜可到任之后發現地方律法很是粗獷,朱元璋把犯事刑法達到荊條打背之上的官員,直接全部打包送到偏僻的鳳陽屯田。
朱元璋這種不分輕重的一鍋端方式,韓宜可認為是錯誤的,他認為對于犯大惡的人,這樣的判法太輕,是逃避懲罰的避風港。而對于小罪的人又懲罰過重,難以服眾。于是韓宜可上書朱元璋,希望刑法可以得以改正,對此朱元璋肯定了韓宜可的建議。
洪武十三年(1380年),韓宜可入朝京師,恰逢朱元璋將罪臣家屬許配給眾位官員,甚至有意為韓宜可也分配一位“伴侶”。韓宜可對此明確拒絕,甚至言辭激烈地指出,朱元璋的行為不符古法,需要改正。強調有事隨坐,法之濫也。對此朱元璋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夸他是敢于直言的。
洪武十九年(1386年),韓宜可升任山西右布政使。而這次獲得圣恩,是因為他在撰寫祭祀鐘山、大江的祭文,以及曉諭日本、征討烏蠻檄文時處理剛剛好,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于是就直線升官成為地方的主官。
在此之后,韓宜還曾擔任過云南參政,最后是在左副都御史的任上鞠躬盡瘁而死。值得一提的是,關于韓宜可在云南的任職時間,歷史上存在著一些爭議。《明史》中記載是在建文帝繼位之后,韓宜任云南參政;然而,《罪惟錄·卷一·韓宜可傳》卻持不同觀點,認為韓宜可是在洪武二十一年,云南剛剛平定之時,便已被派往該地任職。
同名公眾號【袁載譽讀明朝】期待關注
參考資料:《萬姓統譜·卷三十》、《國朝獻徵錄·卷五十五·副都御史韓宜可傳》、《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罪惟錄·卷一·韓宜可傳》、《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